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辩论,争鸣范围之广泛,讨论内容之丰富,斗争之尖锐,影响之深远,都
是中外思想史上所罕见的。五四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外国思潮的
大量涌入中国思想界。从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民主主义到当时西方帝国主
义鼓吹的新康德主义、新实证主义,从蒲鲁东的社会无政府主义、克鲁泡特
金的无政府主义、英国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到日本的武者小路笃实的新村主
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几乎所有的外国思想流派都涌上了中国的政治
思想舞台。

五四时代的青年,站在名目繁多的“新思潮”面前,他们中的大多数
人,对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局面,抱着热烈欢迎的态度,如饥似渴地吸收
着,大胆地议论着,但他们还缺乏足够的果敢把某一派学说当作自己唯一的
旗帜,即便已经对某一家学说有所偏爱,总又企望尽可能地对各家兼收并蓄,
要从各式各样的新思潮中提取他们认为最合适最理想的材料,构制出新社会
的蓝图。与同时代追求真理的青年一样,为了使古老垂危的中国回春再造,
为了使千百万象他母亲那样的好人免遭母亲那样的厄运,为了使一切人都幸
福康乐,瞿秋白重新开始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探索。

在各种思潮中,瞿秋白最初是受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特别是受托
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影响的,后来又转向于憧憬社会主义学说,然而也是朦
胧的。这一点,我们从瞿秋白参与编辑的《新社会》旬刊(1919 年11 月1
日—1920 年5 月1 日)中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

《新社会》旬刊是由北京基督教青年会附属的北京社会实进会出面创


办的。基督教青年会会址座落在北京东城米市大街路西。这是一座素净典雅
的两层楼房。青年会每年夏季总要召集几百名学生到京郊的西山去举办夏令
会,“研究宗教,商榷人生问题”。

①民国二年(1913 年)举办夏令会时,有几名学生感到社会腐败,学
生应当做社会服务工作,为此首先应该组织起一个团体。由西山回到北京,
他们便在学生界组织了一个北京社会实进会,当时参加的会员约二百多人。
同年11 月开成立大会,正式制定会章,筹募经费。民国三年(1914 年)夏,
经北京当局批准立案,就在米市大街租定了几间房屋,充作会所,举办演说
会、儿童游戏场等。此后,该会会址屡经迁移,会员人数逐渐增多。
民国八年(1919 年)设董事会,聘请董事十三人,内中有四五个美国
人,其余多数是曾经在欧美留过学并在社会上有些名望的人。会员以中等以
上学校的学生居多,内中也有教职员和毕业生。经会员选举产生的正副会长、
会计、书启、各部正副部长,组成职员会。1919 年夏秋,青年会准备用社
会实进会名义出版一本给青年阅读的杂志,邀请了郑振铎、瞿世英、瞿秋白、
耿匡(济之)等人做编辑。他们商量了几天,决定办一个周刊,八开本十六
页,定名《新社会》。这时,职员会长是北京大学的梁栋材,瞿世英任书启,
耿匡、郑振铎分任编辑部正副部长,瞿秋白在编辑部工作。学务部有会员三
十二人,每周开演讲会一次,请附近的劳动群众听讲,并有露天演讲团,四
出演讲;调查部有会员八十人,分段调查北京贫民的生活状况,并办学务部
调查年长失学者的数目;游艺部有会员九十人,除指导儿童游戏外,还准备
组织新剧团;编辑部有会员四十三人,编辑出版《新社会》旬刊,并准备编
辑通俗丛书、通俗周刊;交际部有会员二十六人,主要从事募捐工作②。

社会实进会“以联合北京学界,从事‘社会服务’,实行改良风俗为宗
旨。”③这是因为参加该会的青年学生们“眼看着社会上种种腐败龌龊的现
象,想尽着各人的责任,起来补救一番,完全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
慕虚名,也不靠着‘他力’。随时有一分力量,就做一分的事业。”④实进会
既是基督教青年会的附属组织,其宗旨就不免带有基督教慈善救济事业的某
些色彩。但是《新社会》旬刊在瞿秋白等人主持下,远远突破了实进会的“社
会服务”、“改良风俗”的宗旨。

①《北京社会实进会的沿革和组织》。《新社会》第1 号,1919 年11 月
1 日。
②④《社会实进会现在的职员与各部工作的现状》。《新社会》第6 号,
1919 年12 月21 日。

③《北京社会实进会的沿革和组织》。《新社会》第1 号,1919 年11 月
1 日。

《新社会》旬刊

《新社会》编辑部成员,是在五四运动中集结起来的几个青年。他们
是瞿秋白、耿济之、郑振铎、许地山、瞿世英(菊农,瞿秋白的远房叔叔)。
编辑部设在青年会,由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瞿世英负责撰稿和编辑,
郑振铎负责集稿、校对和跑印刷所。

发行所设在南方匠营,由青年会的一位学习干事孔某担任经理。①①

郑振铎:《记瞿秋白同志早年的二三事》。《新观察》1955 年第12 期。
1919 年11 月1 日,《新社会》创刊,《发刊词》说:
中国旧社会的黑暗,是到了极点了!他的应该改造,是大家知道的了!


但是我们应该向那一方面改造?改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改造?改
造的方法和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是向着德莫克拉西一方面的改造
中国的旧社会的。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想创造德莫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
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

“没有一切阶级”的自由平等,这显然是对存在着阶级对立、阶级压迫
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它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了。恩格斯曾经说
过: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十八世纪法国伟大启
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和任何新的学说
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②。

《新社会》的编者们,当时似乎还不了解德莫克拉西(民主主义)的
资产阶级本质,而把它当作和社会主义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概念并赋予了
新的内容。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 卷本第3 卷,第56 页。
德莫克拉西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和延伸,既说明了当时知识
界的思想混乱,也反映了众多的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新面貌。曾经身历其境
的瞿秋白对于当时思想界的这种状况作了深刻生动的论述:

中国社会思想到如今,已是一大变动的时候。一般青年都是栖栖皇皇
寝食不安的样子,究竟为什么?无非是社会生活不安的反动。反动初起的时
候,群流并进,集中于“旧”思想学术制度,作勇猛的攻击。等到代表“旧”
的势力宣告无战争力的时期,“新”派思想之中,因潜伏的矛盾点——历史
上学术思想的渊源,地理上文化交流之法则——渐渐发现出来,于是思潮的
趋向就不象当初那样简单了。政治上:虽经过了十年前的一次革命,成立了
一个括弧内的“民国”,而德莫克拉西(ladémocratie)一个字到十年后再
发现。西欧已成重新估定价值的问题,中国却还很新鲜,人人乐道,津津有
味。这是一方面。别一方面呢,根据于中国历史上的无政府状态的统治之意
义,与现存的非集权的暴政之反动,又激起一种思想,迎受“社会主义”的
学说,其实带着无政府主义的色彩——如托尔斯泰派之宣传等。或者更进一
步,简直声言无政府主义。于是“德莫克拉西”和“社会主义”有时相攻击,
有时相调和。实际上这两个字的意义,在现在中国学术界里自有他们特别的
解释,并没有与现代术语——欧美思想界之所谓德莫克拉西,所谓社会主义
——相同之点。由科学的术语上看来,中国社会思想虽确有进步,还没有免
掉模糊影响的弊病。①

①《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29— 30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这种“模糊影响的弊病”,在《新社会》旬刊中找得到明显的表现。同
一个《发刊词》,当它按触到对于旧社会“怎样改造”、“改造的手段”时,
就立刻退到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轨道上去了。《发刊词》写道:
“我们的改造的方法,是向下的——把大多数中下级的平民的生活、思想、
习俗改造起来;是渐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