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梵本因明人正理论 研究-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⑻甯瘢琻ama(名)、代词tat、viparitam(相违)、asat…pratyaya…kartrtvam(诈有缘性)都是中性、单数、业格,作动词sadhayati的宾语api(也)是不变词,及物动词sadhayati(成立)是致使动词的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ubha…yatra…avyabhicarat(俱决定)是阳性、单数、从格。
  (59)||drstanxa…abnaso dvividhah | sadharmyenavaidharmyena ca ||
  译:修喻有二种:修同法喻和修异法喻。
  本句玄奘略运河米译,玄奘译文中的“巴说修因,当说修喻。”梵本无。玄奘加的这句话,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梵本无中的这句语不应当略运河,这句话是讲“修喻”的总纲。
  释:drstanta…abhasah(修喻,ah因迂浊音d,所以变为o)和drividhah(二种)都是阳性、单数、体格,sadharmyena(同法)和vaidharyena(异法)都是中性、单数、具格。
  (60)|| tatra sadnarmyena tavat drstanxa…abhasah panca…prakarah | tadyatht ||
  译:此中,修同法喻共有五种如下:
  玄奘译为:修同法喻有其五种。
  玄奘文应视为简化意译。
  释:tatra(此中)是不变词,sadnarmyena(同法)是中性、单数、具格,tavat(如是)是不变词,drstanxa…abhasah(修喻)和panca…prakarah(五种)都是单数、体格,tadyatha(如下)是不变词。
  (61) || sadhana…dharma…asiddhah (1) sadhya…dharma…asiddhah(2)ubhaya…dharma…asiddhah (3) ananvayah (4) viparita…anvayah caiti (5) ||
  译: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法不成,四、无合,五、倒合。
  玄奘译为: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无合、五、倒合。似异法喻亦有五种: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三、俱不遗,四、不离,五、倒离。
  玄奘译文把67段和68段的内容移到此处。这样做毫无道理,按照梵本的次序,先讲“似同喻”,后讲“似异法喻”,层次分明,很合逻辑。
  (62) || tatra sadhana…dharma…asiddho yatha | nityah 'sabdo ' murtatvat paramanuvat | yat amurtam tat nityam drstam yath paramanuh | par amanau hi sadhyam nityatam asti sadhana…dharmo ' murtatvam na…asti murtatvat paramanunam iti ||
  译:此中,能立法不成,如说:“声常,无质碍性故,如极微。诸无质碍,见彼是常,如极微。”因为在极微当中,所立是常性。能立法,没有无质碍性,以诸极微质碍性故。
  玄奘译为:能立法不成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诸无质碍,见彼是常,犹如极微。然彼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无质碍无,以诸极微质碍性故。
  释:tatra(此中)是不变词玄奘未译。Sadhana…dharma…asiddhah(能立法不成,ah因迂半元音y,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yatha(如)是不变词,naiyah(常)和'sabdah(声,ah因迂元音a,所以变为o)都是阳性、单数、体格,amurtatvat(无质碍性)是中性、单数、从格,paramanurat(如极微)是不变词。这个词玄奘略未未去未译。梵本原意是先列一个没有喻体的简化形式,再列一个有喻体的完整形式。简式如下:
  宗 声常,
  因 无质碍故,
  喻 如极微。
  有喻体的完整形式如下:
  宗 声常,
  因 无质碍故,
  喻 诸无质碍,见彼是常,如极微。
  玄奘的译文略去paramanurat(如极微)一词,就等于略运河简式,这从意义上来说是完整的,在翻译技巧主面是允许的。
  关系代词yat和amurtam(无质碍,m因迂辅音t,所以变为m)都是中性、单数、体格,代词tat和nityam(常,m因迂辅音d;所以变为m)都是中性、单数、体格,yatna(如)是不变词;paramanuh(极微)是阳性、单数、体格,paramanau(极微)是阳性、单数、依格,ni(因为)是不变词,sadhyam(所立,m因迂辅音n,所以变为m)、nityatvam(常性)都是中性、单数、体格,动词asti(是,有)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个称,sadhana…dharmah(能立法,ah因迂元音a,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amurtatvam(无质碍性,m因迂辅音n,所以变为m)是中性、单数、体格,na(没)是不变词,asti(有)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murtatvat(质碍性)是中性、单数、从格,paramanuaam(极微)是阳性、复数、属格,iti(起引导作用)是不变词。
  (63) || sadhya…dharma…asiddho yatha | nityah 'sabd'murtatvat buddhivat | yat amurtam tat nityam drstam yatha buddhih | buddhau hi sadhana…dharmo'murtatvam asti 'sadhya…dharmo nityatvam na…asti | anityatvat buddher iti || 
  译:所立法不成,如说声常,无质碍性故,如觉。诸无质碍皆见是常,如觉的无常性故。
  玄奘译为: 所立法不成者,谓说如觉。然一切觉能成立法无质碍有,所成立常住性无,以一切觉皆无常故。
  梵本本段和上段一样,先列一个简式,后列一个整式。本段的宗、因和上段完全一样,所不同的只是一个同喻依,所以玄奘译文把、因二者都省略不译,只译同喻依“如觉”。
  释:sadhya…dharma…asiddhah (所立法不成, ah因迂半元音 y,所以变为 o)是阳性、单数、体格, yatha(如)是不变词,nityah (常)、'sabdah(声, ah因迂元音 a,所以变为 o) 都是阳性、单数、体格,amurtatvat(无质碍性)是中性、单数、从格,buddhivat(如觉)是不变词,关系代词yat和amurtam(无质碍,m因迂辅音t,所以变为m)都是中性、单数、体格,代词tat和nityam(常,m因迂辅音d,所以变为m)、drstam(见,m因迂半元音y,所以变为m)都是中性、单数,体格,yatha(如)是不变词,buddhih(觉)是阴性、单数、体格,buddhau(觉)是阴性、单数、依格、hi(因为)是不变词,sadhana…dharmah(能立法,ah因迂元音a,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amurtatvam(无质碍性,初音a因为o后,所以消逝,代之以avagraha)是中性、单数、体格,动词asti(是,有)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sadhya…dharmah(所立法,ah因迂浊音n,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nityatvam(常性,m因迂辅音n,所以变为m)是中性、单数、体格,na(不,没)是不变词,动词asti(是,有)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anityatvat(无常性)是中性、单数、从格,buddheh(觉,h因在非a、a的元音e后,所以变为r)是阴性、单数、属格,iti(起引导作用)是不变词。
  (64) || ubhaya…asiddho dvi…vidhah | san asan ca iti | tatra ghatavat iti vidyamana…ubhaya…asiddhah | anityatvat murtatvat ca ghatasya | aka'savat iti avidyamana…ubhaya…asiddhah | tat asattva…vadinam prti ||
  译:俱不成,有二种:有有非有。此中若言“如瓶”,是有俱不成,因为瓶的无常性故、和质碍性故。若说“如空”,对非有没来说,是无俱不成。
  玄奘译为:俱不成者,复有二种,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说如空,对非有论,无俱不成。
  本段所用的宗、因二支,和前二段一覆盖,所不同的只是同喻依。列式如下:
  宗 声常,
  因 无质碍故,
  喻 如瓶。
  这是有体俱不成,因为立,敌双方都承认有瓶,所以是不体。但瓶是有质碍的,所以是能立法不成,瓶又是无常的,所以是所立法不成。梵本中的“无常性故”(anityatvat)、“盾碍性故”(murtatvat),玄奘都略去不译,其理由大概有二:(一)、这两条道理非常明显,可以略去不说:(二)、和下文的“如空”相对应,下文没有这两个词。下文列式如下:
  宗 声常,
  因 无质碍故,
  喻 如空。
  非有讼(即非有空论)不承认空,所以是“无体”。非有论者连空都不承认,更谈不上空的“常性”和“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