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7-伤寒寻源-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其人或咳者。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主之。此则少阳本藏虚寒之病。阳衰阴盛。当急 
温而无疑矣。 

中集
衄血
属性:衄血者。邪热在表也。邪在于表。宜以汗解。不得汗因致衄。经云。伤寒脉浮紧。不发 
汗因 
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此非麻黄汤之治衄也。谓宜麻黄而不根据法以麻黄汤发汗。乃作衄也。 
又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 
发 
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此又非桂枝汤之治衄也。谓宜桂枝而不根据法以桂枝汤发汗。 
乃成衄也。衄与汗同义。而衄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 不得眠。是衄 
解之后。无再发汗之理。盖风寒在表。先犯太阳。从阳化热。逼血妄行。故经曰。阳盛则欲 
衄。又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自衄者愈。是在经之邪。随衄而解。则知衄正邪解之候也。 
至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阳明热甚则口燥。而热尚在于经。未入于里。 
故但欲漱水不咽以此为欲衄之兆。亦以热在表故也。 
太阳病当汗不汗。转从衄解。其不当汗而妄汗者。莫如误发少阴汗。扰动阴血。为变滋 
烈。 
经云。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 
厥上竭为难治。则又不得责其为表热矣。二者。一则误于当汗不汗。其变小。一则误于不 
当汗而汗。其变大。用药者可不慎欤。 

中集
鼻鸣
属性:(附鼻如烟煤 鼻如扇张) 
太阳中风。鼻鸣干呕。鼻鸣者。风邪干肺也。肺主皮毛。风邪袭于皮毛之间。未经深入 
。故 
但取轻扬之剂。解散其皮毛之邪。则鼻鸣自已矣。若挟热者。则鼻鸣而干。宜兼清肺胃之热 
。然此犹浅焉者也。至邪热烁肺。则鼻如烟煤。是肺气将绝。亟与大剂甘寒。生津泻热 
。犹 
恐不及矣。更有鼻孔扇张者。或由痰郁。或由热郁。其病亦尚浅而可治。倘因虚竭。鼻中之 
气出入皆微。或出多入少。亦属败证。百难救一。 

中集
耳聋
属性:耳聋属少阳证。少阳当半里半表。邪入少阳。挟痰上升。清窍为蒙。治当清解少阳。则 
耳 
聋自罢。又有发汗太过。因虚而致耳聋者。经云。未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 
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又曰。病患两 
耳无所闻者。以虚故也。既责其为虚。不但不宜再发其汗。而且不宜妄下。惟有以轻清之剂 
。通调表里。使邪气渐退。粥食渐加。正气渐复。自然而愈。不能强治。 

中集
咽痛
属性:咽痛一证。阴阳寒热所因不同。最难辨认。大凡阳热之证。多起于太阳。而阳明与少阳 
亦互 
见之。阴寒之病。多中于少阴。而太阴与厥阴亦牵及之。其间温凉异治。倘辨证先错。率意 
投剂。召变甚捷。可不慎诸。 
风邪从皮毛而入。首犯太阳。肺先受邪。与痰涎互结。则咽痛而梗。与以驱风利咽。其 
邪尚 
浅而易疗。其结之甚者。则加以红肿。则当参用破结消肿之品。又甚者。热浮之气弥满三阳 
。与毒涎恶血两相胶结。顷刻之间。胀塞咽喉 
。致气不得通而死。或用吐法以宣其痰涎。或用刺法。以去其恶血。救之不容须臾缓矣。 
凡阳热之证。虽至险极恶。人犹易识。至少阴咽痛。人多不识。即识之而温里之剂。又 
多畏 
而不敢轻投。殊不知阴寒之甚。格阳于上。乃致咽痛。真寒假热。非温不办。而温法又各有 
别。不容概施。如经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又云。少阴 
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又云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此 
虽 
少阴病。以尚无下利逆冷诸变。而证有轻重。方亦有缓急。其不取寒凉直折。一也。若咽痛 
而复下利。则如经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 
人 
咽痛者。通脉四逆加桔梗汤主之。此因阴寒气盛。元阳将脱。故宜亟使阳气归根。是非峻温 
不可矣。 
凡咽痛之宜用温药者。仲景原为真寒假热者之立法。若辨证不的。为祸甚速。倘非阴盛 
阳衰 
之候。即不得施回阳胜阴之法。故仲景又曰。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盖彼因下利而阳亡此因下利而阴涸。治又不同也。更有阳热炽甚。痰涎涌结。其脉反迟。而 
协热下利者。此又属阳证似阴之候。此惟吐法为最善。经云。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 
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 
则利止。盖胸中闭塞者不可汗。又胸中闭塞者不 
可下。仲景已有深戒。而病当胸中当吐之。且吐中自寓发散之义。则可使结开而利止也。 

中集

属性:(附口苦 口甘) 
口渴一证。乃伤寒一大关键。不可不细心体察。凡风寒在表。邪在太阳。不言渴也。一 
入阳 
明。则不恶寒反恶热。口渐知渴矣。其有太阳病初起而即口渴者。温热之邪。自里出表。虽 
见表证。邪不在表。故仲景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又太阳中 者。其人汗 
出恶寒身热而渴也。是不宜发汗。与风寒异治。至于湿温初起。湿未化热。口虽渴。却不能 
饮。化热之后。始大渴引饮矣。故就口之渴与不渴。可以辨邪之表里。中之寒热。而即可以 
渴之微甚。辨热之轻重。临证时首宜辨此。 
凡阳热之证。一见口渴。即当泄热为主。至三阴证。如系本藏虚寒自病者。本无所为渴 
也。 
然阴病转阳。亦有发热而渴者。当与和调津液。不宜直折其热。缘阴盛阳微。口渴正阳回之 
候 
。泄热则转泻其阳矣其或阴液干涸燥渴转甚。则量与泄热之中。尤当佐以养阴生津。此为大 
渴 
引饮者立法。若口中虽渴而不欲饮。见水辄避者。即属真寒假热之候。其脉或沉细。或空大 
。当以温剂引阳归根。则虚寒之状反着。倘误与寒凉。祸不旋踵矣。 
霍乱后多见口渴之证。经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 
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盖吐下之后。津液已伤。且阴病转阳。宜以理脾为主。使脾气散精。表 
里并解。津液流通。而渴自止矣。切不可见渴投凉。反增其逆。且五苓散上升脾津。下通水道 
。若太阳病不解。犯入膀胱之府。其人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亦主此方。以白 
饮和服方寸七。多服暖水汗出愈。若无太阳表证。而但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五苓之温化。又所不宜。则宜猪苓汤化热通津。凡若此者。皆与治阳热之渴用甘寒者不同也 
。 
凡口渴多属里证。若热在经而不在里者。口虽渴。但欲漱水不欲咽。此欲作衄血及斑疹 
之先兆。不可 
遽用寒凉壅遏邪气。当审其病因而施解表之法。又凡诸渴证欲饮水者。但当少少与之。令胃 
气和则愈。若饮水过多。恐增喘哕悸满诸变。不可不慎。 
别有口苦者。乃邪热入于少阳。故仲景以口苦咽干为少阳病之提纲。至于口甘。内经称 
为脾 
瘅。由湿热郁蒸而成。宜扫除胸中陈腐之气。此二者口虽不渴。总属热证。辛温忌投矣。 

下集
桂枝汤
属性: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 
一升 
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大汗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重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小促役其间。半 
日 
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 
出者。乃服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此太阳中风主治之方也。经云。太 
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 
则 
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营本行脉内。更与卫 
气不谐。则其气愈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