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抒发了他的奋发、激昂、执着、追求的精神,表达了他的极其富于诗人气质
的个性,尤其以其特有的描绘现实的方式,展示了新的文学天地。这种风格,
在瞿秋白的散文中一直保持着,直到后期也是如此。当然,由于自幼的古典
文学的薰陶,他的散文语言,带有比较明显的文言的痕迹,这是他散文的特
点,也是他散文的缺点。①②《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229 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参加远东会议,实在使瞿秋白过度的兴奋。但是,他的病本来就不轻,
医生说他的一叶肺已经溃疡,只能支持二三年。他除了作为参加会议的代表,
还担任会议的翻译工作,很是劳累。因此,当大会闭幕式移至彼得格勒举行
时,他便病倒了。他从旧帝国国会的会议大厅勉强走回国际旅馆,血痰又出
现。他高烧昏睡了四五天。2 月7 日,在模糊梦寐中,被送回莫斯科,又住
进高山疗养院。在病榻上,他把吊灯拉下拴在床架上,躺在床上看书,俯在
枕上写作。从2 月9 日到3 月下旬,先后写成《彼得之城》、《俄雪》、《美人
之声》、《阿弥陀佛》、《新村》、《海》、《尧子河》、《新的现实》、《生活》等
文。约在4 月中旬,出高山疗养院,又连续写通信《赤俄之第四年》、《第九
次全俄苏维埃大会》、《一九二二年之亚欧与苏维埃俄罗斯》、《全俄共产党第
十一次大会》、《日诺亚会议后之中俄外交》、《世界劳工统一战线与莫斯
科》、《知识阶级与劳农国家》、《海牙会议与俄罗斯》、《欧俄新订之劳工保险
法》、《欧俄国内商业之新发展》、《海牙会议后欧俄经济之前途》、《苏俄一九
二二年之丰收》、《新经济政策之因,旧政治思想之果》、《劳农俄国之经济前
途》等文,从莫斯科寄给北京《晨报》。《晨报》对瞿秋白的来稿,均冠以“莫
斯科通信”字样,专栏发表。自1922 年7 月到11 月共发表通信十七篇(其
中有的文章续刊四、五次)。可以这样说,瞿秋白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有
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

1922 年11 月5 日到12 月5 日,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先后在彼得
格勒和莫斯科举行,中国共产党派出由陈独秀、刘仁静等组成的代表团出席
了大会。瞿秋白做为中共代表团的译员,也参加了大会。会议讨论了东方问
题,通过《东方问题(提纲)》,指出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蓬勃高涨,强调建
立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会议还制定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1923 年1 月12 日)即《一月
决议》,其中的基本思想是发展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

大会结束后,陈独秀鉴于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请瞿秋白回国工作。
瞿秋白也考虑到在苏俄“研究社会哲学的理论如此之久,而现实的社会生活
只有俄国历史的及现今的环境,中国社会呢?客中中国书籍没有,不用说现
代的不能研究,就是历史的都不成。”①于是决定回国。①《瞿秋白文集》
4 卷本第1 卷,弟203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版。

1922 年12 月21 日,瞿秋白告别了生活和工作了两年的莫斯科,登程
返国。

离别两年于兹的俄罗斯大地,瞿秋白感慨不已。“我离俄国,真正有些
低徊不舍的感慨,——那一种纯朴自然,新生的内力,活泼泼地向上的气象
是有叫人留恋之处,虽然也有不少糊涂颟顸的蠢气,却不害其为世界第一新
国,——劳农的国家。”①正是在这样一个国度里,经过两年的磨炼,学习,
思索,探求,青年的瞿秋白开始走向成熟了,在世界观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将返回故园——

苦难深重的祖国,献上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智慧。①《瞿秋白文集》4
卷本第1 卷,第20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版。

七江南一燕


《新青年》、《前锋》主编

1923 年1 月初,瞿秋白乘坐的国际列车到达满洲里。一进中国境,最
触目的就是到处只见穿着‘号衣’的军警;到达哈尔滨,下车后时时受到军
警的盘问。瞿秋白不得不缓行,在哈尔滨停留三天,直到1 月13 日方才到
达北京。当火车驶进北京城,远远望见天坛、城楼时,瞿秋白不禁怦然心动:
“我与你们久别了,中国的文化呵!不知道满中国布满了如此之多的军警,
是否为着保护你们的?”①果然,不过六七天,这群持枪弄棍的军警,竟在
众议院门前,光天化日之下,把一群请愿的、宣言“只谈教育”的青年学生,
打得落花流水,尽了他们“保护”文化的职责。①《瞿秋白文集》4 卷本
第1 卷,第207 页。人民文学山版社1953 年版。

离别了两年的中国,给这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眼印象:中国依
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此时是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着北京政府)统治下
的狗彘食人的中国;“中国政府原来是‘率兽食人’的政府,谄媚欧美帝国
主义,以屠杀中国平民劳动者为己任。”①本来,瞿秋白打算在到达北京以
后,马上把他在苏俄研究考察所得以及苏俄现状,向中国读者报道。但是,
当他看到中国的现实后,不能不先对中国发表自己的主张了。回国三天后,
他在一篇短文中,提出了他以前不曾也不可能提出的救国之方:

中国真正的平民的民主主义,假使不推倒世界列强的压迫,永无实现
之日。世界人类的文化,被这一班“列强”弄得濒于死灭且不必说起,中国
平民若还有点血气,无论如何总得保持我们汗血换来的吃饭权。全国平民应
当亟亟兴起,——只有群众的热烈的奋斗,能取得真正的民主主义’只有真
正的民主主义能保证中国民族不成亡国奴,切记切记!②①《瞿秋白文集》
4 卷本第1 卷,第19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版。

②同上书,第198 页。
这时,刚刚诞生半年的中国共产党正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形成
了现代革命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农民运动也在广东兴起。面对中国工
农革命斗争的新形势,瞿秋白回到北京不久,于1 月31 日在中共中央机关
刊物《向导》上,发表了《政治运动与知识阶级》一文,从政治上新旧两大
营垒的斗争入手,精辟地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及其在革命斗争中的地
位和作用。他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是发挥
了很大作用的,但有些人对自己估计过高,没有看到知识分子阶层在阶级分
化中的复杂性,从而忽视了工农群众的力量。胡适曾说:“干预政治和主持
正义的责任必定落在知识阶级的肩膊上”①,当时党内有人如张国焘也有类
似的观点。这是一种笼统的、似是而非的观点。针对这种观点,瞿秋白尖锐
地指出:“知识阶级,究竟是什么东西?”②,它一部分是士绅阶级的,是
以议员、政客为职业的旧的知识阶级,他们是“社会赘疣”;另一部分是经
受“欧风美雨”薰陶的“学校的教职员,银行的簿记生,电报电话汽船火车
的职员,以及最新鲜的青年学生,是新经济机体里的活力,正在膨胀发展,
——这是新的知识阶级。”③青年学生在新型的知识分子中,和官僚在旧式
的知识阶层中,都占重要的地位,前者是“民治派的健将”,后者是“专制
派的镖师”④。

他们属于不同的阶级,为不同的阶级服务,也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文化。


新型的知识分子还应当知道,他们是“受用生产的剩余——劳动平民的血汗,
方能有此‘知识’来代表文化,他应当对于劳动平民负何等重大的责任!何
况在此新旧潮流冲突的时候,中国社会生死存亡的关头!”⑤新型知识分子
应当做“社会的喉舌”,“平民的先锋”⑥,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工农群众连结
一起,以工农群众为革命的主力军。在革命高潮到来,不少知识分子彷徨于
群众斗争之外的时候,瞿秋白正确地阐明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的关系,是非
常必要和及时的。①②③④⑤⑥《政治运动和知识阶级》。《向导》

回到北京,瞿秋白住在东城大羊宜宾胡同堂兄瞿纯白家中。瞿纯白仍
在外交部做事,月薪约二三百元,但在京城居大不易,一些必要的排场不能
不讲,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