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音乐声中,这些来自不同国别的优秀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由奖金基金会成员的陪同,迈步进入大厅。音乐厅内顿时爆发出雷鸣般掌声, 

人们不仅对这些优秀人才表示崇敬,更重要的是纪念瑞典著名的科学家阿尔 

弗列德·伯里哈德·诺贝尔。 

     授奖仪式开始先是由基金会主席用瑞典话介绍得奖者在科学或文学上 

的成就。紧接着,便是得奖者用本国语言致答词,然后是颁发荣誉证书和金 


… Page 229…

质奖章。最后,由瑞典国王亲临致词,向得奖者祝福,授奖仪式到此结束。 

     第二天,得奖者领取一笔巨额奖金,作为对他杰出成就的奖励。这些 

奖金就是由诺贝尔的遗产,大约200万英镑作为基金,以每年的利息提供 

的。 

     从此,诺贝尔奖金就产生了。那么,为什么诺贝尔要把这些遗产捐献 

出来?他又是怎样积累这么多财富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知 

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是名军医,父亲伊曼努厄尔·诺贝尔是一个科学家、 

发明家,致力炸药、水雷及其它爆破性化学的研究。并对外科器械设计和造 

船工程学也很感兴趣。他把科学研究的精神传给自己的儿子阿尔弗列德。 

     在父亲的影响下,阿尔弗列德·诺贝尔从小热爱化学、物理学和机械 

工程学。起初,诺贝尔对造船工程极感兴趣,17岁时,到美国学习造船工 

程学。 

     在此期间,诺贝尔经常到郊外游玩,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里用铁锤 

砸石头,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他们劈山斩岭,花费很大心血和劳动。 

这在他的心中留下很深印象,他经常想: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能把 

大山劈开,那该多节省力气呀! 

     回国后,他便同父兄合作,先后在瑞典和俄国从事硝化甘油和其它烈 

性炸药的实验和制造。 

     经过他们刻苦的试验和研究,1866年,诺贝尔终于制造成功了一 

种液体炸药。这种炸药爆炸力极强,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炸油”,被全世 

界普遍使用。 

     但是,这种炸药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就是容易引起爆炸,尤其是在长 

途运输过程之中,受到震动和磨擦,往往会自动引爆。美国旧金山的一辆火 

车,就是在运送这种炸药时受到震动,整列火车车毁人亡。还有一次,一艘 

满载液体炸药的巨轮“欧罗巴号”,在大西洋航行的时候,因为风浪颠簸, 

引起炸药爆炸,整条船沉没在大西洋中。 

     这种事件的不断发生,一下子使得人们非常紧张。一谈到这种“诺贝 

尔炸油”,便退避三舍,不敢接触。这样,许多政府不准它进口,许多运输 

公司也拒绝运送这种可怕的东西。 

     诺贝尔并不气馁,他开始着手实验一种安全的炸药,从此以后,他少 

言寡语,整日躲在实验室,潜心于新炸药的研制。 

     炸药的研制要经过无数次试验,而第一次试验都是非常危险的,稍不 

注意,便会发生爆炸事件。 

     1864年9月3日,这一天,诺贝尔一大早便出外办事。等到晚上 

回来的时候,一下子惊呆了,他的实验室变成了平地,到处是碎砖破瓦,空 

中还弥漫着浓浓的硝烟。空荡荡的地面上,到处沾满了鲜血。更让诺贝尔痛 

心的是,他亲爱的弟弟和同甘共苦的5名工作人员,因爆炸身亡,父亲也成 

了终身残废。 

     诺贝尔从此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脑海里进行着强烈的斗争,怎么办? 

是放弃试验,还是继续?!。 

     但诺贝尔明白,科学实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若从此放弃试验, 

弟弟和同事的鲜血不是白流了吗?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 

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 Page 230…

     这样,可以避免因爆炸引起其它人员和建筑物的伤亡或破坏。 

     诺贝尔在船上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几百次的试验。4年以后,经过自 

己艰苦、认真的工作,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他把液体炸药吸入一种硅土里面,这样,即使遇到一定的温度或磨擦、 

震动,这种固体的炸药也不容易爆炸。这样,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 

黄色炸药就问世了。 

     但这种必须经过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第 

一个引爆装置——雷管。这就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使人类有计划的利用 

炸药,进行开山劈路,钻隧打井,节省了很多力气。 

     后来,诺贝尔又着手发明更具爆炸力的炸药,投入了艰苦而又复杂, 

而且是更加危险的试验。 

     经过无数次试验,诺贝尔终于制成了这种炸药,但对炸药的爆炸力缺 

乏正确的判断,因而进行了一次冒险的试验。这一天,他把工作人员统统赶 

出实验室,自己一人留在哪里,要亲自点燃导火线,大家不放心他的安全, 

多次劝说不让他点燃导火线,但诺贝尔执意不肯,他清楚记得1864年9 

月3日那天的爆炸事件,因此,他一定要让危险远离他人。大家见劝说无效, 

只好远远的离开,躲在实验室四周,静静地等待着试验的结果。 

     实验室,诺贝尔安装好炸药,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便上前点燃了导 

火线。 

     火星“兹兹”地冒着,导火线越来越短,诺贝尔为了仔细观察炸药的 

爆炸情况,一动不动地站在跟前,双眼死盯着燃烧的导火线。 

     “轰!”的一声,炸药爆炸了,浓烟从实验室里飞速地向外涌出。 

     附近的人们睁大眼睛看着,始终不见诺贝尔的身影,他们顾不得危险, 

纷纷向实验室奔去。 

     刚跑到门口,就见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从实验里跑了出来,边跑边 

叫道:“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大家看到诺贝尔还活着,便激动地跑上前去, 

一边替他检查伤势,一边热烈地祝贺他。 

     这是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终于成功发明了威力强大的胶质炸药。 

于是,诺贝尔在很多国家建造炸药厂,并申请专利,很快便成为拥有巨富的 

 “炸药大王”。 

     后来,他移居巴黎,在实验中继续进行各种炸药的研究和实验。18 

 87年,诺贝尔又发明了无烟炸药,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炸药。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他意大利的工厂里突然去世。在 

死前一年,即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立下了一个独特的遗嘱,把 

自己一生的积蓄捐献出来当作基金,将其利息作为奖金,每年奖给世界上对 

物理、化学、医药学、文学和促进世界和平有特殊贡献的人。后来,又增加 

了经济奖,这就是现在很多科学家为之骄傲的“诺贝尔奖金”的由来。为了 

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正面雕有诺贝尔的浮雕像,镌 

有他出生和亡故的年月日。基金会并决定,每年的诺贝尔奖金颁发的时间地 

点,是根据诺贝尔诞生时间和地点以及他逝世的时间,那就是1833年1 

 0月21日诞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1896年12月10日下午4点 

半在意大利逝世。 


… Page 231…

                                   居里夫人 



     1903年11月的一天,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把该会的最高奖赏—— 

戴维奖章,挂在一对年轻夫妇的胸前,以表彰他们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极其珍 

贵的放射性元素——镭。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彼埃尔·居里和 

他的夫人居里夫人。夫妇两人望着纷纷前来祝贺的人们,同时流出了热泪。 

人们只知道发现这种稀有元素的意义,可有谁知道他们付出多少艰辛的劳 

动。尤其是居里夫人,她不仅是镭元素的主要发现者,更主要的是,她有着 

别人没有的艰难的历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 

夫斯卡。少年的玛丽,虽然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16岁那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