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证,或精或气,非补不可也。 
一、凡头痛属里者,多因于火,此其常也。然亦有阴寒在上,阳虚不能上达而痛甚者, 
其证则恶寒呕恶,六脉沉微,或兼弦细,诸治不效,余以桂、附、参、熟之类而愈之,是头痛之有阳虚也。 
一、凡云头风者,此世俗之混名,然必有所因,须求其本,辨而治之。 
一、凡眩运者,或头重者,可因之以辨虚实。凡病中眩运,多因清阳不升,上虚而然。 
如丹溪云∶无痰不作运。殊非真确之论,但当兼形气,分久暂以察之。观《内经》曰∶上虚 
则眩,上盛则热痛,其义可知。至于头重,尤属上虚,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 
之苦倾,此之谓也。 
一、凡身痛之甚者,亦当察其表里以辨寒热。其若感寒作痛者,或上或下,原无定所, 
随散而愈,此表邪也。若有定处,而别无表证,乃痛痹之属,邪气虽亦在经,此当以里证视 
之,但有寒热之异耳。若因火盛者,或肌肤灼热,或红肿不消,或内生烦渴,必有热证相应 
,治宜以清以寒。若并无热候而疼痛不止,多属阴寒,以致血气凝滞而然。经曰∶痛者,寒 
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必温其经,使血气流通,其邪自去矣。 
一、凡劳损病剧而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阴虚之极,不能滋养筋骨而然,营气惫矣。无能为也。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十问篇(九)
属性: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盖前阴通膀胱之道, 
而其利与不利,热与不热,可察气化之强弱,凡患伤寒而小水利者,以太阳之气未剧,即吉 
兆也。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实虚,凡大便热结而腹中坚 
满者,方属有余,通之可也。若新近得解而不甚干结,或旬日不解而全无胀意者,便非阳明 
实邪。观仲景曰∶大便先硬后溏者不可攻。可见后溏者,虽有先硬,已非实热, 
矧夫纯溏而连日得后者,又可知也。若非真有坚燥痞满等证,则原非实邪,其不可攻也明矣。 
一、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而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虑,小水亦 
黄;泻痢不期,小水亦黄;酒色伤阴,小水亦黄。使非有或淋或痛,热证相兼,不可因黄便 
谓之火,余见逼枯汁而毙人者多矣。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义可知也。若小水清利 
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气分,以津液由于气化,气病则小水不利也。小水渐利,则气化可知,最为吉兆。 
一、大便通水谷之海,肠胃之门户也。小便通血气之海,冲任水道之门户也。二便皆主 
于肾,本为元气之关,必真见实邪,方可议通议下,否则最宜详慎,不可误攻。使非真实而 
妄逐之,导去元气,则邪之在表者反乘虚而深陷,病因内困者必由泄而愈亏。所以凡病不足 
,慎勿强通。最喜者小便得气而自化,大便弥固者弥良。营卫既调,自将通达,即大肠秘结 
旬余,何虑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虚弱者所宜,当首先为之防也。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十问篇(九)
属性:问饮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浊,二可察脏腑之阴阳。病由外感而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 
脏,而恶食不恶食者可知。病因内伤而食饮变常者,辨其味有喜恶,而爱冷爱热者可知。 
素欲温热者,知阴脏之宜暖;素好寒冷者,知阳脏之可清。或口腹之失节以致误伤,而一时 
之权变可因以辨。故饮食之性情所当详察,而药饵之宜否可因以推也。 
一、凡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虚证,得食更甚者,或虚或实皆有之,当辨而治也。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十问篇(九)
属性:胸即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胸腹之病极多,难以尽悉,而临证必当问者,为欲辨 
其有邪无邪,及宜补宜泻也。夫凡胸腹胀满,则不可用补;而不胀不满,则不可用攻,此大 
法也。然痞与满不同,当分轻重∶重者,胀塞中满,此实邪也,不得不攻。轻者,但不欲食 
,不知饥饱,似胀非胀,中空无物,乃痞气耳,非真满也。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虚 
不运者有之。病者不知其辨,但见胃气不开,饮食不进,问之亦曰饱闷,而实非真有胀满, 
此在疑虚疑实之间。若不察其真确,未免补泻倒施,必多致误,则为害不小。 
一、凡今人病虚证者极多,非补不可。但用补之法,不宜造次。欲察其可补不可补之机 
,则全在先察胸腹之宽否何如,然后以渐而进。如未及病,再为放胆用之,庶无所碍,此用补之大法也。 
一、凡势在危急,难容稍缓,亦必先问其胸宽者乃可骤进。若元气多虚而胸腹又胀,是 
必虚不受补之证。若强进补剂,非惟无益,适足以招谤耳。此胸腹之不可不察也。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十问篇(九)
属性: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官,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惟可辨虚实,亦且可知死生 
。凡人之久聋者,此一经之闭,无足为怪。惟是因病而聋者,不可不辨。其在《热论篇》则 
曰∶伤寒三日,少阳受之,故为耳聋。此以寒邪在经,气闭而然。然以余所验,则未有不因 
气虚而然者。《素问》曰∶精脱者耳聋。仲景曰∶耳聋无闻者,阳气虚也。由此观之,则凡 
病是证,其属气虚者什九,气闭者什一耳。 
一、聋有轻重,轻者病轻,重者病重。若随治渐轻,可察其病之渐退也。进则病亦进矣 
。若病至聋极,甚至绝然无闻者,此诚精脱之证,余经历者数人矣,皆至不治。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十问篇(九)
属性:问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凡内热之甚,则大渴喜冷, 
冰水不绝,而腹坚便结,脉实气壮者,此阳证也。 
一、凡口虽渴而喜热不喜冷者,此非火证,中寒可知。既非火证,何以作渴,则水亏故耳。 
一、凡病患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 
汤,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 
一、凡阳邪虽盛,而真阴又虚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云实热。盖其内水不足,欲得 
外水以济,水涸精亏,真阴枯也,必兼脉证细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余尝治垂危最重 
伤寒有如此者,每以峻补之剂浸冷而服,或以冰水、参、熟等剂相间迭进,活人多矣。常人 
见之,咸以为奇,不知理当如是,何奇之有?然必其干渴燥结之甚者,乃可以参、附、凉水 
并进。若无实结,不可与水。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十问篇(九)
属性:脉色者,血气之影也。形正则影正,形斜则影斜,病生于内,则脉色必见于外,故凡察 
病者,须先明脉色。但脉色之道,非数言可尽,欲得其要,则在乎阴阳虚实四者而已。四者 
无差,尽其善矣。第脉法之辨,以洪滑者为实为阳,微弱者为虚为阴,无待言也。然仲景曰 
∶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陶节庵曰∶不论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 
阴证。《内经》以脉大四倍以上为关格,皆属真虚,此滑大之未必为阳也。形色之辨,以红 
黄者为实热,青黑者为阴寒。而仲景云∶面赤戴阳者为阴不足,此红赤之未必为实也。总之 
,求脉之道,当以有力无力辨阴阳,有神无神察虚实。和缓者,乃元气之来;强峻者,乃邪 
气之至。病值危险之际,但以此察元气之盛衰,邪正之进退,则死生关系,全在乎此。此理 
极微,谈非容易,姑道其要,以见凡欲诊病者,既得病因,又必须察脉色,辨声音,参合求 
之,则阴阳虚实方有真据,否则得此失彼,以非为是,医家之病,莫此为甚,不可忽也。诸 
所未尽,详后卷脉神章。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十问篇(九)
属性:凡制方用药,乃医家开手作用第一要着,而胸中神见,必须发泄于此。使不知气味之用 
,必其药性未精,不能取效,何神之有?此中最有玄妙,勿谓其浅显易知,而弗加之意也。 
余少年时,每将用药,必逐件细尝,既得其理,所益无限。 
一、气味有阴阳∶阴者降,阳者升。阴者静,阳者动。阴者柔,阳者刚。阴者怯,阳者 
勇。阴主精,阳主气。其于善恶喜恶,皆有妙用,不可不察。 
一、气味之升降∶升者浮而散,散者沉而利。宜升者勿降,宜降者勿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