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张小军怀着美好的愿望和坚定的决心,一次又一次从巢湖市奔赴省城合肥,企图说服上级领导。 
  然而这一次,他又没能见到负责人事的副局长。接待他的一位政治部负责人说:“你挑吧,除了局机关,你调到本系统在合肥的任何单位都行。比方说,去学校教书,或者到科研所搞情报,这样,你的两地分居也解决了。” 
  对于如此慷慨的恩赐,张小军真该感激涕零,然而他却苦笑了。谈了半天,这位负责人还没弄懂MBA是怎么回事。 
  张小军不知道,就在他往返奔波,为向领导解释MBA而大费口舌之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已经挂出了“全满”的牌子。 
  在巢湖,他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过去的工作有人顶了,单身宿舍也有人住了。除了偶尔为别人顶个班,他不知道自己该干点什么,他陷入了“在职失业”的困境。 
  在职失业——单位不放。中国有多少人才在这普普通通的八个字中被窒息了创造的生命? 
  38名MBA毕业生中,多数人表达了流动的意愿,但“单位不放”四个字成为流动意愿的牢笼。 
  我们如果只有把人管死的规章,而不建立把人搞活的法律,无论何等伟大的改革,都不能使人才获得最后的解放! 

             命运之五:权力最有力量 

  在38名MBA毕业生中,有两个人流动了,而且十分轻巧,一路绿灯。这两个人一个叫陈宪星,一个叫李觉非。 
  陈宪星原所在的大连重型机器厂是我国重点企业之一,厂长开明,重视人才。听说陈要调走,自然不放。 
  陈要去的是一家合资企业,中美合办的,听说陈是MBA,如获至宝,抓住不放。当然,也考核了一番。陈有MBA,并不怕考,一考就中。美方首脑当即任命陈为质量部经理,准备让他飞往国外去施展他的MBA“武功”。 
  然而,陈的单位有充分理由不允许陈流动。对此,美方也无可奈何。 
  真巧。恰在这时,一位国务委员来到大连,在一次宴会上,那位美方经理向他反映了这件事。这位国务委员当即对大连市市长讲,合资企业需要人才,应该支持一下。不久,市长打电话给大连重型机器厂厂长,请他们考虑。厂长们开了个会,决定执行市长指示。 
  陈宪星就这样流动了。 
  事情就这样简单。 
  李觉非的流动稍稍复杂了一点,但也毫不费力。 
  年初,李觉非揣着MBA文凭回国,第一次踏进为他付了三年工资、三年学费和赴美机票的一家中型企业。这是他原来所在单位的一个下属厂,因为单位掏不起钱,才千方百计把他“下放”了的。厂子不愿收,局长保证:“李觉非回来至少给你们干五年。” 
  现在,李觉非果然前来报到了。厂长大喜。“欢迎,欢迎。你看把你安排在哪儿合适?体改办?生产计划科?……” 
  其实,李觉非早已打定主意了,哪儿也不合适,一句话:调离。 
  厂长办公会开过了,决定:只要李觉非交回培训费,就可调离。 
  然而这一次,在“权”这个更大的法宝面前,“钱”这个法宝失灵了。李觉非一分钱来掏,照样起走了自己的人事关系。工厂的一万多元人才投资,不过打了个水漂儿。这一切,据他的同学说,是因为他有某种靠山。 
  现在,李觉非已经离家南下,去深圳一家进出口公司大展宏图了。 
  对陈、李的流动方式,MBA研究生班的美方一位负责人极感兴趣。 
  这位美方负责人从陈、李的流动受到启发,对记者说,看来,只要求助于合资企业,让外国人找你们的“大头”,就可以走出困境。 
  记者问:在美国,人才流动也通过这种方式才行得通吗? 
  对此,这位谨慎的美国人没有多讲。他只是让一位服务员为记者沏了一杯中国茶,而他本人喝起美国的麦氏咖啡。 
  记者对这杯“麦氏咖啡”进行了研究。 
  西方各国人才市场的运行,都是以“单位择优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双选机制为基础,以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体间择优汰劣的竞争机制为主导的。在这种双选竞争机制下,用人单位可以招聘自己所需人才,也可以解聘自己不需要的人才;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就任或辞职,双方以合同互相制约。这一切,有“雇佣机会均等法案”为普遍的法律依据,不必由“谁的官大谁说了算”;也不必由“谁是哪个单位的便哪个单位说了算”。 
  写到这里,我们忽然醒悟到:我国的人才浪费是一种结构性浪费。 
  官僚主义、任人唯亲造成的人才浪费是可恶的。但仅靠思想教育并不能根除它们,只有一种合理的机制才能根除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当双选竞争的人才市场形成的时候,官僚主义者即使想浪费人才也无所用其力。 
  喝了洋墨水、拿了高等文凭的人也并非一定是人才。但仅靠单位的制约并不能改造他们。只有在双选竞争机制下,用人单位可以择优汰劣的时候,任何庸才都遮不住他的假面。 

            命运之六:古城之间一条路 

  从古城太原出发,朝古城西安奔跑。六七百公里的路,李保存跑过多少回,他自己也记不清。 
  他跑什么? 
  作为山西太原汾西机器厂经营处生产部的负责人,本厂对他是重视和满意的。他的主要任务是搞对外进出口贸易,工作较对口。所学高级工商管理知识,在中国极度短缺对外经济谈判人才的情况下,正大有用武之途。 
  在他毕业回厂以前,企业产品也多次参加广交会,但由于缺乏熟悉西方商业贸易的人才,不懂外语也不了解外商心理,从来没有拿回过一分钱的收获。今年四月,李保存杀向广州,一下子谈成了两个项目。对此,企业领导大加褒扬。 
  然而,在与外商谈判中,谙熟谈判业务的李保存却不过是个“中介”,握有权力的西安船舶分公司的中方谈判人不仅英语很差,而且对谈判的基本常识也知之甚少。为此,李保存心力交瘁,在如兵家交战的贸易桌上,他既要权衡本厂利益在外贸中的得失,还得将此化为有权力的中方代表听得懂的意思,谦虚谨慎地告诉他,再通过他的嘴把自己的意向说出来,并翻译给外商。同时,李保存还得把外商的意向翻译过来。如此往复无穷,形同苦役。 
  尽管如此,意向书还是签定了。李保存还是高兴的。到七月,他接到了有签约权的西安船舶分公司的来函,告知广交会上与巴基斯坦商人谈成的2。5万只洗涤定时器的合同书已寄到了中国,并有一附件。 
  李保存读信后,立刻明白了。他必须再次赶赴西安,继续充当翻译。 
  他知道,这是在浪费自己的精力。但他还知道,这并不怪厂长,因为,即使他本人就是厂长,也会这样被驱使、被浪费,因为厂长也没有外向合同的签约权。 
  另一位MBA毕业生连李保存这种可供驱使的幸福都没有。毕业10个月,他无所事事,只被人当了一次评职称的砝码。 
  回国后,他被塞进那个人浮于事的科室中当科员。大家都不干事,人们不屑于同这个喝“洋墨水”的MBA人物竞争。有时,人们也问一句:“喂,你学的那玩意是干嘛的?怎么没见你露一手?” 
  他只有一个竞争对手,在评职称的时候。 
  他的对手是那个白头发的科长。他知道自己竞争不过科长,因为他没长出白头发。 
  “看他们敢不评我高级职称?”科长在造舆论。 
  “我的能力还不够强吗?全厂唯一的研究生都在我的领导下!” 
  白头发于是胜利了。 
  MBA学位终于被派上了用场。 
  竞争,竞争,这是中国改革者多么偏爱的字眼。但只有竞争的观念,没有竞争的机制,人才永不会在最适点上生存。 

            命运之七:传统之树现代果 

  在38名MBA毕业生中,有两位据说是命运最好的人,一个叫陈学忠,已经当上副厂长;一个叫余长斌,毕业后干了几个月的车间工长,九月初被任命为分厂调度股负责人。 
  可能因为当上了副厂长,陈学忠对记者讲话很谨慎。但谈起MBA学业,仍很兴奋。他说,这种学习,很好,很科学,很开眼界。他推崇美国教学法,不讲书,讲体会,讲方法;美国教授学识渊博,又多在大公司兼职,那案例教学自然深刻而实用。他比喻说,真像吃橄榄,吃时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