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像你我一样呼吸-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些诱惑与欺骗,而消费社会却承诺其无法给与的普遍的“幸福”和通过消费达到的“自由”,从而使“幸福自由”本身被消费化了。
  人类生活在“物的时代”,因不断张扬物质生活的合法性而贬低精神存在,而使人日益成为“物”,身体的满足成为灵魂逃亡的最新形式。这就是鲍德里亚对当代人生活处境的总体判断。


“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


  鲍德里亚创造出的著名概念就是“拟像”(另译仿像、类像)。他在《符号交换与死亡》中总结出现实与仿真关系的三个序列,第一序列是仿造,在工业革命之前,艺术品的仿制只能通过手工方式完成,这种仿造只能在原作之外增加“赝品”。第二序列则是印刷术带来的大规模复制。在第三阶段,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革命使得任何代码可以被无限制地复制。他所说的拟像(simulacra)便是没有原本的摹本,从而创造出一个超真实(hyperreality)的领域。
  博尔赫斯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制图者应国王之命绘制一幅这个王国的完美地图,他的最终作品是一幅精确的完全覆盖整个领土的地图。鲍德里亚详细地复述过这个故事,并提出一个有力的观点:我们现在已经拥有的技术手段,可以将地图和模型制作得同它们所模仿的现实看起来一样真实(参见googleearth)。
  《黑客帝国》则直接引用了这个典故,孟菲斯曾对尼奥说,“你一直生活在鲍德里亚的图景中,在地图里,而非大地上。”
  这样的生活与我们并不遥远,网络游戏就是典型例证,那些天天盯着电脑屏幕的人,都生活在鲍德里亚的图景中,在地图里,而非大地上。与光怪陆离、鲜艳刺激的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相比,现实生活成了荒漠。难怪孟菲斯对尼奥说:“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这是真的,不是地图……这荒漠不是帝国的荒漠,而是我们的荒漠。现实自身的荒漠。”粗茶淡饭、生老病死,痛苦和责任,只存在于这个世界。在游戏里,人们可以存档,死了也可以调档重来。
  当代技术的代表大众传媒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私人生活空间和社会生活空间,并且极大地改变了当今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在这个“数码复制”的时代里,人们甚至已经无法意识到生存的“非真实”: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已经被彻底“消蚀”了。既然人类用以判断“真实”的标准不过是易受蒙蔽的感官,那么通过复制产生的“模型”就可能比现实更加真实,而此时我们的感官所触及的就是一种“超真实”:
  “超真实展现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在这个范围内它消除了现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之间的对立,非现实的东西不再留存于梦幻或超越之物中,它就在现实的幻觉中的相似物之中。”
  这一说法的意义不仅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彻底颠覆,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这个时代最核心的游戏规则。正如日常生活所显示的:电视、电影、广告、肥皂剧、时尚杂志和形形色色的生活指南不仅不需要模仿现实,而且可以生产出现实:它们塑造着我们的审美趣味、饮食与衣着习惯乃至整个生活方式。因而鲍德里亚在著名的美国游记中说:迪斯尼乐园比现实中的美国社会更加真实,并且,美国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像迪斯尼乐园。


“历史”即将终结,而你,无法拯救(1)


  在1983年的《致命的策略》里,鲍德里亚认为在“超真实”世界,物品已经俘获了消费者,符号已经摆脱了意义,拟象已经淹没了真实,客体已经战胜了主体,或者说,主体不再能对客体进行任何理解、概括和控制;也许惟一的办法是再加大客体的力量,造成物极必反之势,让“真实”比仿真操作和媒体里的“真实”更“真实”,让“美”比时尚展示的“美”更“美”。这就是所谓“致命的策略”,是一种“后美学”的奇怪逻辑,带有强烈的游戏色彩,也正是体现了鲍德里亚理论特色的地方。
  “不是我在拍照片,而是照片在拍我”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鲍德里亚这位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媒体批评家同时还是个很有特色的摄影家。他接触摄影开始于1981年。当时他正好在日本访问,他的一个友人赠他一台日本制造的傻瓜照相机。于是,这个一直埋首于书斋的学者从拍摄日本开始了自己的摄影实践。据说在这之前,他是一个对于摄影并无好感的人,自己几乎从来没有拍摄过照片。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积累,从1990年代开始,已经拍摄了大量照片的鲍德里亚开始发表自己的摄影作品。最初,鲍德里亚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发表,因为他认为那只是一个极其个人化的行为。但在一次他的著作出版纪念活动中,活动策划者为营造气氛,吸引读者,给他举办了一个仅有20来张照片的小型展览会。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小范围的摄影活动,马上引起了人们对其摄影的浓厚兴趣,不断有画廊与美术馆邀请他举办个展。他的这些照片基本上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借学术活动与个人旅行的机会拍摄的各种照片,二是他在自己日常生活起居场所中拍摄的照片。他的摄影作品曾经受邀到澳大利亚(1994年)、加拿大(1994年)、印度(1995年)、巴西(1997年)、日本(1997年)等多个国家展出。鲍德里亚还被邀请参加过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在1995年获得过德国著名的“ZKM与西门子媒体艺术奖”。
  鲍德里亚的摄影于他不仅仅是一种作为精神活动的观看的需要与愉悦,更是一种他用于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的一种方式。通过摄影,他得以透过现实的外表不断地深入到现实中去,获得一种对现实的更为透彻的看法。而通过他所拍摄的照片中的现实,他进一步获得了对摄影的透彻认识。总之,通过摄影行为,他获得了直接与现实世界交流的机会并进而得以思考现实,思考摄影。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摄影活动对于他近年来的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带来了一种意外的灵感与刺激。
  鲍德里亚的摄影作品以变化丰富的视角与瑰丽而又诡谲的色彩呈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受。无论是一辆沉没在水中的汽车,还是一张贴在墙上的招贴画,无论是一片令人心动的景色,还是一个唯有他才关注到的某个事物的细部,他都以一种非常完美的画面给出了一个独特的视觉天地。这些影像是如此美妙,以至于有人认为过于唯美,觉得这出自于一个自称“反艺术,反文化”的当代知识分子之手实属不可思议。
  然而,就是这些似乎与他的思想立场自相矛盾的作品,却是他对于现实本质的哲学思考的重要视觉论据。在他的摄影理论著作《消失的技法》中,他以通过自己的拍摄行为所获得的感悟为基础,展开了一种富于诗意色彩的理论思辩,从全新的视角给出了对摄影这个现代视觉媒介的全新理解。
  鲍德里亚对摄影这个视觉方式最为独特的理论贡献是,他完全抛开了向来从作为主体的摄影者的立场。他转换立场,转而从被摄对象的立场出发来认识摄影的本质。在《消失的技法》一书中,他这么说道:“我们认为通过技术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世界。然而,其实是世界那一侧通过技术向我们强调它的存在。这个主客关系的反转发挥着惊人的不可轻视的作用。你认为你只是因为喜欢某个景色而把它拍摄了下来。可是,希望被拍摄成照片的其实是这个景色自己。这个景色在表演,而你只不过是配角而已。”鲍德里亚甚至还这么说:“拍摄照片的喜悦,倒不如说是存在于被摄对象那一边。”那是一种事物终于成功地通过摄影这个媒介充分施展了自己的魅力,证明了自己魅力的喜悦。
  在说到自己为什么对摄影产生兴趣时,鲍德里亚说:“我发现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对象与我(主体)实际上是处在一种双向的、相互诱惑的关系中。在这个时候,主体与客体都不存在了。我是为这两个方面的浑然一体所吸引而对摄影产生兴趣的。”主客二元对立,这种西方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经过摄影这种特殊的行为方式,终于形成了一种主客交融,主客互换的新的互动关系。这与其说是当代摄影理论的一个重要收获,倒不如说是以摄影这么一种特殊的西方科技手段印证了东方思想中主客交融的思维方式、从而给予传统西方哲学思想以重大启发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