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筋脉屈伸、齿牙作响、是为 
齿。)此属阳明。盖阳明行身之前。不能为反张之证。与太阳痉。自是两般也。《此事难知》云。 
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构。阳明痉也。然欲行大承气。必须察其内实。脉沉有力者可下之。 
若经来寒热。或左右一目斜牵。或左右一手搐搦。脉弦数者少阳痉也。又有伤寒结胸证。项亦强为柔 
痉状。此似痉而非痉也。不可以风药误治之。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太阳病发汗太多者。 
因致痉。太阳病发热脉沉细名曰痉。为难治。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太阳病。其证状 
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此张仲景辨痉之证候也。 
【脉】痉脉紧急。如经直上下行者。急实为阳痉。沉细为阴痉。浮紧数者属阳。沉细涩者属阴。 
浮盛为风热。洪滑为痰火。虚濡为气虚。涩数为阴虚。脉 如蛇者。汗虚致痉也。《活人书》云。 
痉病。外证发热恶寒。与伤寒同。但脉沉迟弦细为异耳。若脉沉弦而迟及伏弦。或散于指外者。皆危 
候也。 
【治】阳痉。宜滋阴养血。阴痉、宜扶脾抑肝。至清痉降火。祛风利湿。各随症治。暴起多属邪盛。 
久病必是血虚。痉病虚为本。邪为表。太阳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者。主以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三钱、桂枝八分、白芍钱半、甘草五分、姜二片、枣三枚。)刚痉发热。无汗恶寒。小便反少。 
脉浮紧者。属中风。重感于寒。葛根汤。或加独活防风。脉弦细数者。属风热伤筋。血脉失约束之权。 
致搐搦反张者。主以如圣饮(羌活、秦艽、川芎、白芍、当归、白芷、黄芩、人参、半夏、甘草。) 
风痰多。加竹沥、姜汁。无汗加苍术、麻黄。热痰加贝母、栝蒌。火盛加山栀、花粉。口噤便闭。加 
大黄。气虚口闭。加参、 。血虚筋急。加归、地。舒筋、加秦艽、川断、钩藤。活血加丹参、红花、 
牛膝。柔痉则汗出不恶寒。脉沉细者属中风。重感于湿。栝蒌桂枝汤。或桂枝加葛根独活防风汤。 
(即桂枝汤、加葛根、独活、防风。)表有风邪 
未解。为寒所袭者。宜风药解散。风寒为湿所袭者。风药亦能胜湿。阳明痉。胸满口噤。卧不着席。 
挛急 齿。宜大承气汤。或防风通圣散。去麻黄下之。必须察脉有力可下。无力切不可不。少阳痉往 
来寒热。或一目斜牵。或一手搐搦。小柴胡加防风汤。发热头摇。反张口噤脉弦者。防风当归饮。 
(生地、防风、当归、川芎。)主之。若汗下太过。亡失血液。致筋脉失养。不柔和而痉。无外邪可 
解者。惟宜补养气血为主。以八珍汤加减。或十全大补汤加竹沥、姜汁。气虚筋纵。加参 以补之。 
血虚筋挛。加归地以润之。脉小虚甚者。加熟附子。或大建中汤加羌活、防风。产后去血过多。筋无血养。 
挛急发痉。脉浮软者。加味当归补血汤(炙黄 五钱、当归三钱、炙甘草钱半、炒防风、羌活各钱 
半、竹沥一杯、姜汁一瓢。)主之。新产亡血。腠理疏豁。风邪乘虚袭伤筋脉。遽尔发痉。脉浮者。 
举轻古拜散。(荆芥穗四两、炒黑为末。)每服三钱。酒淋大豆黄卷净汁调下。吴仁斋云。仰面卧。 
开目者为阳。合面卧闭目者为阴。口燥渴者为阳。口中和者为阴。属阳易治。属阴难治。口张目瞪。 
昏昧无知者治。戴眼反折遗溺者必死。手足螈 。汗出如油如珠者不治。反张离席一掌者死。小儿 
离席一指者亦死。 
【廉勘】吴鞠通谓痉当分寒,热,虚,实四大纲。小儿痉病螈病。复列九大纲。较方中行痉书。 
更精且密。实可补仲景之不足。兹节述于后。如六淫致痉。实证也。产妇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 
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暑燥火致痉者。热证也。俗称慢 
脾风者。虚寒痉也。本论后述本脏自病者。虚热痉。此四大纲也。再将小儿痉病螈病之九大纲论。亦 
分条列后。以资参考。 
(一)寒痉 仲景先师所述方法具在。但须对症细加寻绎。如所云。太阳症项强。KT KT 然。 
脉沉迟之类。有汗为柔痉。为风多寒少。而用桂枝汤加法。无汗为刚痉。为寒痉。而用葛根汤。汤内有 
麻黄。乃不以桂枝立名。 
亦不以麻黄立名者。以其病已至阳明也。诸如此类。须平时熟读其书。临时再加谨慎。手下自有准的矣。风寒 
咳嗽致痉者。用杏苏散辛温例。自当附入寒门。 
(二)风温痉 此即螈症。少阳之气为之也。乃风之正令。阳气发泄之候。君火主气之时。(廉按其症候。则 
头身热。面目赤。猝口噤。背反张。自汗出。足反冷。或恶风。或咳嗽。甚则气逆痰涌。风盛者。颈项强急。 
头亦动摇。目眶 动。手足抽掣。热盛者。灼热大汗。神昏谵语。口燥渴饮。HT 唇弄舌。痰盛者。一痉即厥。 
喉间痰鸣、语言不出。不省人事。此张仲景所谓风温之为病。剧则状如惊痫。时螈 。而若火薰之候也。亦 
即徐嗣伯所谓痰气相触而动风。风火相乱则闷瞀也。)宜用辛凉正法。轻者用辛凉轻剂。重者用辛凉重剂。如 
本论(荣斋按∶本论二字,系指《温病条辨》。以下同。)上焦篇银翘散。白虎汤之类。伤津液者加甘凉。如银翘 
散加鲜生地、麦冬。玉女煎。以白虎合冬、地之类。神昏谵语。兼用芳香以开膻中。如清宫汤、牛黄丸、紫雪 
丹之类。愈后用六味、三才、复脉辈。以复其丧失之津液。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银翘散辛凉例。与风 
寒咳嗽迥别。断不可一概用杏苏辛温也。 
(三)温热痉 即六淫之火气。消烁真阴者也。《内经》谓先夏至日为病温者是也。即同上风温论治。但风温之病 
痉者。轻而少。温热之致痉者。多而重也。药之轻重浅深。视病之轻重浅深而已。(廉按吴氏此言未免笼统。夫 
吴氏所谓风温者。即叶氏论温二十则。所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之证。乃新感风热之为病也。若温 
热之为病。《素问》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灵枢》所谓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是也。病之轻重浅深。一因新感。一 
因伏气。原因既异。证治自不得混同。况在温热痉乎。就廉实验所知。凡伏温化火。刺激神经。而发痉者。则 
为温痉。伏热化火。冲动神经而发痉者。则为热痉。温痉之中。有因胃肠燥火而发痉者。有因心肝壮火而发痉 
者。有因劫烁肾阴而发痉者。有因热伏冲督而发痉者。热痉之中。有因胎热而发痉者。有因痫热而发痉者。有 
因丹毒胎毒而发痉者。且温热二痉之中。以夹积食积热为多。若不查明原因。辨明证候。鲜不误殇人命。鞠通 
曾谓只治致痉之由。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但于痉中求之。若执痉以求痉。吾不知痉为何物。此说诚然。果如其 
说。未免前后自相矛盾矣。故余特将温热二痉。分作两节论治。庶几分际清晰。以免笼统之弊。) 
(l)温痉 因∶其因有四。一因胃肠积热。二因心肝壮火。三因热烁肾阴。四因热伏冲督。皆足以刺激神经。 
而致痉螈之原因。证∶其证灼热自汗。渴不恶寒。面赤唇红。手足螈 。口噤鼻煽。此因于胃肠积热致痉。即 
《内经》所谓气上不下。搏阳而为巅疾也。若初起目赤唇红。上视惊啼。角弓反张。手足发搐。嗌干喉塞。甚或头 
摇。此因于心肝壮火致痉。即《内经》所谓诸风眩掉。皆属于肝也。若初起暮热朝凉。渴不喜饮。颧红齿槁。脊强 
反折。手足厥冷。溺短或闭。此因于热烁肾阴。即《内经》所谓病藏于肾。阴虚阳盛也。若初起脊强头摇。腰背反 
张。手足抽搐。昏厥不语。牙关紧急。啼声不出。此因于热伏冲督。即《内经》所谓诸热瞀螈。皆属于火也。脉∶ 
胃肠积热者。脉必洪数而实。舌必绛红。苔多黄腻。甚或焦黄。心肝壮火者。脉必弦数。舌必紫赤。苔多深 
黄。指纹皆青紫浮红。热烁肾阴者。脉多沉数。舌红胖嫩。苔或焦紫。热伏冲任者。脉必弦劲。舌多紫赤。苔 
或焦黄。指纹多青紫而黯滞。其症皆因伏温发痉。而其间实热窒塞。阴液耗伤。及有无痰涌。最宜明辨。治∶ 
胃肠积热症。便闭者。三黄五色丸。(小川连、青子芩、生锦纹各五钱为末、雪水泛丸、如芝麻大、分作五 
份、一份辰砂为衣、一份青黛为衣、一份腰黄为衣、一份轻粉为衣、一份芦荟为衣。)乳子服五粒。小儿服十 
五粒。余视年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