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2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而然。若邪轻者,只用会通膏加麝香贴之,无有不散,或降痈散亦可。若元气虚弱而毒深 
者,既不肯散,又不早溃,愈久必愈甚,最为可畏。及其溃后,多不能收,轻则为 ,重则 
殒命。此惟大补元气,方不致害。若 肿痛甚,脓已将成,势不能消,宜用降痈散留头围 
之,则势可敛,痛可解,脓可速成而溃也。 
立斋曰∶便痈,属足厥阴肝经,内热外寒,或劳役过度,或房欲不节,或欲火不遂, 
或强固其精,或肝经湿热而致,大抵多患于劳役不足,精气俱虚之人。俗云一石米疮,此言百 
日方可愈。若大补血气,不旬日可愈,何用百日。盖疮之收敛,在乎血气之盛也。亦有内蕴 
热毒而生者,须辨虚实及成脓与否,不可概投攻药。凡妇人患此者,多在两拗肿痛,或腹中 
结块,小便涩滞,苟治者得法,患者又能调摄,无足虑也。常见治此证者,概用大黄之类之下 
之,以求内消,或其脓成,令脓从大便而出,鲜有见其痊也。人多欲内消者,恐收口之难也。 
若知补养血气,不旬日而收矣,何难之有。若脓既成,岂有可消之理。如再用克伐之剂,必 
致难治。 
又曰∶便痈者,血疝也,俗呼为便毒,言于不便处为痈也。乃足厥阴之经络,及冲任督 
脉,亦属肝之傍络。此气血流通之道路,今壅而肿痛,是则热毒所致,宜先疏导其滞,更以 
托里之剂,此临证制宜之法也。 
又《治法》曰∶内热外寒者,牛黄双解散。湿热壅滞者,宜用龙胆泻肝汤,疏肝导滞。 
欲心不遂致逆精气者,先用五苓散加大黄,疏其逆滞,后用地黄丸,以补肝肾强固其精。房欲 
不节者,宜六味丸料。劳倦过度者,补中益气汤。 
一男子,患便毒 肿作痛,大小便秘,脉有力,以玉烛散二剂顿退,更以龙胆泻肝汤 
,四剂而消。 
一男子,脓未成大痛,服消毒托里等药不应。诊之脉洪大,毒尚在,以仙方活命饮,一 
剂痛止,又剂而消。 
一儒者,肿痛便涩,用八正散二剂,以清肝火,导湿热,而肿痛愈。再以小柴胡加芎、 
归、泽泻、山栀二剂,以清火补血,而小便利。 
一男子,已溃而痛不止,小便秘涩,此肝火未解也,与小柴胡加黄柏、知母、芎、归, 
痛止便利,更以托里当归汤而疮敛。若毒未解,而痛不止者,须用活命饮。 
府庠沈尼文,年二十,左拗患之。余以肝肾阴虚,先用托里药,溃而将愈。因入房发热 
作渴,右边亦作痛,脓水清稀,虚证悉至,脉洪大而无力,势甚可畏。用十全大补加附子一 
钱,脉证顿退,再剂全退。后用大补汤,三十剂而愈。 
一男子肿而不溃,此因阳气虚弱,用参、 、归、术,以补托元气,用白芷、皂刺、柴 
胡、甘草,以排脓清肝,数剂而溃,以八珍加柴胡,补其气血,数剂而愈。 
春元凌待之,虚而服克伐药,几至危殆。余用托里健脾药而愈。秀才王文远,因劳苦患 
之,服小柴胡汤而表证散后,用托里药,脓成,针之,而旬日愈。又胡判官,脓清脉弱,以 
大补之药而已愈,因新婚复发,自用连翘消毒散,致泻痢不止,竟致不救。可见此证,属不足 
者多矣,非补不可。大抵便毒属肝经,初起坚硬,肝主筋故也。五七日后,当赤软,脓成故 
也。若尚坚硬,乃元气不能腐化。往往人见坚硬,只欲内消,反服攻散药,多致虚虚之祸, 
前此治者,即其验也。 
一妇人,两拗肿痛,小腹痞满,小便数,白带时下,寒热往来,小水淋漓。余谓脾气 
滞而血病,用龙胆泻肝汤渐愈,又用加味逍遥散,六味丸而全愈。 
一妇人,小腹内如有所梗,两拗并人门俱肿,小便淋涩,经候不调,内热作渴,饮食 
少思,腹内初如鸡卵而渐大,脉洪数而虚,左关尤甚,属肝胆郁结之证也。用加味归脾汤, 
肝火退,而脾土健,间以逍遥散下芦荟丸而愈。(俱薛按) 

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外科钤(下)
杨梅疮(六十二)
属性:杨梅疮一证,以其肿突红烂,状如杨梅,故尔名之。其在西北人,则名为天泡疮;东南 
人,又谓之广东疮。凡毒轻而小者,状类茱萸,故名茱萸疮。毒甚而大者,泛烂可畏,形如 
绵花,故名绵花疮。大都此证,必由淫毒传染而生。盖此淫秽之毒,由精泄之后,气从精道 
乘虚直透命门,以灌冲脉,所以外而皮毛,内而骨髓,凡冲脉所到之处,则无处不到,此其 
危害最深最恶。设初起时,去毒不净,或治失其宜,而随至败烂殒命者,盖不少矣。或至二 
三十年之后,犹然发为疯毒,或至烂头,或至烂鼻,或四肢幽隐之处,臭烂不可收拾,或遗 
毒儿女,致患终身。其恶如此,静而思之,则有见此恶道,而不为寒心知避者,其愚亦甚矣 
。故凡治之之法,最当知要,切不可不慎也。亦有不因淫毒传染,偶中湿热而患者,此不过 
在皮毛肌肉之间,清去湿热,自当全愈,无足虑也。 
一、今人每逢此患,或畏人知,或畏毒甚,而大用攻击峻利等药,多致邪毒未除,而元气先 
败,或成劳瘵,或即殒命,或愈久愈甚,以致败坏不能收敛,皆元气先败之故也,余见之多 
矣。故凡被此病者,切不可惊慌,亦不可专肆攻击,但按法渐解其毒,务使元气毫无损伤, 
则正能胜邪,虽毒无害。若正不胜邪,则微毒亦能杀人。此其要也,不可不察。 
一、广疮治法,凡其初起而元阳未伤,毒亦未甚,宜速用清利,使从小便利去其毒,惟换肌消 
毒散为第一,其次则五加皮饮亦妙。或兼火邪者,宜秘万仙遗粮汤。或禀气多弱者,宜茯苓 
膏。凡此诸药,或十日,或半月,甚者一月,无不见效。一、凡生疮毒者,宜服槐花蕊,至二三 
升,则毒从小便泄去,可免终身之患,真神方也。有按在下疳疮条中。此疮初起时,多有先 
下疳,次便毒,而后疮出,是为一套。若便毒势甚,肿痛热秘,而元气素强者,即宜用会脓 
散,或牡蛎散,先去其毒之大势,而后用前方诸药,亦要着也。一、此疮或久而不愈,或元气素 
弱者,即宜用会脓散或牡蛎散,先去其毒之大势,而后用前方诸药,亦要着也。一、此疮或久而不愈, 
或元气素弱,或因克伐致虚,但见有正不胜邪之势,则当酌其轻重,或以纯补元气为主,凡脾肾阴阳 
气血,皆宜随证用方,但使气血得复,则虽毒无害。最忌见不真而执两端,则终归无益,亦 
是要着。 
一、饮食宜否,有谓宜忌口者,有谓不宜忌口者,而任其发透,总之亦有其要。盖疮毒初染 
,毒本未甚,此时,只宜清利,使毒渐消为善。若食发物,则愈发愈多,而毒愈甚矣,此则 
宜忌之时也。若疮毒已久,元气已弱,脓汁既多,血气既耗,斯时也,非以药食滋补,则日 
见消败,何以收效。此则不宜忌者也。宜忌不宜忌,是亦宜补不宜补之法耳。使不知辨,安能无误。 
一、疮生头面,或遍身不便处,欲其速愈,但用点药,则二三日可以脱落,亦神妙者也。但 
此惟治标之法耳。方在新因。(四十二) 
一、疮毒久蓄,发为疯毒,亦名杨梅痈漏,或蚀筋,或腐骨,溃烂不收,最为恶候,近来治 
法,惟五宝丹为最效,及徐东皋杨梅痈漏方,或秘传水银膏,宜择用之。 
立斋曰∶天泡疮,属元气不足,邪气所乘,亦有传染而患。受证在肝肾二经,故多在下 
体发起,有先筋骨痛而后患者,有先患而后痛者,有疮凸赤作痛,热毒炽甚也。疮微作痛, 
毒将杀也。疮色白而不结痂,阳气虚也。色赤而不结痂,阴血虚也。瘙痒脉虚浮,气不相荣 
也。瘙痒脉浮数,血不相荣也。臀背间或颈间作痒,膀胱阴虚也。阴器股内作痒,肝经血虚 
也。阴囊作痒重坠,肝经阴虚湿热也。小便频数,短少色赤,肝经阴虚也。小便频数,短少 
色白,脾肺气虚也。面目搔痒或变赤,外邪相搏也。眉间痒或毛落,肝胆血燥也。饮食少思 
,口干饮汤,胃气虚也。饮食不化,大便不实,脾气虚也。清晨或夜间泄泻,脾肾虚也。 
又《治法》曰∶若表实者,先用荆防败毒散,解散之。里实者,先用内疏黄连汤,通导 
之。表里俱实者,防风通圣散,双解之。邪热在肝经者,龙胆泻肝汤,清解之。后用换肌消 
毒散为主,愈后再无筋骨疼痛之患。气虚者,四君子汤。血虚者,四物汤。气血俱虚者,八 
珍汤。俱加兼证之药治之,自无不愈。若治失其法,有蚀伤眼目,腐烂玉茎,拳挛肢体者, 
但用九味芦荟丸,以清肝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