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痘八三) 前胡枳壳汤(痘九四) 万氏夺命丹(痘八二) 神应夺命丹(痘八一) 救苦 
灭瘢散(痘一二八) 万氏牛黄清心丸(小九四) 神效当归膏(外三一四) 太乙膏(外三百八)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总论吐泻(四十一)
属性:凡痘疹吐泻,有不必治者,有当速治者。如初热时即见吐泻,但欲其不甚而随止者吉,盖 
吐利中自有疏通之意,邪气赖以宣泄,不必治也。其有吐利之甚者则不得不治。又有元气本 
弱而见此证者,使不速为调补,必致脾气困惫则痘出之后,虚证叠见而救无及矣。此痘前之 
吐利,其当治不必治,自有轻重之分也。若见点之后,则吐泻大非所宜,速当察其寒热虚实 
而调治之。 
一、痘疮吐泻,虽曰多属脾经,然亦有二焦五脏之辨。盖病在上焦,但吐而不利;病在 
下焦,但利而不吐;病在中焦,则上吐下利。故在上焦者,当辨心肺之脾气;在下焦者,当 
察肝肾之脾气。此五脏之气,各有相滋相制之机,设不明此,鲜不误矣。 
一、痘疮吐泻,大都中气虚寒者,十居七八,然亦有邪实毒盛,及饮食过伤而为吐泻者, 
此宜详审脉证,自有可辨。若果有热毒实邪,则不可误认虚寒,轻用温补,恐反助邪以致余毒痈 
肿,或为溃烂难收等证。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呕吐(四十二)
属性:痘疮呕吐,大都虚寒者多,实热者少,但当以温养脾胃为主。即或兼杂证者,亦必有实邪可 
据,方可因病而兼治之,故不得轻用寒凉及消耗等药。 
一、凡呕吐之病,病在上中二焦也,切不可妄用下药,致犯下焦元气,则必反甚而危矣。 
即或有大便不通 
者,亦当调补胃气,从缓利导,但得脾胃气和,则升降调而便自达,此不可不知也。 
一、痘疮别无风寒食滞、胀满疼痛等证,而为呕吐或干呕恶心者,必脾胃虚寒也,宜六味 
异功煎、五君子煎、参姜饮之类主之,或温胃饮、理中汤皆可酌用。 
一、脾气微寒微呕而中焦不寒者,宜五味异功散。 
一、胃口虚寒,呕吐而兼有痛滞者,六味异功煎送神香散,或调中汤亦佳。 
一、脾胃虚寒吐泻并行者,温胃饮,甚者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一、脾肾虚寒,命门不暖而为吐泻者,必饮食不化,水谷不分而下腹多痛,非胃关煎或理 
阴煎不可。 
一、凡寒气犯胃,腹胀腹痛而为呕吐者,神香散、益黄散,或加炮姜。若因饮水或食生冷 
瓜果而作呕吐者,五苓散加炮姜。 
一、饮食过伤,停滞胃口,胸膈胀满而为呕吐者,宜和胃饮,或大和中饮,或神香散。 
一、痰饮停蓄胸膈而胀满呕吐者,宜二陈汤,或橘皮汤加炮姜。 
一、三焦火闭,烦热壅滞胃口而为呕吐者,此必阳明火证也,宜橘皮汤加黄连,甚者再加石 
膏,或用竹叶石膏汤。但此证甚少,勿以虚火作实火也。 
程氏曰∶凡痘疮呕吐之证,须辨冷热。热吐者,宜六君子汤加姜汁炒芩、连;冷吐者, 
宜六君子汤加丁香、藿香、白豆蔻。 
一、痘疮呕吐不已,声浊而长,或干哕者,最是疮家恶候。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泄泻(四十三)
属性:痘疮首尾皆忌泄泻,而后为尤甚,惟初热时,有随泄而随止者为吉。若自见黑点之后, 
以致收靥,毒瓦斯俱已在表,俱要元气内充,大便坚实,庶能托载收成,若略泄泻,则中气虚弱, 
变患百出矣。若初出之后而见 
泄泻,则必难起难灌;既起之后而见泄泻,一泻则浆停,泻止则浆满;既灌之后而见泄泻, 
则倒陷倒靥,内溃内败等证,无所不至,此实性命所关,最可畏也。今多见妄药误治,败人脾 
气以致莫救者,犹云欲去其毒,泻泻无害,欺耶昧耶,庸莫甚矣。 
凡治痘疹泄泻,只在辨其寒热,热者必湿滞之有余,寒者必元阳之不足。但十泻九虚而实 
热者极少,故凡见泄泻、呕吐、腹痛而别无实热等证者,无论痘前痘后,俱速宜温救脾肾。此 
大要也,当详察之,若失其真,误治则死。 
一、虚寒泄泻,凡证无大热,口不喜冷,脉不洪数,腹无热胀,胸无烦躁,饮食减少而忽然 
自利者,则悉属虚寒,切不可妄用寒凉之剂,再伤脾土,必致不救,宜温胃饮、养中煎、五君 
子煎,或理中汤、四君子汤之类,随宜用之。若腹有微滞微胀而为泄泻者,宜六味异功煎,或 
五味异功散加砂仁。若泄泻兼呕兼痛而气有不顺者,宜养中煎加丁香、木香,或四君子汤合二 
仙散。若泄泻而山根、唇口微见青色,或口鼻微寒,手足不热,指尖微冷,泻色淡黄,或兼青白 
,睡或露睛,此皆脾肾虚寒之证,非速救命门,终不见效,宜胃关煎、理阴煎主之,或陈氏十 
二味异功散亦可。若泄泻势甚,用温脾之药不效者,则必用胃关煎,或理阴煎之类主之。若久泻 
滑脱不能止者,宜胃关煎、温胃饮,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送五德丸或肉豆蔻丸。若胃本不虚, 
但以寒湿伤脾,或饮水而为泄泻者,宜佐关煎、抑扶煎,或益黄散加猪苓、泽泄,或五苓散俱佳。 
一、蓄热泄泻,本不多见而间亦有之,然必有热证可据,方可用清利之药。如脉见洪数, 
身有大热,口有大渴,喜冷恶热,烦躁多汗,或中满气粗,或痘色 肿红紫,或口鼻热赤, 
小水涩痛之类,皆热证也。且热泻者必暴而甚,寒泄者必徐而缓,皆可辨之。然治热之法,当 
察火之微甚,勿使药过于病,恐致伤脾,则必反为害。凡湿热内蓄,小水不利,微热不甚而为泄 
泻者,宜五苓散、四苓散,或小厘清饮之类,加木通主之。若湿热稍甚,清浊不分而泄泻者, 
宜四苓散加姜炒黄连,或合黄芩汤治之。若食多脉盛气壮而泄泻者,当从热治,宜黄芩汤加 
黄连。若热在下焦,小水赤涩而泄泻者,宜大厘清饮,或合益元散。若湿热在脾,泄泻内热 
而兼腹 
痛者,宜香连丸。若颊赤身热,头痛咽疼,口疮烦躁而泄泻者,阳明火证也,宜泻黄散。若 
湿热在脾,泻而兼呕者,黄芩汤加半夏、生姜,或《御药》大半夏汤加黄芩。若内热泄泻而兼气 
虚者,四君子汤加芍药、黄连、木香。 
一、发渴乃泄泻之常候,盖水泄于下,则津涸于上,故凡患泄泻者,必多口干口渴。但干 
与渴不同,渴者欲饮,干者不欲饮,渴属阳而干属阴,此其辨也。然有渴欲饮水者,此火证也。 
有渴欲饮汤者,此非火也。有虽欲饮水而不能多者,有口虽欲凉而胸腹畏寒者,此皆非火证也。 
然则病渴者尚有阴阳之辨,而矧夫但干而不渴者,此实以水亏而然,若作火治,鲜不为害。故凡 
有久泻津亡而作渴者,当审其非热而不可不壮其水也。 
程氏曰∶泄泻须分寒热,寒者小便清,宜理中汤,或参苓白术散。然白术、茯苓非泄泻发 
泡者不宜用,以其渗利故也。按此说可见治痘者,即渗利亦忌,顾可妄为消伐以残其气血津液乎? 
陈氏曰∶凡泻频津耗则血气不荣,疮虽起发亦难收靥。如身温腹胀,气促切牙,烦躁谵妄 
者皆难治,缘谷食去多,津液枯竭,故多死也,速宜与十一味木香散,或十二味异功散。 
万氏曰∶疮未出而利者,邪并于里,实也,宜从清毒。疮已出而利者,邪达于表,里虚也, 
宜治其虚。凡痘疮所忌,惟内虚泄泻,若温之固之而不愈者,此不治之证。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寒战切牙(四十四)
属性:寒战者,阳中之气虚也,阳气虚则阴乘之,阳不胜阴,故寒栗而战也。切牙者阴中之气 
虚也,阴气虚者肾元惫,骨气消索,故切齿而鸣也。总之,虚在气分,则无非阴盛阳虚之 
病耳,非大加温补不可也。 
《心鉴》云∶七日前见寒战者,表虚也;切牙者,内虚也。七日后见寒战者,气虚极也; 
切牙者,血虚极也。气虚者,保元汤倍加肉桂以温阳分。血虚者,保元汤加芎、归以益 
阴分。余常用六气煎,或六物煎加桂附治之,无不应手而止。其有独寒战、独切牙者,亦一 
体治之,或合二仙散用之亦妙。 
一、有寒邪在表,身体大热,脉紧数无汗,邪正相争而为战栗者,此即似疟之类,但散 
其邪而战自止,宜柴葛桂枝汤之类主之。 
一、痘疮灰白溃烂,泄泻而寒战切牙者,此纯阴无阳之证,宜九味异功煎,或陈氏十二 
味异功散亦可。 
一、痘色干紫黑陷,大小便不通,烦躁大渴而寒战切牙者,此纯阳无阴,火极似水之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