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这个法门你真正的相信,实实在在的相信,决定没有疑惑。

  “因信发愿”。

  一定要知道这个世间苦。知道这个世间苦,这是觉悟呀!这个世间是真苦呀!发愿求生净土。

  “从愿起行”。

  行就是念佛,为什么?我们对于初学的同修,不特别强调劝他念佛,却强调劝他去念无量寿经,这干什么呢?这个诸位要知道,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什么原因呢?虽然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很勤,信愿没有。那个信、愿是若有若无。他也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信、愿不坚定呢?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知道得太少。所以听说人家说好处,他也来学学念念。到真的紧要关头来了,他又不想去了。他把阿弥陀佛忘掉了。这个很多,就是利害当前的时候,他佛就不顾了。这个就是显示对佛法没能真正理解,我们只要是凡是有急难的事情,还是求鬼神,还去算命、看相,还去看风水,搞这些,说老实话,这信愿都不具足。这样人不能往生。信心不清净,信心不坚定。这才叫你念无量寿经。希望在这一部经里面真正建立清净的信心,坚固的信心。从这个信心发求生大愿,然后这一句佛号句句相应,句句得力。这是劝大家念无量寿经的理由。大经上告诉我们: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这是无量寿经修学的宗旨。发菩提心就是发求生的大愿,求生的这个愿心就是无上的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心一个方向,专念阿弥陀佛。

  “如是之人,正是当机”。

  只要符合这个标准没有一个不往生。所以古人讲这个法门,善导大师说: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称为万修万人去。

  那么这个是将第五段说明法门的当机。到这个地方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看第六段,在概要里面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一个大段落。将本经重要的义趣,大致统统都介绍出来。底下一部分是属于佛学常识。知道了,对我们修行会减少障碍,这是有好处的。

  第六是“藏教所摄”。

  那么藏教拿今天来讲,就是经典。像这个图书馆一样。这个大的图书馆,这是一部书啊!这一部书应该列在那一类?列在那一部分?是属于这个常识。藏呢?就叫三藏经典。教呀!这是讲十二分教。我们看底下的文。

  “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于何藏”?

  三藏里面它是属于那一藏。二藏里头它是属于那一藏。

  “说在何时”?佛是什么时候说的。

  “判属何教”?

  在十二分教里面,这十二分教拿现代的话来说,可以说是十二种不同的体裁。那么它是属于那一种。

  “知此,则有助于理解全经”。

  这个对于弘经的人,是一定要知道的。如果不发心讲经,弘扬这一部经呢?自己修行这个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弘经的人,这些常识一定要知道。第二条里面讲:

  “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有二:一、三藏:1契经。2律。3论。本经属经藏”。

  藏这个字来源,含义我们要晓得。在中国这个图书的编撰,实在讲是佛法首开其端。这就讲我们现在图书分类,这是起源于佛教。佛教在中国宋朝的时候开始编这个大藏经。把这个经分成三大类;就是经藏、律藏、论藏。那么到了以后四库全书,就是仿照佛家这个方式分类来编的。当然现代是分得非常之细了,分非常之多。最初开始,这是佛教里面的开端。那么这个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方法,把这经典分类。那么在佛法里面称为藏。藏就是它蕴积包含的意思,称为藏。那么在中国世法里面称为库。库也是包含蕴积的意思。仓库嘛!所以藏跟库性质相同的。那么它有二个分法,一个分法称三藏。三藏是经、律、论,经古时候翻做契经。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那么把这个经,契就省掉了。所以我们称为经藏,实在应当要加上契。拣别这个经跟我们世间所说的经不一样。那么契这个字怎么解释呢?上契诸佛所证之理。换句话说,一定与真如本性,这个真如本性,我们也听得很多。但是搞不清楚。什么叫真如本性搞不清楚。我们说白一点,使大家对这个含义能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东西就是真如本性,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相违背。这叫契理。第二个呢?要契合于现前大众的根机。就是大众的程度。必须说了之后,人人能够理解,人人能够接受,人人能够欢喜。这才叫契机。所以这就相当不容易。又要契理是又要契机。那么这样呢?才称之为经。经诠定学。经里面多半是讲定的,戒、定、慧三学。经都是讲定。律是法律,是方法,是规律,就是戒律。在这个三学里面是戒学。论呢?是研究讨论,这是属于慧学。研究讨论里面发智慧,开智慧的。世尊当年说法,不是办佛学院,没有办学校,也没有教科书。甚至于给诸位说,连讲义都没有。佛当年在世,是以音声为佛事,佛事是教学。佛门里面教学叫做佛事。现在呢?给死人念经叫佛事。这个意思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所以你在经典里看到佛事,你千万不要误会,一看到佛事就是要替死人念经了。这个要知道,佛事是教学。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天天给大家讲经说法嘛!就这些事,这就是佛事。那么来见释迦牟尼佛的人,没一定,有近地来的,有远道来的。有本国来的,有外国来的。来的这些人男女老少都有,各行各业都有。所以他们有疑惑,有问题向佛请教,请佛帮助他解决困难,你就想想这问题复杂得不得了。佛是真有智慧,不管什么人提出问题来请教他,他一定会给他讲解,会教给他。这人来一问一听呢?都得到利益了,都能够开解,都能够觉悟。以后佛灭度了,弟子们把佛一生当中所说的这些给它记录下来,这样成为经典。所以经典的内容是错宗复杂,严格的区分,这个经讲定,那个经讲戒律,那个经讲慧学是分不出的。可以说,佛每一次给人开示,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那么后人整理呀,依凭什么来分类呢?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当中,他讲那一种比较多,份量占得多,就把它归做这一类去。你譬如说,我们这个无量寿经、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他讲定的部份比较多,那就把它归到经藏去了。你像这梵网经,这是大家熟悉梵网经里面也讲的戒、定、慧三学。他讲戒律部份较多一点,就把它归到律藏里去了。所以这三藏分类就经典里面所讲三学份量重的,用这个方法。严格的来分呢?每一部经典里面三学统统都讲到了。这是我们应该要晓得的,所以佛经的分类是相当不容易。毕竟不像现在科学分类,这样的专,这么的细微。那么佛法呢?他的目的不是在专,跟科学的方法不相同,佛法只有一个目标。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它就这一个目标。达到这个目标他的教学就圆满,就成功了。所以跟今天学校教育,科学教育目标不相同。因此方法也不相同,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那么另外还有呢?就是:

  “二藏:1声闻藏。2菩萨藏”。

  这个二藏的分类,就是大乘和小乘。第一个是声闻藏,声闻藏就是小乘法。第二个是大乘藏,叫菩萨法。小乘藏里面,声闻藏有经、律、论三藏,菩萨藏也有经、律、论三藏。像我们现在的大藏经,我们中文翻的大藏经。阿含部份呢?就是属于声闻藏,小乘经,这个里面也有分经、律、论三大类。阿含之外的这属于大乘佛法。它里面也分经、戒、论三大类。所以它在三藏里面,我们无量寿经属于经藏,在二藏里面这一部经属于菩萨藏,它不是小乘经。‘本经广演大乘’。佛说法是有表演的。佛教学的目的,刚才说过了,是要令众生破迷开悟,是要令众生觉悟。因此它的方法手段,可以说是无量的善巧,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带表演的有动作的,不是像我们中国有一些法师讲经,端坐在那,眼观鼻,鼻观心。这一部经讲完了,底下的听众一个都没看见。佛讲经是活活泼泼,演就是表演!古大德有将佛门的这些故事,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公案。世间人讲故事,佛门的一些故事、公案,搬到舞台上去表演。那么在大藏经里收集有一个剧本,这个剧本叫归元镜。我是上一次到这个南普陀寺,看到那边有几十本,我一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