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犹太商人羊皮卷-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父亲在华盛顿打听到,最近一段时期北方军队的伤亡惨重!”    
    摩根敏感的商业神经被触动了:    
    “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    
    克查姆听了这话,对摩根不由得刮目相看。为什么自己就没有想到这点?两人于是精心策划起来。    
    “让伦敦匹保提和自己的商行以共同付款的方式,先秘密买下500万美元的黄金。一半先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来,只要把汇款消息稍微泄露一下……到那时,我们就把留下来的那一半抛出去!”    
    “你这个主意跟我不谋而合,现在还有一个良机,那就是我们军队准备进攻查理斯敦港。如果现在黄金价格猛涨,那么这场军事行动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就又会反使黄金上涨。”    
    “这回我们可要大赚一笔了!”    
    这两个谈话者一个是摩根,另一个是他的同伴克查姆。    
    两人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先秘密买下400万—500万美元的黄金,到手之后,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有意地将往伦敦汇黄金之事泄露出去。这时,估计许多人都应该知道北方军队最近战败的消息了,金价必涨无疑。这时再把手里的一半黄金以高价抛出去。    
    果然,当摩根与克查姆“秘密”地向伦敦汇款时,消息走漏了,结果引起华尔街一片恐慌。黄金价格上涨,而且连伦敦的金价也被带动得节节上扬。当然,摩根、克查姆坐收渔翁之利。    
    犹太人历来以冒险家闻名于世。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冒险家”都是一个贬义的称呼,不过,现在人们的观念终于转变过来了。人们认识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做任何事情都有成功与失败的可能。因为在严格意义上来讲促成一件事情成功的因素是不可穷尽的,人的力量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加以掌控。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只是大小不同罢了。如果一件事成功与失败的概率相等或后者更大,那么做这件事无疑要冒很大风险。现代社会中充斥着种种冒险游戏。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投资意味着风险,特别是炒股票,风险就更大。不过,经济原理告诉我们:风险越大,收益的绝对值越大,商家的法则就是冒险越大,赚钱越多,特别是对于一个前人尚未涉足的市场领域,作为开拓者就更要冒风险。    
    19世纪80年代,在关于是否购买利马油田的问题上,洛克菲勒和同事们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利马油田是当时新发现的油田,地处俄亥俄州西北与印第安纳东部交界的地带。那里的原油有很高的含硫量,反应生成的硫化氢发出一种鸡蛋坏掉后的难闻气味,所以人们都称之“酸油”。没有炼油公司愿意买这种低质量原油,除了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在提出买下油田的建议时,几乎遭到了公司执行委员会所有委员的反对,包括他最信任的几个得力助手。因为这种原油的质量太差了,价格也最低,虽然油量很大,但谁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提炼。但洛克菲坚信一定能找到除去高硫的办法。在大家互不相让的时候,洛克菲勒最后开始进行“威胁”,宣称将个人冒险去“关心这一产品”,并不惜一切代价。    
    委员会在洛克菲勒的强硬态度下被迫让步,最后标准石油公司以800万美元的低价买下了利马油田,这是公司第一次购买产油的油田。此后,洛克菲勒聘请一名犹太化学家花了20万美元,让他前往油田研究去硫问题,实验进行了两年,仍然没有成功,此期间,许多委员对此事仍耿耿于怀,但在洛克菲勒的坚持下,这项希望渺茫的工程仍未被放弃。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又过了几年,犹太科学家终于成功了!    
    这一丰功伟绩,正充分说明了洛克菲勒具有能够穿透迷雾的远见,也具有比一般大亨更强的冒险精神。    
    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相反却会遭遇不尽的不幸、挫折和失败。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么,面对失败,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提倡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挖掘自我潜能的极限,但是如果冒险失败怎么办?很简单,从失败中学习,再重新开始,失败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只要趁机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我们终将达到成功的彼岸。当然,失败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但痛苦之余,不要忘了从正面透视失败,彻底探索导致失败的因果关系及其暗藏的意义,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是无可比拟的宝贵财富。不妨可以这样说,只会一味品尝失败记忆的人实际上尚未成熟,只有坦然面对失败的人才算是真正成熟的人。


第二部分 冒险致富风险的回报(2)

    在这方面,大概没有任何民族比得上犹太人。世界上大部分民族的节日都含有庆祝的意味,而犹太人的节日大多是为了记取他们曾经遭受的苦难与失败。他们在每一年的节日中回忆祖先的失败,借以警惕和自我激励。    
    犹太人在2000多年的流浪中,在受尽歧视与排挤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失败。但是,今天他们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舞台上的佼佼者。他们依靠的就是其民族特有的民族智慧和民族性格,其中之一,就是其坚忍不拔、永不气馁的奋斗和进取精神。    
    犹太女作家戈迪默无疑是犹太民族的骄傲。她是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的第七位获奖者。然而,这份荣誉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的,这当中,她多次面临困厄与失败,但她从不沉沦,毫不气馁。40年的风雨,那是一段漫长的苦难记忆。    
    她于1923年11月20日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小镇——斯普林斯村。她是犹太移民的后裔,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珠宝商,幸福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小戈迪默的无限憧憬和梦想。    
    6岁那年,她抚摸和凝视着自己纤细而柔软的躯体,梦想着当一位芭蕾舞演员,她从剧院里得知,舞台生涯最能淋漓尽致表现人的修养和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她追求的事业。于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星期六,她报了名,加入了小芭蕾剧团的行列。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大活动量的舞蹈并不适应,时不时地被一些小病小灾纠缠着。久而久之,小戈迪默被迫放弃了对这项事业的追求。    
    遗憾之余,这位倔强的女性暗暗发誓:条条大道通罗马,她终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然而,命运不但没有赐福给她,反而把她逼上更加痛苦的渊薮。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了学校,中断了学业。夜晚,她常常流着无奈的泪,期盼着天明。她只好终日坐在床上与书为伴了。一个明媚的夏日,心烦意乱又十分孤独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从车水马龙的街面上获取一点快乐。突然,她被一块不大不小的木牌所吸引,并久久不愿离开:“斯普林斯图书馆”,她欣喜若狂,早已将课本读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过于读书了。    
    此后,她一头扎进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图书馆下班铃响了,她却一头钻到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确实锁上了,她才钻出来,在这自由自在的王国里,她尽情而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无数个日夜,使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终于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笔,一股股似喷泉一样的情感流淌到了白纸上。那年,她刚刚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始。出人意料的是,15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然而,不认识她的人,谁也不知道小说竟出自一位少女之手。    
    几年以后,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内涵,轰动了当时的文坛。戏剧界、文学界几乎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内丁•;戈迪默。    
    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戈迪默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漫长的创作生涯,她相继写出10部长篇小说和200篇短篇小说。多产伴着上等的质量使她连连获奖:她的《星期五的足迹》获英国史密斯奖;之后她意外地又获得了英国的文学奖。    
    创作上的黄金季节,使戈迪默越发勤奋刻苦。她说:“我要用心血浸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