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运用心理补偿时,要避免消极的自我安慰,注意掌握自我激励的分寸。消极的自我安慰,表现为对自己的挫折和失误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如为自己的失误寻找合理的借口,进行非理智的辩解等。这种消极的自我安慰只会带来更大的挫折感。自我激励就是自己鼓励自己,对抗逆境与挫折。运用这一方法时,一定要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环境和自我,否则,就会成为一种病态的固执。“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生活道路上,挫折和失败往往是成才者的摇篮。

    朋友们,在逆境和挫折面前,让我们记住: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冲出逆境的勇气与决心。

第十四章 应激状态下的心理护理与保健法 第二节 生活突变期人的心理护理与保健法(6)

    七、监禁中人

    不管是由于违法犯罪被监禁,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被监禁,都是暂时丧失人身自由的一种生活,其心理状态和反应是非常复杂的。常见的有:

    (1)懊悔、羞愧和害怕。有的人在被监禁后,会产生极度的懊悔和羞愧心理,深感对不起社会和家庭,害怕受到法律的严惩,希望有改过自新的机会。17世纪著名教育家洛克曾经提出:“只有出自丧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理,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因此这种心理的产生,为教育转化提供了心理契机。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被监禁者的心理环境也随之改变。对环境的刺激反应也不一样。如进入监禁地后,对监禁地或监房的各种信息十分繁感,如喜欢打听和注意谁要被开庭,是谁来审讯,有谁来探监等等。对于审讯信息,喜欢对号入座,进行自我量刑,以满足自己希望从轻发落的心理。

    (2)将功补过。有的被监禁者拼命地表现自己,比如卖力地劳动等,希望弥补过失,减轻罪过;有的甚至能见义能为,做出与原不良行为完全相反的正义举动,这标志着灵魂深处觉醒的开始。

    (3)尊重、信任和关怀。被监禁者在转化过程中,非常希望自己第一个进步都能得到社会、领导的肯定,特别忌讳别人不分场合和时间提及自己的过去。被监禁者在心理护理与保健中注意做到:

    第一,正视现实,虚心接受教育和改造。监禁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对违法犯罪的人来说,这种特殊的环境和生活,有利于破坏犯罪心理动型,消除犯罪心理因素。

    第二,克服不利于转化过程的消极心理。这些心理有:(1)自卑心理。它会使人将前途看得黯然无光,自暴自弃,丧失前进信心;(2)怀旧心理。具有这种心理,一遇到适当的土壤、气候条件时,就会旧病复发;(3)对立情绪。具有这种心理往往听不进批评和帮助。总以为别人与自己过不去,导致知错不改。

    第三,以情感人,给予信任,提高自我约束和能力。监禁者的人身自由虽受到限制,但人格依然存在,因此,一方面教育者要对他们关怀爱护,动之以情,从人格上尊重他们、情感上感化他们;另一方面,要给予充分的信任,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让一位受监禁的少年只身去运钞票,老师的高度信任,使得这位少年克服种种困难,胜利地完成任务,其自我约束的抵抗诱惑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第十四章 应激状态下的心理护理与保健法 第三节 特殊环境中人的心理护理与保健法(1)

    一、退位或被迫退位者

    退位的原因往往是很复杂的,有年龄、工作能力、身体的原因,也有人事安排、甚至权利斗争的原因等等。所谓退位,一般理解为不再掌握一定的权力,它有别于退休,因此实际上是一种权力的丧失。退位以后,由于某种权力的欲望再也得不到满足,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失衡。有的人会产生嫉妒、愤恨、焦虑不安、不满、情绪激动等心理,在行为上会给在位者设置工作障碍(如迟迟不交接工作、移交权力)故意出难题,甚至另搞小帮派与之对着于等等,这些都是退位后的消极心理与行为的表现。但更多的是退位者要能正确对待退位,能看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只有新人辈出,一代胜过一代,社会才会发展前进,因此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这些问题:如积极交接工作,乃至传授工作经验,将年轻人扶上马还送一程,帮助新上任者解决一些难题等等。而被迫退位往往会因其特殊的原因,使退位者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心理反应有失败感、自卑感和不满感等等。不管是退位还是被迫退位,只有淡化“官本位”思想才能处之泰然;只有泰然处之,才能冷静地思考退位所带来的利和弊,调节心理的失衡。

    二、长期独处异地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描写独处异地,思念故乡的千古绝唱,是长期独处异地的人们的心理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环境已不再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由于工作和生活需要,许多人要离开故居地,去异地参加工作和劳动。他们的心理上自然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和反应,如果能尽快地适应这些心理变化和反应,就能稳定自己的心理情绪,安心工作。长期独处异地人员,一般心理变化有:

    (1)强烈的思乡和思念亲人的情绪。到了节假日更是如此,有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如果见到来自家乡的亲人,则会倍感亲切。

    (2)较强的孤独感、无援感和空虚感。特别是工作在那些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时,这种感觉更强烈。有的人会因此变得寂寞和忧闷,甚至产生精神抑郁性障碍。

    (3)家乡观念浓,喜欢结成家乡帮。为了在异地工作不受欺负和有所寄托,有的喜欢遍交老乡,好便是有过矛盾的老乡,到了异地,个人之间的恩怨也会自然消除,团结起来结成稳固的组织。

    针对上述心理变化,在心理护理与保健时应该注意:

    1.确立四海为家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样可冲淡思乡的情绪。另外,可带一些家乡、亲人的照片、录音带等,闲时看一看,听一听,以满足思乡和思念亲人的心理需要。

    2.保持乐观、开朗,积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如可以通过与当地人联欢,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风俗民情,广交朋友,建立起新的社交圈,这样就不会再感到寂寞和无助了。

    3.丰富业余生活。现代社会的工作节奏在加快,工作强度也比较大,实行双休日后,业余生活的安排显得非常重要。对身处异地他乡的人们来说,充实、丰富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助于消除工作后的疲劳,排遣心中的孤独和思念情绪,调节心理的平衡。

    三、军旅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的这首诗不仅描写出了彭德怀的英雄气概和大将风度,也揭示了战争年代军旅生活的艰辛。和平年代的军旅生活虽然与战争年代不可相比,但生活在军营里的人们却仍有着特殊的心理感受。

    (1)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命感。有一首歌唱得好“说句心理话,谁不想家……。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这就是当代战士的心理写照。强烈的爱国心和保家卫国的使命感责任感,促使他们离别亲人,舍弃小家庭幸福,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2)渴望理解的心情特别强烈。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价值观产生变化。相当一批人对当代战士的奉献精神不理解,有的写信到前线劝自己的朋友回来,有的却对战士们的奉献行为报以嘲讽和讥笑。面对社会上的这种思潮,80年代初期,老山前线的战士们向社会呼喊出“理解万岁”的心声。他们言辞恳切地说道:我们不要什么奖赏和回报,我们只要求“理解”两个字。渴望理解,是我国当代战士的特殊的心理要求。

    (3)具有较强的思乡情绪,吃苦的心理准备不足。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出身优越的战士到部队后,难以适应艰苦的军旅生活,以致较长时间思乡想家。由于吃苦的心理准备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