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7-伤寒寻源-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 
用栀子柏皮。直清其热。则热清而黄自除。用甘草者。正引药逗遛中焦。以清热而导湿也。 
按栀豉汤乃取吐之轻剂。此方之用栀子。得炙草之甘缓。黄柏之苦降。而栀子又能从中 
焦分解湿热。洵乎处方之妙。乃用药而不为药用者也。 

下集
瓜蒂散
属性:瓜蒂(熬黄) 赤小豆(各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 
滓。和散。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之。 
凡邪在胸中者宜吐。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三味皆探吐之品。必煮作稀糜。留恋中 
焦。方得引邪上涌而出。栀豉汤吐虚邪。此方以吐实邪。同一吐法。而所主不同。 

下集
五苓散
属性:茯苓 猪苓(去皮)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多饮暖水。汗出愈。 
此治太阳表病不解。邪陷入府。凡渴而小便不利者宜之。亦两解表里之法也。以其有表 
证。 
故用桂枝主表而化气。以其有里证。故用苓泽主里而利水水不下趋。势必上泛。故用白术奠安 
太阴 
。以土制水。此方不宜汤而宜散。以散能逗遛中焦。通调水道。更借多服暖水之力。使水精 
四布。上输下注。热解津回。则小便利而渴自止矣。 
按渴欲饮水。有类白虎加人参证。何以彼宜白虎。此宜五苓。盖白虎主治阳明经热。五 
苓主清太阳府热。白虎证脉洪大。是表证已解。五苓证脉浮数。表证未解。以此为辨。 
诸家皆以导湿滋干。释五苓之取义。但以桂枝之辛温。苓泽之渗泄。即白术亦主燥脾。 
与生 
津润燥之义。全不相涉。而渴证宜之何也。盖此证由经入府。水蓄于下。不能输津于上。故 
治渴必先治水。且散服而多饮暖水。自有输精散布之功。 

下集
猪苓汤
属性: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滑石(碎) 阿胶(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十合。日三服。 
同属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之证。太阳从寒水化气。故宜五苓散。主桂枝白术之甘温。以宣 
阳而 
输精。阳明从燥土化气。故宜猪苓汤主滑石阿胶之凉降。以育阴而利水。但利小便。还宜相 
人之津液。若阳明汗出多而渴者。是津液已虚。便不宜重虚其津液也。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何以亦主猪苓汤。盖咳渴呕烦不得眠 
。得 
之下利之后。是阴津下迫。阳邪上逆。主猪苓汤育阴利水。正以少阴肾与太阳膀胱。一脏一 
腑。相为表里。急引少阴之邪。从府而解。则下利得止。而热去津回矣。 

下集
文蛤散
属性: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病在阳不从汗散。反以冷水 之灌之。寒束其外。热被却而不得去。阳无出路。弥更益 
烦。 
水客皮肤。肉上粟起。阳气为水邪所格。故欲饮水。反不得饮。五苓散宣阳逐水则有余。育 
阴散热则不足。独任文蛤一味。可以两收散热导湿之功。 
服文蛤散不瘥。复用五苓散者。以既得文蛤咸寒之性。清热导湿。免致增逆矣。而表阳 
不宣。水无出路。文蛤不堪再任。则仍取五苓宣阳逐水。此救逆之次第也。 

下集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属性: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此方主治太阴湿困。而膀胱之气。不行。经云。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 
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此汤主之。按心下逆满。乃伏饮搏膈。至于气冲头眩。则寒邪 
上涌。助饮为逆。饮本阴邪。故脉见沉紧。脉沉不宜发汗。误汗则阳益不支。而身为振摇。 
故以桂枝茯苓。扶阳化饮。而加白术甘草。伸太阴之权。以理脾而胜湿。脾乃能为胃行其津 
液。而膀胱之气始化也。 
再按金匮用此方以治痰饮。其一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曰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盖治痰饮大法。当以温药和之。温则脾阳 
易于 
健运。而阴寒自化。白术茯苓虽能理脾而胜湿。必合桂枝化太阳之气以伐肾邪。而通水道。 
方能取效。 

下集
茯苓甘草汤
属性:茯苓 桂枝(各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此即桂枝汤去芍药大枣而加茯苓。防水渍入胃而预杜其变也。水停心下因致悸。故主茯 
苓为治水 
之主药。甘草载桂枝入心以固阳。生姜佐茯苓温中心散寒。俾水之停于心下者。得桂姜之辛 
温而解。而茯苓乃得建利水之功。 
五苓散用白术。理脾气以输精。故渴者宜之。此方用桂姜。散水寒而逐饮。故不渴者宜 
之。 
再按此方及五苓散。并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俱相类。五苓散。 
散太 
阳之水停。苓桂术甘汤。泄太阴之水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防少阴之水逆。此方堵阳明 
之水渍。数方增减。不过一二味。而主治各别。能解此。自不敢孟浪处方矣。 

下集
小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熬)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小承气以大黄为君。微加枳朴以开气结。不用芒硝迅走下焦。经所谓微和胃气。勿令大 
泄 
下也。故曰小。凡矢未定成硬。未可与大承气者。可先以小承气试之。腹中转矢气者。大便 
已硬。乃可攻也。不转矢气者。但初头硬。后必溏也。同一承气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气枳 
朴重而益用芒硝以峻攻。小承气枳朴轻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证急者宜大承气。里证不甚 
急者宜小承气。是当细辨。 

下集
大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 
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承气开阳明之结。直达下焦。其力猛而效速。故曰大。盖胃大实。故重任浓朴以破结 
。而 
数独倍于大黄。矢已硬。故虽有枳实以导下。而功必资于芒硝。至其煎法。尤有深义。浓朴 
枳实之汁。以浓而力锐。大黄芒硝之性。以生而力锐。故分作三次煎。此斩关夺门之将。用 
此以急下存阴也。 
大承气治阳明胃实之主药。必审明表证尽罢。不恶寒。但恶热。或潮热汗出谵语。腹满 
痛。 
或喘冒不能卧。口干燥。脉滑而实。或涩者。方可用之。下不宜早。早则阳陷。并不宜迟。 
迟则阴亡。恰好在阳明胃实之界。一下夺而诸病尽解。临证时不可错过。 
阳明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大热入胃。惟有下夺一法。盖阳明胃实之证。有从 
太阳 
传入者。有从少阳转属者。并有从三阴转属者。三阴经中。少阴更有急下之证。此乃伤寒一 
大归宿。若应下失下。变证蜂起。津液之亡。可立而待。孟浪不可。因循亦不可。 
大承气证非惟不大便腹满痛者宜之。即下利之证。亦有宜从下夺者。如经文所指下利不 
欲食 
。下利心下硬。下利脉反滑。下利脉迟而滑。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者。 
皆宜大承气。此通因通用之法。不可不知。 

下集
调胃承气汤
属性:大黄(三两清酒浸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下行之性。使留恋中焦胃分。以清热而导滞。不用枳朴以伤 
上焦 
之气。盖热邪聚胃。宜分有形无形。有形者。当破其结而秽方解。无形者。但涤其热而气自 
和。胃宜降则和。故曰调胃。 

下集
桃核承气汤
属性: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桂枝(二两去皮)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 
日三服。当微利。 
此治太阳瘀热入腑。膀胱蓄血。其人如狂。表已解而但少腹急结。血自下者。主用桃仁 
以利瘀。承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