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7-伤寒寻源-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巅顶。其有痛甚入连于脑。而手足寒者不治。 
太阳经病不解。转传入府者。其人头痛而小便不利。治当不从经解。而从府解。如经云 
。服 
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主之。盖所以运胸中之阳。以化寒水之气。使从小便则解。故曰。小便利则愈也。由是推之 
。其有热结于府。头痛小便不利。而又加以口渴。则宜以甘寒泻其府热。而头痛自愈。其法 
又可会矣。 
太阳之邪并于上。则头项强痛。并于下则项背强痛。经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 
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此以有汗无汗 
分别风寒与发热同义。又经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 
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另详痉门。又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 
大 
陷胸丸。盖气结于胸。则项牵连而强。故下之则和。此虽见项强证。而其邪又不关太阳也。 

中集
身痛
属性:身痛亦太阳表证。欲发其表。宜以汗解。然阴阳表里。互有出入。在权其轻重而善治之 
。不能执一也。 
其宜汗解者。如经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 
黄汤 
主之。又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以大青龙汤发之。 
此发汗之正法也。至于太阳之邪。连及少阳。则如经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 
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专用少阳和解之法。而兼桂枝以 
和太阳之表。则又不纯用汗法矣。而脉必以浮为断。若脉沉者即不得治表。如经云。病发热 
头疼。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又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 
者。桂枝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又云。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 
子汤主之。其间治法天渊。在相其缓急。以分别先后。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 
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仲景论中本身昭晰。不得以身痛属表证。概与发表。致召亡阳之变也。 
身痛同为表证。然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此邪着于里。外舍于肌肉之间。要当温经。 
使自 
作汗而解。无径行发表之理。如经云。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 
虚 
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又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 
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二者。当温经则其汗自透。若大发 
其汗。病反不除。不呕不渴。方可温经。由此推之。则呕而且渴。又属湿热壅滞。汗法尤 
忌矣。故仲景又曰。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要之湿淫与热淫。皆能使身疼痛 
。虽宜得汗而解。而汗法不可一例施也。 
霍乱下利。本属阴病。阴病转阳。往往见身疼痛之证。治宜先温其里。乃攻其表。如理 
中四 
逆辈是也。至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此在仲景论中。有法 
有方。可以遵循。其有寒尽化热。转成阳明燥渴证者。则又当别论矣。 
凡用汗法。宜相其人之津液。经云。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 
者。 
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又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凡 
用汗法者其慎诸。 
有身疼痛而兼体重者。有但体重而身不疼者。有身疼痛而体不重者。如伤寒脉浮紧。一 
身尽 
疼痛。必恶寒体重呕逆。又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此均当大发其 
汗也。至少阴病。四肢沉重。其脉则沉而不浮矣。他如风温为病。自汗出。身重多眠。三阳合 
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与夫太阳中 者身重而疼痛。皆申发汗之禁。总之体重亦有宜汗 
不宜汗之辨。可与身痛参看。 
腰痛一证。其由头疼身痛而牵连及之者。同属太阳表证。表解则痛自已矣。兼湿者当察 
其兼证 
。分别寒湿与湿热。根据法施治。但太阳病与少阴相为表里。腰痛又须防肾虚之候。不可不察 
。 
四肢痉痛者。同属太阳经脉之郁。与身痛参看。痛在周身者。邪之分布也。痛在一处者 
。邪 
之专注也。专注之邪。其血脉必别有凝泣之处。须于解表药加一二引经药。方验其风寒暑湿 
之辨。尤必察其兼证。分别施治。庶无差忒。 

中集
头眩
属性:(附目眩 摇头) 
头痛属太阳证。其有头不痛而但苦眩旋者。则得之阳明者居多。凡病初起即苦头眩者。 
有风 
有热有痰。如经云。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阳明病以能食为中风 
。是因风而头眩者也。又云。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 
瘅 
。瘀热在里。乃发瘅黄。是因热而头眩者也。由是而推之于痰。则挟风为风痰。挟热为热痰 
。凡痰必有其致痰之因。审其所因以治生痰之本。则痰自去。此皆实证立治之大法。至于少 
阳 
之为病则为目眩。目眩与头眩有别。而总为阳热上升之所致也。其有太阳病误施汗下。因虚 
致冒而头眩者。经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 
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又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 
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是虚寒之候。亟与温里补虚。犹虞不及 
。 
总之汗下不可误施。经云。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 
头眩。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猝起头眩。仲景早垂深戒矣。 
又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诸逆发汗剧者。言乱目眩者死。此阴竭而虚 
阳上 
脱。不可复救。有摇头者。与头眩又有别。经云。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另详 
痉门。更有摇头言者。里痛也。亦尚非逆候。至于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 
为心绝。必不可救。 

中集

属性:咳之一证。在寻常感冒。由风邪袭于皮毛。内合于肺。其证但鼻塞声重而不发热。人多 
目为 
伤风轻症。而忽视之。不以为意。然致咳之因。已有寒热内外之不同矣。若发热而咳。其病 
亦有传变。正不以咳为肺疾。概从肺经论治也。 
太阳病表证不解与寒饮相合。因而致咳者。经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 
而咳 
者。小青龙汤主之。盖内外合寒。非温不解。方用麻黄桂枝。所以去外寒也。半夏干姜。所 
以去内寒也。而佐以芍药五味以收肺气之逆。此纯温之剂也。至于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 
喘。脉浮者。即用本方加石膏。盖其肺气已热。而中挟寒饮。上凌及肺。故不废麻桂之辛 
温。而加石膏以降肺金清肃之气。使水从下趋。此热因寒用。又非纯温所宜矣。若阳明热甚 
。 
火来乘金。因热致咳者。不但误与麻桂。变证不小。即半夏之辛温亦所不宜。当遵仲景法以 
栝蒌根易半夏。而欲折阳明之热。舍石膏又谁与归。 
其有自表入里。转属少阳者。经云。伤寒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 
喜呕或咳者。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主之。盖小柴胡汤之用半夏。乃逐饮之圣 
药 
。又有柴胡黄芩以和在表之邪。复用干姜五味以收肺气之逆。且有黄芩而干姜不嫌于过温。 
有半夏而五味亦不嫌于过敛也。少阴为水脏。全赖君火以化气。故与太阳相表里。其有阳邪 
陷入阴中而咳者。如经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者。四逆散加干姜五味子汤主之。盖阳陷 
入阴。其人四逆。用柴胡以启其生阳。干姜五味化饮平逆。此乃和剂而非温剂也。若少阴君 
火自病者。如经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此已从阳热 
化气。其下利乃阳热下利。以猪苓汤分调水道。则烦渴平而咳利均止矣。凡此皆不宜纯温之 
证。其宜急温者。则如经云。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 
气。其人或咳者。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主之。此则少阳本藏虚寒之病。阳衰阴盛。当急 
温而无疑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