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9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说,在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劳动人民为了不被冻饿而死,只有相聚起义,高举农民革命的大旗了。
  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王薄首举义旗首举起义大旗的是王薄。王薄是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人,大业七年,他首先在长白山(在今山东章丘)发动起义。为了号召群众参加起义军,他自称“知世郎”,表示自己是先知先觉者。同时,他还作《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动群众拒绝参加进攻高丽,激发群众的反隋情绪。因为隋炀帝为进攻高丽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最为沉重的灾难。
  王薄起义,揭开了全国农民战争的序幕。革命的熊熊烈火,遍地燃烧起来。与王薄起义的同时,翟让也在瓦岗发动了起义。另外,孙安祖在高鸡泊,张金称在蓨县,高士达在蓨县,刘霸道在豆子■也先后起义。
  大业九年(613),又有孟海公在济阴周桥、孟让在齐郡、郭方预在北海、郝孝德在平原相继起义。封建史籍所谓“群盗蜂起,不可胜数”①,正说明农民起义的烽火已遍地燃烧。
  杨玄感起兵在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的影响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充分暴露了。
  大业九年,正当第二次进攻高丽的时候,隋朝贵族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是隋炀帝的亲信,他曾帮助隋炀帝夺取了帝位。杨玄感因其父有功而位至柱国,又迁礼部尚书。第二次进攻高丽时他在黎阳督运军粮,他看到隋炀帝倒行逆施,天怒人怨,认为有机可乘,遂起兵叛隋。他举兵南下,进攻东都,顺利到达洛阳城下,众至十余万人。杨玄感进军顺利,迅速发展壮大了势力,正是他的行动迎合了广大人民反对隋炀帝的要求。所以,杨玄感虽然因进攻高丽的军队南下,使其腹背受敌而失败,但也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急剧激化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是一触即发的。
  在杨玄感起兵的影响下,农民起义的浪潮更加高涨了。大业九年七月,刘元进在余杭拥众数万人,响应杨玄感。八月,吴郡朱燮起义,“民苦役者赴之如归”①;管崇在晋陵起义,众至十万人。正当杨玄感围攻东都时,梁郡韩相国也举兵响应起义,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杨玄感于八月失败,九月就有东海彭孝才起义,有众数万人;十月,吕明星进攻东郡,十二月,扶风向海明起义。众至数万。另外,还有杜伏威、辅公祏、苗海潮等人在各地起义。这些起义军,虽然没有直接打起响应杨玄感的旗号,但在杨玄感狠狠打击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之后,至少说是对他们的起义减少了困难,增加了有利因素的。由此可见,杨玄感起兵对隋末农民起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起义军的不断发展,使隋炀帝失去了控制全国的能力,长安、洛阳、江都,都成了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中的孤岛。到大业十二年(616),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分散走向集中,原来遍布各地的起义军,逐步形成了三支强大的农民军队伍。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①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七年。
  ① 《资治通鉴》卷一八二,炀帝大业九年。
  窦建德是清河郡漳南县人,由于他同情穷苦农民,肯帮助别人,所以在当地的威信很高。
  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征发农民,进攻高丽,窦建德被选为二百人长。他的同乡孙安祖也被选为征士。孙安祖因家遭水灾,妻子饿死,不愿前往,遂遭县令怒笞。孙安祖刺杀了县令,去找窦建德。窦建德表示:“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①要他到高鸡泊中去聚众起义。孙安祖接受这个建议,带着窦建德给他招募的几百人,到高鸡泊正式起义了。由于起义军不断打击着隋朝的黑暗统治,地方官就到处搜捕与起义军有关的群众,窦建德也是搜捕的对象。窦建德在全家被杀后,忍无可忍,聚集了二百多人,参加了高士达的起义军。
  窦建德参加起义军后,一直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与群众同甘共苦;并且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于是,威望越来越高,很快就由一个小头目成为一支大规模起义军的领袖了。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于大业十三年(617)正月在乐寿建立政权,窦建德称长乐王,第二年,又改国号为夏,改元五凤。这支起义军首建功绩,是打败隋朝涿郡通守郭绚。
  大业十二年,郭绚率领一万多人进攻高士达。高士达命窦建德负责指挥作战,自己守卫辎重。窦建德率七千精兵,假称投降,麻痹郭绚。待郭绚松懈以后,窦建德突然出击,大败隋军,杀其数千人,得马千匹。郭绚带数十骑逃走,又被窦建德追上斩首。隋军闻风丧胆。自此以后,窦建德的威望大大提高了。不久,高士达在与隋军作战中牺牲,窦建德就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当然领袖了。
  河北起义军的第二次重要战绩,是大败隋涿郡留守薛世雄。薛世雄是很受隋炀帝赏识的隋军将领,三次进攻高丽,他都参加了。进攻高丽失败归来,他当了涿郡留守。大业十三年,瓦岗军逼近东都,隋炀帝命他率军三万人南下,镇压沿途的起义军,并解东都之围。这时,窦建德刚于乐寿县称长乐王,起义军已发展到十余万人。薛世雄南下,河北起义军首当其冲。
  薛世雄兵行至河间七里井,窦建德一面将重兵埋伏起来,一面声称要远去豆子■。薛世雄误认为窦建德逃跑,于是麻痹大意起来。窦建德认为时机已到,亲率敢死队一千人,向隋军猛烈进攻,隋军措手不及,全军溃乱,死一万余人。薛世雄逃入河间城内,忧郁成疾,回到涿郡,就郁郁而死了。隋朝在北方的这支主力军被消灭,加速了隋炀帝政权的灭亡,壮大了农民军的声威。
  河北起义军的再次战功,是消灭以宇文化及为首的隋军残余势力。
  宇文化及本为隋右屯卫将军,在江都缢杀了隋炀帝,立秦王浩为帝,率领十余万隋军沿通济渠北归。由于瓦岗军的阻击,不能在中原立足,遂转向北去,到了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就在这穷途末路的时候,宇文化及又杀了傀儡皇帝杨浩,自己当了皇帝,国号许,建元天寿。窦建德闻讯,立即进攻魏县。宇文化及战败,退往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起义军又跟踪追击,攻破聊城,活捉宇文化及,彻底消灭了这支跟随隋炀帝多年的基本队伍。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在推翻隋炀帝的黑暗统治过程中,功绩卓著,① 《旧唐书》卷五四《窦建德传》。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大业七年(611),东郡法曹翟让因犯罪而被下狱,狱吏黄君汉私自释放了他。于是,他逃亡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聚众起义。同郡的单雄信、徐世勣也都前往参加。他们在永济渠沿岸劫夺来往船只,以致“资用丰给,附者益众”①,起义队伍逐步扩大起来。
  大业十二年(616),贵族出身的李密,在参加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投奔瓦岗军。李密较有政治眼光,他建议翟让积极发展势力,扩大影响。翟让重视李密的建议,首先攻取了荥阳。
  荥阳是中原的战略要地,向东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关。虎牢关以西的巩县有隋的大粮仓洛口仓。取得洛口仓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而且已逼近东都洛阳。可见,夺取荥阳是瓦岗军发展势力的重要一步。
  面临强大的瓦岗军,荥阳太守杨庆无可奈何,隋炀帝特派“号为名将”、“威振东夏”的张须陁为荥阳通守,镇压瓦岗军。李密认为张须陁勇而无谋,遂建议翟让与张须陁正面接战,佯败而北走。李密率精兵埋伏在荥阳以北的大海寺附近,张须陁紧跟翟让十余里,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间时,李密伏兵四起,隋军陷入重围。张须陁本来掉以轻心,更加突如其来的强兵,使他措手不及,战败被杀。这次失败,隋军“昼夜号哭,数日不止”①。可见,这次瓦岗军的胜利是对隋炀帝政权的沉重打击。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瓦岗军攻取洛口仓,并开仓济贫。贫苦农民大量参加起义军。隋朝在洛阳的越王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军二万五千人前往镇压。翟让、李密预先侦知了隋军的动向,作了周密的部署。刘长恭对瓦岗军的情况则一无所知,表面看到瓦岗军的人数不多,遂麻痹大意起来,瓦岗军乘隋军初来乍到,饿饥疲惫之时,大举进攻,隋军大败,死者十之五六。刘长恭仓皇逃回东都。瓦岗军得到大量的辎重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