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7-伤寒寻源-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浓朴(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半夏人参汤主之。按汗后阳虚不能化气。 
阴邪内结。壅而为满。本方主浓朴除满。而生姜半夏人参甘草。皆醒胃和脾。使气得化 
而满自除矣。 

下集
理中丸(并汤)
属性: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 
服。 
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方。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 
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饮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 
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 
一升许。微自温。勿揭衣被。 
经云。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当以丸药理之。宜理中丸。霍乱头痛发 
热。 
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宜理中汤。盖理中者理中焦之寒也。寒在胃上。取丸药之暖。逗遛 
于上。以温胃而散寒。若寒胜热之霍乱。利在急温。则不宜丸而宜汤。缓宜丸。急宜汤。此 
先圣之成法。不可紊也。再理中汤加减之法。与小青龙小柴胡加减法同义。宜当细玩。不得 
草草读过。 

下集
桂枝附子汤
属性: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 
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 
汤 
主之。按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固属风湿相搏之候。然风湿相搏。有属湿温。有属寒湿。 
于 
何辨之。盖以证言。则呕而渴者属温。不呕不渴者属寒。以脉言。则实而数者属温。虚浮而 
涩者属寒。谛实此证此脉。便可主以桂枝附子汤而无疑也。 
徐灵胎曰。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三两。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后脉促胸 
满之证。此桂枝加一两。附子加二枚。以治风湿相搏身疼脉浮涩之证。一方而治病迥殊。方 
名亦异。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后人何得以古方轻于加减也。 

下集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属性:白术(四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三枚炮)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 
。三 
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 
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按前证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小便自利。无取桂枝开膀胱而 
化气 
。恐渗泄太过。重虚津液也。大便硬反用白术者。以白术能益脾而输精也。当察二便以与前 
方相出入。 
附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之。先其人身如痹。继复如冒状。亦险绝矣。险而稳。此其立 
方之所以圣也。藉非胸有把握。安能任用附子至三枚之多。而履险如夷哉。 

下集
四逆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 
四逆者。手足厥冷也。方以四逆名。用治三阴经吐利厥逆之寒证也。干姜温中散寒。生 
附驱 
阴复阳。二味合用。乃能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而挽垂绝之阳。复以甘草者。正取其甘缓留 
中。制雄锐之师。迅奏肤功。迎阳复辟。此三阴经中之第一方也。 
经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盖下利清谷。里证已急。急当 
救里 
。若复瞻顾表热。恐阳随下利而亡矣。此表里缓急先后之界。失治即驷马难追。急当着眼。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夫自利不皆属寒。自利不渴。则寒证可知。虽未 
至手足厥逆。而温中散寒。当防于未然矣。此太阴用四逆之大法。 
少阴病脉沉者。沉为在里。急当救里。若欲吐而膈上有寒饮干呕者。益属阴邪上逆之象 
。尤 
当从事于此汤之急温。此少阴用四逆之大法。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凡厥者阴阳 
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有寒有热。凡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大汗若大下 
利而厥冷者。则属虚寒可知。皆主是汤。此厥阴宜四逆之大法。 
又经云。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 
复利 
。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按此二条。乃寒邪直中三阴 
而 
成霍乱之证。汗出恶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若不急温。瞬有转筋入腹之变。 
此三阴通用四逆之大法。 
四逆证具。若无脉沉微恶寒等阴象。虽下利而并非清谷。反下重者。既属转经之热邪。 
不可误用。贻祸难挽。当须细辨。 

下集
四逆加人参汤
属性:四逆汤原方。加人参一两。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按亡血即亡津液之谓。故加人参补 
虚以生津液也。 

下集
通脉四逆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 
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四逆汤为驱阴复阴之主药。此因阴盛格阳。故加葱以通其格。经云。少阴病。下利清谷 
。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面色赤加葱九茎。按下利清谷。 
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而里寒者。阴盛于内也。身反不恶寒。面色赤而外热者。格阳于外也。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此通脉四逆之正法也。或腹中痛者。去葱之辛散。加芍药敛脾阴而止痛 
。或 
呕者。加生姜以止呕。或咽痛者。去芍药之酸敛。加桔梗以清咽。四逆主治其本。诸加减法 
兼治其标。若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即与四逆加人参汤同义。至四逆证具。里寒外 
热。汗出而厥者。此阳有立亡之象。亦宜此方主治。 

下集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属性:于通脉四逆原方。加猪胆汁半合。余如前法煎成。纳猪胆汁。温服。其脉即出。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按汗出 
而厥 
。四肢拘急。脉微欲绝。皆四逆及通脉四逆固有之证。何取乎胆汁之加。要其着眼全在吐已 
下断四字。盖吐已下断。津液内竭。投通脉四逆纯阳之剂。正恐格不相入。故藉胆汁导引之 
力。以和阴而复阳也。 

下集
干姜附子汤
属性: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者。 
干姜附子汤主之。按下后则阴气盛而阳已虚。复发汗以散其阳。则虚阳扰乱。故昼日烦躁不 
得眠也。夜而安静。非吉兆也。止以入夜纯阴用事。而衰阳欲躁扰不能也。此法不用甘草。 
较四逆汤尤峻。取其直破阴霾。复还阳气。必审无呕渴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则烦躁的 
为虚阳扰乱之烦躁。乃可主以此方而不至误用也。 
独阴自治于阴分。孤阳自扰于阳分。故用姜附助阳以配阴。 

下集
白通汤
属性:干姜附子汤原方。加葱白四茎。煎服法照前。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按少阴下利。肾中真阳。将随下利而亡。故以姜附温肾。而 
加葱白以升举下陷之真阳也。 

下集
白通加猪胆汁汤
属性:白通汤原方。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猪胆汁人尿 
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