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颂曰。
  依己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自性闻等慧  余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释曰。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者。依前二门。已修成止。梵云奢摩多。此云
止也。次应为观修四念住。观者。梵云毗钵舍那。即是慧也。以自相共相观身受
心法者。释也。或以自相。或以共相。别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
为自相。大种造色。是身自性。受是受性。心是心性。除此三外。所余诸法。名
法自性。一切有为。皆非常相(通道谛也)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唯苦集谛也)
及一切法。空非我性(通四谛及虚空非择灭也)此非常等。诸法共有。名为共
相。共相别观者。谓且观身与余有为。同非常相。与余有漏。同是苦相。与一切
法。同空非我相。受等亦尔。问如何得知念住成满。答观身至一极微一刹那时。
名为身念住满。观受心法。至一刹那。名受等满。以非色故。无一极微。自性闻
等慧余相杂所缘者。出体也。念住有三。一自性念住。以慧为体。此通三慧也。
慧名念住者。谓由念力。令慧住境。或由慧力。令念住境。故名念住。二相杂念
住。谓慧及相应。并俱有四相为体。互相杂故。名为相杂。三所缘念住。谓身。
受。心法。为体。此是念住所缘境故。三中相离。能断烦恼。以摄慧故。自性不
能断惑。以太减故。夫断烦恼。必须慧解及俱有法。自性唯慧。故太减也。所缘
念住。不能断惑。以太增故。有非俱有故。太增也。所缘念住。复有三种。一缘
自相续身。二缘他相续身。三缘自他俱相续身。其身受心法。各有三。缘自他俱
相续异故。身受心法。四各有三。总成十二。说次第随生者。说四念住次第。随
生先后也。谓身最粗。次受是粗。次心是粗。法最为细。摄涅槃故。随境粗者。
应先观故。故身念住。最初生也。又论云。或诸欲贪。于身处转。故四念住。观
身在初。然贪于身。由欣乐受。欣乐于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惑未断。法
中摄惑故。法第四也。故观受等。如是次第。治倒故唯四者。此四念住。观身不
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治彼常乐我净四颠倒故。故唯立四。论
云。四中三种。唯名不杂缘。第四所缘。通杂不杂。若唯观法。名不杂缘。若于
身等。二三或四。总而观察。名为杂缘。解云。于身等四。或二二合缘。三三合
缘。或四总缘。杂身等故。名杂缘也。
  从此第二。明总相缘。论云。如是熟修杂缘身等。法念住已。复何所修。颂
曰。
  彼居法念住  总观四所缘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释曰。言彼居者。彼观行者。居此总杂法念住也。总观身等四所缘境。修四
行相。谓非常等。前别相位。有杂缘者。或二三四。今此杂缘。唯总相缘四。与
前别故。总相念住。唯是总杂法念住也。
  从此第四。明暖等四善根。就中有五。一明善根观行。二诸门分别。三明善
根胜利。四明三乘转根。五明修果远近。且第一明观行者。论云。修此观已。生
何善根。颂曰。
  从此生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后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顶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释曰。从此生暖法者。从此总相念住成就已。次生暖法。此法如暖立暖法
名。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暖。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者。此
明暖位也。此暖善根。分位长故。能具观四圣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
谛。修四行相非常苦空非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因集生缘。观灭圣谛。修四
行相灭静妙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道如行出。释此相义后当辨之。次生顶亦
然者修暖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顶法。亦观四谛。修十六
行相。同前暖位。故言亦然。暖顶二善根。俱名动善。可退动故。动善根中。顶
为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又忍法。是进暖位。是退此顶。在进退两际。犹
如山顶。故名为顶。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者。暖顶二善根。初安足时。皆法念
住。后增进时。通四念住。初安足者。谓此暖顶。以十六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
迹。名初安足。即初起也。谓见道中。唯法念住。以暖顶位。顺见道故。故初安
足。唯法念住。后增进时。稍容预故。故得通修四念住也。次忍唯法念者。从顶
善根。有善根生。名为忍法。忍可四谛。最殊胜故。又无退故。名为忍法。忍初
安足。及后增进。唯法念住。近见道故。故初与后。皆法念住。颂言下中品同顶
者。此忍善根。有下中上品。下中二位。同前顶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也。
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刹那者。上品忍位唯观欲苦。唯以一行一刹那心。名为上忍
也。今略明忍位下中上品者。若下品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中品忍位。减缘
减行。上下八谛。名之为缘。所缘境故。上界四谛。有十六行。欲界四谛。有十
六行。总计合成三十二行。名之为行。能缘行故。应知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
行。谓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后以三行。观上界
道。减余一行。名一周也。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后以二行。观上界
道。减余二行。第二周也。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一行相。观上界
道。减余三行。第三周也。又以四行。观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观欲界
道。不观上界道。名为减缘。减缘之时。虽亦减行。减缘摄故。不名减行。此第
四周也。此第四周。即是一周减缘摄也。如减上界道谛。如此减余七谛行相。亦
尔。唯于缘中。不减欲苦。减余七谛。名七周减缘。总而言之。上下八谛。各减
三行。谓欲界苦下。一行相留故。不减。所余七谛。余一行相。与缘同减故。但
言三。三八二十四。名二十四周减行。理实言之。。三十一周减行。谓余七行。
减缘摄故。是故但言二十四也。于减行中。初减一行。名中忍初。如是乃至。减
欲界苦下二行相时。但有二行。二刹那心。观欲界苦名中忍满。唯有一行一刹那
心。观欲界苦。名为上忍。就此中忍。未减道时。虽减行相。犹观道故。故得具
修四种谛也。颂言中品忍同预位观四谛者。约此说也。至中忍满。唯观一谛。不
具四也。又于中忍。未减道时。修十六行相。此言修者。但是得修行。虽起一。
能起得。修彼未来四谛下十六行相。故言修也。颂言中忍同前顶位修十六行相
者。约此中忍未减道说也。若此中忍。减道谛时。但修十二行相。非十六行也。
既减彼道。心无欣慕。故彼道下。四行相亦。不起得修也。由此道理。减灭谛
时。但修八行。谓不修彼灭道谛下各四行故。减集谛时。但修四行。谓唯修苦下
四种行故。故于中忍。有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于上忍住。亦修四行。唯起一
行一刹那心。以观苦故。故能起得。修彼苦下四行相也。问于上忍位。减彼三
行。何故修彼所减行耶。答虽减彼行。不减谛故。起欣慕心。故得修彼所减行
相。于中忍位。修所减行。准此理说。于三十二行中。唯留欲界苦下一行者。拟
入见道故。须留也。余三十一。如名次第。从后向前。渐渐除之。缘既从后除
之。行亦从后减也。问苦下一行。为留何行。答入见道人有二行者。一者利根。
谓是见行。见行有二。若着我者。留无我行。着我所者。即留空行。二者钝根。
钝根亦二我慢增者。留无常行。懈怠增者。即留苦行。又依西方德光论师。解减
行云。欲苦四行。从后除之。如留无常。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苦。后减
苦。若留苦行。入见道者。先减非我。次减空。后减无常。若留空行。入见道
者。先减非我。次减苦。后减无常。若留非我。入见道者。先减空。次减苦。后
减无常。减欲苦谛。四行既然。减余七谛四行亦尔。谓余七谛。各有四行。与此
欲苦四行。相属如名次第。拟宜相当。以说其减。且如无常入见道者。于上界
道。先减出。次减行。次减如。后减道。以道属无常故。后减也。若以苦行。入
见道者。于上界道。先减出。次减行。次减道。后减如以如属苦故后减也。若以
空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