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定下了今后经营的“24字方针”:“立足港澳、背靠国内、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提出要冲破束缚,放手大干,争取时间,加快速度,适应国际市场的特点,走出门去搞调查、做买卖,凡是投资少,收效快,盈利多,适应性强的企业就争取多办。 
  第二,招商局的利润从1979年起5年不上交,用以扩大业务。 
  第三,批准招商局有动用当地贷款500万美元的权限;批准从港澳派去海外进行业务活动的人员,不必再报经内地审批。 
  这就活了。招商局真如久旱逢甘雨,人心大振。 
  袁庚调兵遣将,一切围绕着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来考虑。梁鸿坤被任命为发展部经理。 
  光搞航运,跨国公司组织不起来。必须有工业,首先是与航运有关的工业。油漆、钢丝绳、货厢、氧气、拆船、炼钢,都是当务之急。 
  搞工业要有地皮。在香港找地皮,已经错过了时机。如今中区地价之贵仅次于东京银座,且平方英尺要15000元港币,郊区工业用地每平方英尺也要500元以上。去澳门吗?何贤先生很热情,但那里港口水浅,投资太大,电力也不足。 
  还是要在内地想办法。袁庚找到广东省长刘田夫。广东也要开放,正在议论呢,一拍即合。“好嘛,在宝安找地方嘛。” 
  袁庚、梁鸿坤等人,驱车宝安边境,由东而西,踏遍山山水水。 
  先到大鹏湾。袁庚的故乡,久违了。水够深,浪很大,但公路不行,电更远。 
  直看到西部南头一带。蛇口!袁庚怦然心动了。1949年他率领两广纵队炮兵团长驱直进,解放了这片土地,戎马倥偬,未及细看,便奉调北上,脑海里只留下“荒凉”二字。不料30年后重返旧地,他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依然荒凉的蛇口镇,青壮年大都偷渡到对面去了,只留下老弱妇孺;看到了海滩上横陈着浪潮送回来的偷渡者的尸体;注目远望,也看到了不过几千米的海那边,60年代发展起来的元朗的高楼大厦。他感到揪心的内疚,暗暗在心里喊道:“惭愧呵!我们30年来干了些什么!” 
  幸而蛇口是设厂的理想之地。这里有蛇口镇,渔码头可以靠船;港湾好,可以扩建码头,特别是赤湾,可建万吨码头;有西沥水库,用水不成问题;路虽不好,可通车,也不难改修;电也可通。有了这些条件,加上廉价的劳动力,这是任何香港财团不能和我们竞争的。 
  政治的、经济的、感情的因素,在袁庚心里汇成一个强大的声音:开发蛇口!他想的已经不仅是办几间工厂的问题了。 
  叶飞访欧归来,路过香港,听了袁庚关于在蛇口建工业区的汇报,很兴奋。“你们写成文件,经省报中央。” 
  1979年1月6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交通部联合向国务院呈上《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1月31日,李先念同志批示:“同意,就照此办理。” 
  但是,交通部属下的香港招商局去搞蛇口工业区,毕竟是一件新事物,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个别领导同志就有不同看法。什么工业区,还不是为广东省搞的,将来广东省一口吃掉,人财两空,看你们如何交待。不务正业! 
  那位领导同志到香港视察,袁庚请他到蛇口看看。不是说事实胜于雄辩吗?看看现场,也许能改变他的看法。 
  他勉强地登上交通船海燕2号,袁庚、梁鸿坤等人陪同。一路皱着眉头,无话可说。快到渔码头了,他忍不住了。 
  “小梁小梁,把船开回去。有什么看头!” 
  梁鸿坤很为难,不出声。 
  “给袁庚讲,把船开回去。” 
  “我不讲。”梁鸿坤豁出去了。 
  无奈上岸。边防军六团的干部在码头迎接。 
  “首长辛苦了。”首长表情冷漠。 
  解放军邀请首长合影留念。 
  “照什么像?找袁庚去照,我不照。” 
  袁庚摊开地图,请他看。不看。 
  “荒山一片,有什么看头,回去回去。” 
  当时春寒料峭,泼了冷水更冷了。带的午餐也没心思吃,只个把小时,就开船返回香港。 
  广东也有阻力。 
  当时没有口岸,刘田夫批准设临时口岸,边开发边邀请港商去看。为了吸引投资,扩大影响,这是绝对必要的。然而某厅一位科长说: 
  “辛苦打下的江山,给你们一个早上出卖了。” 
  省里同意不签证,他反对。 
  没有粮票,粮食局不给粮食。 
  为三大材料跑断腿。 
  公路差50米不通,交通厅一个处敲竹杠,不满足要求就是不修,官司打到总书记那里,总书记命令三天内通车,撤了他的副处长,路才通了。 
  1980年夏,谷牧到蛇口视察,梁鸿坤汇报,一口气讲了六个问题:口岸问题、电的问题、水的问题、粮的问题、货物进出口手续问题、合资独资企业的审批和材料进出口免税问题。“这些问题不开绿灯,搞不了。” 
  谷牧说: 
  “一定开绿灯。” 
  就这样,袁庚和他的同事们,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在短短几年之内,使蛇口工业区崛起于南海之滨。蛇口的成功,又大大振奋了香港招商局的人心,促进了招商局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招商局的声誉和地位。 

               发展部总经理 

  梁鸿坤作为招商局集团的发展部总经理,这几年到过许多国家,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接受我的采访时,滔滔不绝,使我始终听得津津有味。心里不禁感叹:同是这一个人,如果放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能有今天这样的水平吗! 
  向我详细介绍了开发蛇口工业区的过程之后,意犹未尽,他继续侃侃而谈: 
  “国家的改革,抓三条:第一,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分不开吗?搞集团,搞成集团哪个部委都管不了。中国搞三五百个集团,就活了。第二,坚决改革进出口,出口放宽,进口把严。一定要改变外贸的垄断。南朝鲜七个大集团搞进出口,与国家签合同,所以发展很快。第三,放开市场价格。价格不放开,不公平的竞争把一些企业养懒了。抓住这三条,很快就起来了。 
  “蛇口放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看,放在世界发展趋势中看,蛇口——香港——海外,三点两线,有进有出,真有无限广阔的天地、明年我们要在美国搞公司,还有新几内亚、关岛、菲律宾……” 
  笑眯眯的,充满信心。好一个雄心勃勃的企业家! 

              以公司为家的香港人 

  隔一道海湾,蛇口和香港,两边的事业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别看香港是国际航运中心,它可没有国内那样吊机林立的大码头。主要靠驳船运输。 
  1959年招商局有了第一条驳船,到1979年,还得依靠社会驳船队。每当风雨交加,驳运停航,货压在舱,真是叫苦连天。远洋轮一天租金1万5千美元,最怕压船。货主嗷嗷叫,船长急得跳,打不完的官司告不完的状。建立自己的驳船队,已经刻不容缓。 
  决定借钱造驳船。 
  招商局借钱不难。后来有些银行提出“招商局借钱三不问”:一不问用途,二不问多少,三不问归还期限。银行不是慈善机关,他们如此大方,因为招商局一有实力,二有信誉。不过借钱,首先要破除“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小农经济观念。借钱做生意,天经地义。问题是要借得划算,有利可图。 
  借钱第一次造了20条驳船,后来又加10条。至今,已经有了77条驳船,成了香港最大的驳船队。这支驳船队对香港海面驳船业影响很大,起了稳定驳船运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驳船公司,又进一步扩大为包括仓库、码头和驳船运输在内的仓码公司。现在有了自己的招商码头,1000平方米的场地,香港第一。还有香港唯一的散装货码头。 
  那个设计码头的小组,已经发展成招商工程公司,走向世界,海陆工程都可承包。 
  梁宪陪我到坚尼地城招商码头,访问了仓码公司。 
  公司总经理姓张,大连来的专家;副总经理刘庆棋,香港本地人。 
  张总介绍,仓码公司去年盈利翻一番,今年又翻一番多。买欧亚船厂,建新仓,投资都是贷款。事业在大步前进,开创新局面,不怕负债。 
  买“欧亚”,是冒了点风险的。“欧亚”本是香港第二船王董氏集团的产业,因航运萧条,要重组债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