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河上村夫惊愕不解地问:“为什么?”  “我想回国。我的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正在危难之中,列强们正在瓜分我的祖国,压迫我的同胞,灾难更加深重。”  “祖国解放是漫长的,个人取得学位是短暂的。放弃就要取得的学位,而去追求漫长的祖国解放,我是不能理解的。”  “我东渡求学的目的,是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不是为了考取学位。祖国被列强们瓜分了,灭亡了,我考取了学位又有何益呢?”  李大钊深切地思念着祖国和人民,写下了诗句:  斯民正憔悴,吾辈尚磋跎。  故国一回首,谁堪返太和!  作为笃信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河上村夫,他希望能早一天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中国去,他不止一次为李大钊绘制学业上的蓝图,也曾设想通过李大钊回国后如何开展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李大钊突然废弃学业,他不去准备写论文,而是把课下写的《青春》拿来请他批阅,他无可奈何地把他精心为李大钊挑选的参考书,分门别类地放回书橱里。  当河上村夫读完李大钊的《青春》全文,情不自禁地连声赞曰:“妙文神笔,好,好,好!”他不由自主地读起《青春》中自己特别喜爱的文字:  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此之气魄,即慷慨悲壮、拔山盖世之气魄也。惟真知爱青春者,乃能识宇宙有无尽之青春。惟真能识宇宙有无尽之青春者,乃能具此种精神与气魄。惟真有此种精神与气魄者,乃能永享宇宙无尽之青春。……  李大钊在河上村夫的赞同下,将《青春》寄给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  河上村夫教授终于同意李大钊回国了。他希望李大钊回国后做一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者,并赠送给李大钊一箱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第十三章 携手赴国难
1916年春,李大钊乘海轮返回上海,参加国内的革命活动。  林伯渠早李大钊两个多月回国,他们两人分别后保持书信往来,建立了革命友情。  林伯渠,名祖涵,湖南临澧凉水井村人,1886年生。父亲林鸿仪是前清副贡生,但终生未曾入宦,一直赋闲乡里。尽管家中尚有祖上留下的几石薄产,也常常是入不敷出。于是只得像当时多数落第文人一样,很早便开始了教书生涯。他先是在本地乡塾教书,后被聘至澧州城中执教,不久便颇有名声,于是被召回本县县城道水书院任山长。  林伯渠的母亲李氏,是邻县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略通文墨。林伯渠童年体弱,在10岁之前,一直没有正式入学也。”孔子主张以义为立身标准,认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由母亲教他识字,《三字经》、《百家姓》,他都背得滚瓜烂熟。  林伯渠有一位比他大6岁的隔壁堂兄林修梅,后来成为著名的革命党人,1921年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代理参军长。这小兄弟俩很要好。林修梅从小爱读书,并酷爱习武,林伯渠常向他问这问那。一天,兄弟俩走进村口乐二庵,将菩萨推翻,闯了大祸。  父亲得到消息,急忙赶回家来,将儿子责打一顿,向村中父老陪情,并和林修梅家立即请人塑了一个观音金身。  父亲决定让他上学,先是送到邻近的家馆寄读。林伯渠生性颖异,学习进步特快,不到两年,四书五经养浩然之气的精神修养途径。另阐述伦理学与认识论相统一,便已授完。父亲把他带到身边,亲手编成一套《励志文选》、《励志诗选》、《励志词选》、《励志曲选》,严加教授。他要求林伯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得有半点差池。  林鸿仪治学,素以严谨著称。对儿子更是毫不放松。每每夜阑人静,他总是秉烛临案,反复讲授“三统”、“三世”的理论。  1902年,16岁的林伯渠以优异成绩考取常德西路师范。林伯渠在常德读书期间,结识了常德府中学堂学生覃振。由于覃振从事革命宣传活动,被学校开除。覃振被开除后,写了一篇颇具煽动性的文章《死里求生》,同学们争相传抄,并且张贴在大街小巷,吸引了不少读者,覃振在常德名声为之大振。林伯渠支持覃振的活动。俩人友谊日趋加深,后来覃振成了林伯渠加入同盟会的介绍人之一。  林伯渠还支持同学蒋翊武的革命活动。后来蒋翊武被开除学籍,并遭到通缉。林伯渠暗中邀集同学,秘密捐资,帮助蒋翊武潜往上海。  父亲不幸早逝,母亲为了家中有个帮手,要林伯渠提前结婚。  林伯渠的这桩婚事,本是指腹为婚。父亲林鸿仪在澧州城教书的时候,城里人有个名叫司马瀚的同窗学友,两人一向友善。司马瀚新近中了举人,被朝廷选了四川浦江县令。司马瀚比林鸿仪稍长,而两人几乎是同时婚娶。一日,司马瀚邀林鸿仪饮酒,席间,司马夫人一旁作陪。酒过三巡,林鸿仪看了一眼身怀有孕的嫂夫人,笑着对司马瀚说:  “辛砚兄今年真的是双喜临门,又是黄金甲第,又要新添贵子,可喜可贺!”  司马夫人嗔笑着瞪他一眼,回敬道:  “小仙兄过奖了,尊夫人不也是有了么?”司司马瀚接过话头:“当真?”  林鸿仪不语,表示默认。  于是,司说来,直是上苍有眼。小仙兄若不嫌弃,倒不如咱们兄弟两个结个亲家,亲上加亲。贱内如果生个女儿,将来就是你林家的;尊夫人如果生下个女儿,那就是我司马家的人!如何?”  林鸿仪推说不敢高攀,后见司马夫妇如此诚意,也便欣然应允下来。  不巧,司马家生了个女儿,林家也生了个女儿,但林家的女儿不到周年就夭折了。司马家的女儿细凤5岁时,林家伯渠出生了。那时当地有句俗话:“女大两,黄金日日长,女大三,黄金堆成山。”女比男年长5岁的婚姻也是有的。于是,司马和林家这桩婚事也就这样铁定了。  细凤和林伯渠结婚,司马家备上一份十分体面的嫁妆。林家六口,全靠几石薄产过活,常是入不敷出,细凤日夜操劳,家境也难改善。  林伯渠在校刻苦学习,报考官费留学,名列第一。校长熊希龄见林伯渠不仅学识渊博、谈吐不凡,而且有爱国之心,竭力推荐,林伯渠才得以东渡日本留学。  1904年,林伯渠进东京弘文师范学院学习。  覃振亡命日本,林伯渠同他异国相逢,格外高兴。覃振与黄兴、宋教仁等关系密切,经覃振介绍,林伯渠很快同黄、宋熟识起来。  1905年8月,林渠伯应黄兴邀请,参加同盟会成立大会。会后,他请求黄兴和宋教仁带他去见孙中山,要求参加同盟会。  孙中山当即表示:“我代表同盟会总部,接纳林君入会。”  林伯渠填写了同盟会盟书,黄兴主盟,宋教仁、覃振介绍,林伯渠加入了同盟会。  1906年初,林伯渠和刘道一、秋瑾、姚鸿业等人一起回国。林伯渠抵达上海后,受同盟会总部派遣,回湖南长沙,负责同盟会秘密刊物《民报》的发行工作。  为了掩护身份,林伯渠一回到长沙,便开办了一所振楚学堂。学堂主要用来掩护革命党人的活动,规模不大。  这年秋天,刘道一、蔡绍南策划萍醴浏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黄兴认为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暂时面临困难,转而南图两广和云南。林伯渠被派往东三省调查边疆,联络绿林。  林伯渠通过一位亲戚介绍,担任吉林省劝学总所会办。他在东北发展了关显庭、陈仙舟、林武等10多人为同盟会会员。  1909年,同盟会派廖仲恺和林伯渠同东北“马贼”建立联系。这支“马贼”拥有四五千支枪,在延吉和桦甸县间的南山沟子建立了一个秘密的自治政权,其势力范围南北约百里,东西约300里,引起同盟会注目,认为这支“马贼”可以作为革命的盟友。最初由宋教仁带领几名同志前往,不料立足未稳,被清军发觉,使命受挫,只好撤回东京。在林伯渠、廖仲恺的争取下,东北“马贼”终于成为同盟会的盟友。  林伯渠的妻子在湖南家乡去世。林伯渠在精神上蒙此巨大不幸,使他悲痛欲绝。  林伯渠担任劝学总所会办,积极兴办新学,名声大振。因为常到各处查学,1909年,他认识了吉林女子小学新来的年轻女教员伍崇贤,俩人一见钟情,又有提学使吴鲁说媒,便于1910年春结婚。  1911年8月,林伯渠应中部同盟会之召,从吉林赶赴上海。宋教仁、谭人凤、陈其美派他到湖南运动新军和巡防营的策反工作。  林伯渠带着妻子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