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文学史-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最著名的、用孟加拉文写的宗教抒情诗集。它象 

征着诗人的思想发展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该诗集 

于1913年在英国出版英文本,引起了西方的注意,给诗人带来世界性的声 

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金。“吉檀迦利”在印度语中是“献诗”的 

意思,即献给神的诗。正如泰戈尔自己所说是“献给那给他肉体、光明和诗 

才之神的”。这个神不是一神教中的唯一神,而是泛神论中的自然神。诗集 

正是充满了对这种自然神的歌颂和诗人的泛神论思想。泰戈尔这种泛神论思 

想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和曲折变化中,他一方面强 

烈要求印度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另方面又害怕“极端派”采取暴力斗争的手 

段所造成的。他想通过宣扬泛神论,调解当时印度各教派的不和,反对不合 

理的种姓制度,从而推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所以,《吉檀迦利》直接或 


… Page 87…

间接地反映了泰戈尔一贯的爱国主义思想,民主平等观点,深厚的人道主义 

和他反对殖民主义的倾向。但由于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追求人和神的融合与 

和谐,表达了脱离现实的神秘朦胧的思想情绪,所以此诗集也暴露了诗人社 

会理想的抽象性、空想性、妥协性和性格上的软弱性。 

      《吉檀迦利》在泰戈尔的创作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诗人思想 

探索和艺术探索的重要里程。由于有了这段探索,诗人才在晚年摆脱精神上 

的枷锁,重新投入火热的斗争中去,写出了更具现实意义的作品。 

      《吉檀迦利》等泰戈尔中期创作的诗作,继承了印度古代文学和中世纪 

孟加拉民间诗人抒情歌曲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民歌和民谣的丰富营养,以其 

驰骋丰富的想象,优美抒情的格调,秀丽多彩的诗句,生动活泼的笔法,从 

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并为泰戈尔成为世界著名诗人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1921年至1941年是泰戈尔创作的后期。这期间泰戈尔经过探索,又一 

次勇敢地投入到火热的现实斗争中,曾愤笔疾书严正声明放弃英王授予他的 

男爵封号,以示对英国殖民者的抗议和对民族解放斗争的声援。1924年,他 

曾到过灾难深重的中国,写了《在中国的谈话》(1924)表示了对中国人民 

的同情与支持。1930年,他怀着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景仰,访问了前苏 

联,并写了《俄罗斯书简》(1931)以示赞扬。另外,还写了大批诗歌、小 

说、剧本、散文等作品。1941年8月7日,泰戈尔病逝于加尔各答的祖宅, 

享年80岁。 

      《戈拉》是泰戈尔长篇小说代表作,写于1907—1909年。先在《布拉 

巴希》杂志上连载,1910年出版单行本。它描绘和剖析了19世纪70年代至 

80年代印度社会充满变化和矛盾的生活,具有史诗的性质,被誉为印度文学 

中的《战争与和平》和现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 

     19世纪70至80年代,正是印度民族意识觉醒,渴望民族独立的呼声愈 

来愈高涨的时代。当时参加民族解放运动的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方面分成两 

派:一是梵社中的印度梵社和元始梵社,一是新印度教社。前者崇拜西方文 

明,轻视本国文化传统,后者虽坚决反对崇洋媚外,强调民族传统,但主张 

严格遵守印度教的一切古老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复古主义倾向。《戈拉》正 

是以印度梵社和新印度教两派的激烈斗争为背景,以印度教青年戈拉、宾诺 

耶和梵教姑娘苏查丽达、洛丽塔的恋爱纠葛为线索,反映了印度民族开始觉 

醒和作者希望印度爱国者不分教派信仰,不分种姓,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团结 

一致、共同对敌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严厉批判了复古主义、教派偏见和 

维护种姓制度的错误观点及脱离人民、脱离实际的倾向。 

     小说的主人公戈拉是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是印度爱国者协会主 

席,印度教教徒青年们的领袖。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反对英国殖民 

主义统治。他“正直不阿”,对那些以做官为荣,丧失民族自尊,在英国主 

子面前摇尾乞怜的所谓受过教育的人极为痛恨。在一次开往特里宾尼的轮船 


… Page 88…

上,他面对嘲笑跌入水中的同胞并污蔑他们是愚昧无知的畜牲的一个英国人 

和一个孟加拉人,怒不可遏,斥骂他们是“比无知的人民更不如的禽兽”。 

他在不幸被捕后,表现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正气,决不去奉承英国官吏,以求 

他们的怜悯和饶恕,同时也不许朋友去保释。这些都是殖民地民族中最可宝 

贵的品质。 

     但在戈拉这个人物身上,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有明显的宗教偏 

见。他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是建立在印度教的基础上的,这就不能 

不使他在民族问题、社会问题上发生片面性,甚至走向极端。他反对殖民统 

治,捍卫民族尊严,但对西方的文明也一概排斥;他热爱祖国,富有民族气 

节,但又不加分析地肯定“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他是个虔诚的印度教徒, 

恪守教规,连印度教中落后反动的东西也一概给予维护,而对其它宗教一概 

反对,存在明显的宗教偏见。如他不喝异教徒手中的水,不许别人和异教徒 

谈恋爱,甚至为反动的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特权辩护。他的这种局限与偏见在 

他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中得到了克服和纠正。他在农村旅行时,看到了教 

派纠纷的危害,看到了劳动人民打破宗教偏见一致反帝的事实,从而觉悟到 

 “再也不可能用自己脑子所虚构的那种迷妄之见来欺哄自己了”,感到宗教 

传统“只是诗人分为种种等级,又将各个等级互相分开”。特别是当他养父 

临终时告知他生身父母是英国人,他也没资格信仰印度教时,使他从宗教偏 

见中彻底摆脱出来,从而达到他思想发展的最高境界。作者对戈拉这一艺术 

形象的塑造,是对印度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艺术概括,同时也体现了作者 

的理想。 

     小说中的洛丽塔,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印度妇女的典型形象。她是梵社领 

袖帕勒席先生的女儿,她的性格特点是独立不羁、嫉恶如仇、坚韧不拔,她 

敢于反叛封建的陈规陋俗,追求妇女的自由解放。为此,她敢于冲破宗教偏 

见,不怕诽谤,不怕孤立,勇敢地和印度教徒结婚。在对待殖民统治方面, 

她拒绝为英国县长演戏,并说即使叫她自杀,也比给英国人演戏容易些,表 

现了令人尊敬的民族气节。作者正是通过洛丽塔这一形象,赞扬坚贞不屈的 

反抗精神,鼓励人民克服宗教派别的樊篱,勇敢地投入到现实社会斗争中 

去。 

     小说中戈拉的母亲安南达摩依是作者自始自终给予肯定赞扬的理想人 

物。她属于印度教派,但她反对教派偏见,反对种姓制度,被当作“世界所 

有母亲的化身”和印度民族的象征。她性格善良,通情达理,富有正义感和 

民族气节,与属于梵教的洛丽塔的父亲帕勒席这个与她具有同样性格特点、 

思想情趣的人物交相辉映,体现了作者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理想。 

     另外,小说还描写了哈伦这个买办洋奴代表的反面典型形象。哈伦除了 

皮肤容貌外,已经完全英国化了。他本是梵教首领,可要求梵教徒要抛弃印 

度传统文化。他在英国殖民统治者面前,奴颜卑膝,污蔑同胞“没有受过精 

神和道德的教育”,“没能吸收英国文化”,“所以就是不愿意承认英国在 


… Page 89…

印度的统治是神意的安排”。他在梵社内部干尽了卑鄙勾当。他的形象反映 

了梵社分裂以后崇洋媚外一派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是英国殖民主义奴化教 

育的产物。 

     泰戈尔在《戈拉》中,通过不同类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印度民族解放 

运动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如他提出了当时阻碍民族解放运动的 

宗教偏见问题和联系劳动人民的问题。他试图号召人们要像戈拉那样彻底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