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注释-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①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③必于是,颠沛①必于是。”
  【注释】
  ①这句的“得”’宇应是”去”字之误,②恶(Wu)乎:哪里,怎么。③造次:匆忙,仓促。①颠沛;穷困,受挫折。
  【译文】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读解】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
  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一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还是那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对于那些“跟着感觉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面对激烈的竟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呢?如果说有,那也是“盗亦有道”的原则——目的就是一切。
  这已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了。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读解】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朝闻道,夕凡可矣!”正是一种探索真理,献身真理的态度和精神。
  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真理比生命更重要,自然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
  绝对的理想主义者是能够做到死而无憾的。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
  【注释】
  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
  【读解】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达变的思想。正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人,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圣人。
  是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是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左一点右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可了。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一正义的原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
  【原文】
  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①,小人怀惠。”
  【注释】
  ①刑:法度。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
  【读解】
  君子想的是道德法律,小人却一心想看“三亩地,二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其实,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原本也不错,关键是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要因为田土,因为贪图实惠而忘了道德和法度,做出有伤道德原则,触犯刑律的事情来。
  第二,不要因为贪恋田土,贪恋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放弃了对仁道,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得好,也就对了。但如果处理得不好,只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一心贪图实惠,唯利是图,那就见出君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
  【原文】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①放(fang):依据;根据。
  【译文】
  孔子说:“只根据自己的利益做事。必然招来很多的怨恨。”
  【读解】
  一个人算得太精,凡事都以自己能否获得利益为依据来进行处理,唯利是图,最后必然是以招来怨恨而告终。
  因为,你算人家,人家也算你,大家都以能否获利为依据,而一件事情、一桩生意的利总是有限的。馍馍只有那么大,你吃多了,人家必然就吃少了;反过来也是一样,人家吃多了,给你留下的也必然就少了。所以,一件事、一桩生意下来,总是有人怨恨,不是你怨恨人家,就是人家怨恨你,结果总是以不愉快告终。
  这就是“时时刻刻忙算计,谁知算来算去算自己”的道理;也就是“放于利而行,多怨”的原因所在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②,求为可如③也。”
  【注释】
  ①所以立:“立”和“位”通用,“所以立”即“所以位”,也就是担任职位的才能。②莫己知:“己知”即“知己”,因前面有否定词“莫”而倒装。③为可知:被别人知道的依据。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让人知道的本事”
  【读解】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宪问》)
  而在另一个地方,他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把这句话又倒过来重复了一遍:
  “君子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卫灵公》)
  加上《学而》篇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惧,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惹不知人也。”孔子真可以说是翻来覆去地说到这个话题了。虽说《论语》是学生笔记,可能有重复之处,但既然已经过编辑整理,依然有这多次出现,那就只有一种理解,就是孔老夫子的确反复多次强调过这个话题,给学生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重复出现也不嫌累赘,而予以保留。
  问题在于,孔子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说这个话题呢?这大概与他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周游列国而“累累如丧家之火”,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分不开。可以说,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他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不然的话,为什么一向微言大义的圣人在这个问题上竞如此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听来总让人感到是在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呢?
  不过,话虽如此说,但圣人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所开的药方对于那些怀才不遇者,怨天尤人者倒的确能起到强心镇静的作用哩。
  更何况,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苦练内功,增强才干总是不错的罢。 
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原文】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②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释】
  ①参;曾参。②贯;贯穿,贯通。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读解】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
  曾子没有说,但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有过解说。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