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7-伤寒寻源-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按少阴 
下利。治用白通。药本不误。正以阴气太甚。与辛热之药格不相入。故加人尿猪胆汁以为 
向导。与通脉四逆加猪胆汁同义。服汤脉暴出者。乃为药力所迫。而阳气将泄露无余。仍主 
死也。微续乃正气渐复。故可生也。 

下集
茯苓四逆汤
属性: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按未经汗下而烦躁属阳盛。既经 
汗下后而烦躁属阳虚。且汗下之后。津液告竭。故于四逆汤中。加茯苓以安下。人参以补虚 
也。 

下集
四逆散
属性:柴胡 枳实(炙) 甘草(炙)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减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此汤主之。沉为在里。只宜温里 
。此 
全以脉沉为辨。又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此汤主之。此又以口中 
和为辨。口中和而背恶寒。则非阳邪怫郁之恶寒。乃可主以此汤而无疑。 
此少阴病温经散寒正治之法。主附子之雄烈。下消肾中之水寒。上资君主之热化。人参 
助阳 
。芍药和阴。茯苓利窍以逐水。白术燥湿以燠土。并力温托。绝不加入一毫升散之药。但使 
元阳得振而病自解。 
柯韵伯曰。此与真武汤似同而实异。倍术附。去生姜。加人参。是温补以壮元阳。真武 
汤还是温散而利胃水也。此辨明真武附子。界限却清。 

下集
甘草附子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 
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经云。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 
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按此段形容风湿相搏之病状最着。湿壅于经。故身肿痛剧而 
小 
便不利。风淫于卫。故汗出短气而恶风不欲去衣。附子白术。宣太阴以驱湿。甘草桂枝。通 
太阳以散风。凡风湿证大发其汗。病必不解。此方亦是不欲发汗之意。当取微汗为佳。 

下集
赤石脂禹余粮汤
属性:赤石脂(一斤碎) 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 
之。 
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按此 
段经文。本已自解明白。利在下焦。关闸尽撤。急当固下焦之脱。石脂余粮固涩之品。性 
皆重坠。直走下焦。拦截谷道。修其关闸。此以土胜水之法。若复利不止。则又当通支河 
水道。以杀其下奔之势。而关闸始得完固。 

下集
炙甘草汤
属性:甘草(四两炙) 生姜(二两切) 桂枝(三两去皮) 麦冬(半斤去心) 麻子仁(半斤) 人 
参(二两) 阿胶(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煎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销尽。温服一升。日 
三服。一名复脉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按脉结代而心动悸。则心悸非水饮搏结之心悸 
。而 
为中气虚馁之心悸矣。经衣冠文物以结阴代阴。昭揭病因。证津液衰竭。阴气不交于阳。已可概 
见。君以炙甘草。坐镇中州。而生地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之属。一派甘寒之药。滋阴复液 
。但阴无阳则不能化气。故复以桂枝生姜。宣阳化阴。更以清酒通经隧。则脉复而悸自安矣 
。 

下集
甘草干姜汤
属性: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按此方系因误用桂枝。阳越于上。致有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诸变。特出此复阳救 
逆之 
法。观方中甘草倍干姜。专任其甘缓之性。特微加干姜为向导。引阳还返于下。并非资干姜 
之辛热以复阳也。用者须识此意。 

下集
芍药甘草汤
属性: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按阳越于上。既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而挛急未解。明是津液不荣经脉。但以芍药甘 
草和之。而脚即伸。亦正所以救桂枝之逆也。此法试之颇验。不可以其平易而忽之。 

下集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属性:麻黄(二两去节) 赤小豆(一升) 连轺(二两)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二两切) 
生梓白皮(一升)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 
服尽。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按瘀热在里。则伤寒之表邪。亦瘀 
而不行 
。内外合邪。因致发黄。治亦当内外并解。伤寒解外。仍不离麻黄杏仁甘草之成法。热瘀则 
不宜桂枝而改用连轺。以散在经之热。更用赤小豆梓白皮以清在里之热。而复以姜枣和之。 
以其发黄从伤寒而来。犹兼半表。亦麻黄汤之变制也。 

下集
茵陈蒿汤
属性: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 
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阳明病发热汗出者 
。此 
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 
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按发黄证若小便自利而发黄者。属蓄血。小便不利而发黄者 
。 
属瘀热。小便不利而至渴欲饮水。湿从火化也。腹微满热瘀不行也。茵陈利湿。山栀降热。 
大黄行瘀。导在里之湿热。从小便而解。而身黄自除。 

下集
麻黄升麻汤
属性: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十八铢) 
白术 石膏 干姜 芍药 天冬(去心)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铢炙)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 
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 
下重 
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按此条伤寒六七日。阴液已伤也。复经大下。阳津重竭也。下 
后阳气陷入阴中。而阴气亦复衰竭。故寸脉沉而迟。阳气既已下陷。将随下利而亡。故下部 
脉不至。以致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种种见证。皆因阳去入阴。上征下夺 
。最为危候。故称难治。本方用一派甘寒清热之药。不嫌重复。独任麻黄升麻二味。从阴分 
提出阳气。复以桂枝干姜佐诸阴药化气生津。盖热不清则津不复。阳不升则津不固。错杂之 
邪。以错杂之药解之。先圣立方之精如此。 

下集
吴茱萸汤
属性: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本温胃之方。而亦以通治厥少二阴吐利垂绝之证。盖阳明居中土。食谷欲呕。土受木 
克。 
胃气垂败。按吴萸本厥阴药。兹以人参甘草大枣。奠安中土。而主吴萸温中散寒。以泄土中 
之木。则呕吐而谷可纳。至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此因上下交征。胃气随吐利 
而将败。而厥阴更得侮其所不胜。病本在肾。病机在肺。而主治则在胃。得此剂补火生土。 
而浊阴自退矣。 

下集
黄连阿胶汤
属性: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生用) 
上四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