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3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不敢以全力东援;以1个纵队加地方兵团,位于鲁西南,侧击徐州、商邱段,以牵制邱兵团一部(孙元良3个军现将东进,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以1—2个纵队,活动于宿迁、睢宁、灵壁地区,以牵制李兵团。以上部署是用一半以上的兵力牵制、阻击和歼敌一部,以对付邱、李两兵团,达到歼灭黄兵团3个军的目的。  第一阶段力争在战役开始后2—3个星期内结束。


第二十八章 前线起义
  毛泽东把淮海战役计划拟好后,请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审定。  周恩来说:“这个计划很周到,可以按预定的时间发动。徐东如能顺利完成分割,包围住黄伯韬兵团,则中原野战军主力乘势南下津浦线,出敌不意,攻占徐南之宿县,切断徐州与蚌埠之间联系,那整个徐州守军就会成为瓮中之鳖。”  朱德说:“只要首战完成中间突破,在徐东包围住黄伯韬兵团,则徐州敌人的部署必然大乱,那时,就会被我们牵着鼻子走。”  毛泽东道:“歼灭徐州集团最大难处,是它太靠近南京的大本营,分割比较难。从目前徐州敌人的守备态势来看,蒋介石对于究竟是守徐州还是守淮河,仍在犹豫不决学园派“柏拉图学派”的别称。因创始人柏拉图所创建,举棋不定。利用敌人部署未定之机,集中力量分割徐东黄伯韬兵团,是最好的一着。”  五大书记商定后,由周恩来拟定发动淮海战役的指示,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名义电令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司令部:“这一战役按计划坚决执行,非有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  朱德建议电告华东野战军前委:“要放手大胆地打,要坚决、勇猛,不要怕伤亡,不要怕打乱建制,第一仗一定要吃掉黄伯韬兵团,决不能让它溜掉!”  陈毅、邓小平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指挥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于10月21日首先向郑州、开封蒋军发动进攻,3天内解放了两城,歼敌1万余人。接着挥师东进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英国实证论哲学,以4个师的兵力,向驻商邱守敌发起进攻,以牵制邱清泉兵团东援,并准备在徐东黄伯韬兵团被围后,出敌不意,神速南下至徐、蚌之间,攻占宿县,切断徐州蒋军同蚌埠之联系。并以1个纵队向涡阳进击,1个纵队向蒙城进击,分别阻击黄维兵团和孙元良兵团向徐州增援。  粟裕代表华东野战军前委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请求,让已在中原野战军总部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和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的统一指挥工作。陈毅在中原的职务是:中原野战军副司令、中原局第二书记。毛泽东让他负责调节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以及地方党政工作。是时,中原野战军的任务是将国民党华中“剿总”的张淦、黄维、宋希濂的3个兵团引向豫西,好让华东野战军在豫皖苏鲁有所作为。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同意粟裕的建议,乃由中央决定成立淮海前线司令部和总前委。刘伯承为淮海前线总司令。总前委委员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由邓、刘、陈任常委,邓小平为书记,前线司令部和总前委统一筹划和指挥淮海战役作战。毛泽东向前线司令部和总前委发出指示说:“淮海战役为南线空前之大战役。此战役胜利,长江以北局面即可大定。”  11月5日,粟裕、谭震林根据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命令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40多万人马,兵分4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璧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又,在西起单县东至赣榆700余里宽的地区浩浩荡荡地向徐州蒋军防区进击。  第一路(左翼)为苏北兵团,由兵团司令韦国清统领,共3个纵队8个师的人马,由赣榆县向南朝阿湖镇前进,准备切断黄伯韬兵团向海州、连云港东逃的去路,并配合苏北地方部队向海州、连云港发起进攻。  第二路(中路)为华东野战军总部,由粟裕、谭震林统率,共7个纵队,20多个师人马,由临沂南下,向黄伯韬兵团驻地新安镇疾驰,突击包抄黄伯韬兵团,并断割它与李弥兵团的联系。  第三路(右翼)为山东兵团,由许世友、王建安统领,共3个纵队9个师人马,由滕县南下,直插徐东陇海路大许家车站改了装的上帝创世说。主张要返本归真,用人取代宗教的上,切断黄伯韬西逃去路,并阻击徐州蒋军东援。  第四路(徐州西北一路)为华东野战军孙继先、丁秋生的第三纵队,曾生、雷经天的两广纵队,加上冀鲁豫独立旅共7个师人马,配合中原野战军主力向徐州西南进击,以拖住商邱的蒋军邱清泉兵团东援,以便徐东各路人马完成对黄伯韬兵团之包围。  震惊中外的淮海大战的战幕拉开了。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加上各地方部队,共计60多万人马,在纵横700余里的淮海战场上,协同动作,从11月6日起开始,按毛泽东制定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分别向各自预定的目标发起攻势,声威震天。  蒋介石焦急如焚,他一面责成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部署兵力挡住东北解放军入关,一面责令国防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准备进一步集重兵,固守徐州“西方马克思主义”。,必要时放弃徐州,死守淮河,以便拱卫南京。  徐州是著名的军事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曾有徐州建都。它是南京的大门,是津浦、陇海两大铁路交叉点。济南解放后,徐州“剿总”有两种作战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以攻为守,即向北进攻,阻止解放军南下,以佯攻济宁,收复济南为目的;第二种方案是向南退守,即放弃徐州,退守蚌埠,扼淮河而守,以加强南京外围防卫为目的。蒋介石似乎欣赏第二个方案,他说:  “徐州已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不如守淮。历史上项羽败于垓下,垓下便是徐州附近之沱河集。徐州不是决战之地。”  但蒋介石又怕撤出徐州政治影响太大,造成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且撤防而守,若解放军跟踪南下淮河,那局势更加危险,因此马赫主义的变种。认为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只是人类经,他又认为徐州为南京大门,决不可轻易放弃。蒋介石呈骑虎势。徐州主将刘峙优柔寡断,莫衷一是。而杜聿明力主第一方案,认为徐州兵力雄厚,趁解放军济南之战后正在休整,由武汉白崇禧部牵制中原野战军东进,集中国民党军主力向华东野战军发动闪电进攻,以佯攻济宁而收复济南,来扭转徐州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个计划经蒋介石批准,白崇禧也同意配合行动。杜聿明决意指挥徐州西之邱清泉第二兵团和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徐州黄伯韬第七兵团和李弥第十三兵团,在滕县附近同华东野战军决战,定于10月15日行动。  杜十分骄横地说:“对陈毅用迅雷不及掩耳之行动,50万大军一战而胜,定可改变华东的战局!”  但出乎杜聿明意料,在10月15日这天,蒋介石因辽西会战非常危急,急调杜聿明赴东北指挥辽西作战,杜的这个狂妄的“计划”成为泡影。  杜聿明一走,刘峙束手无策,大嚷道:“正在节骨眼上,光亭走了,叫我如何是好!”  他一面命令前线部队停止行动,原计划暂缓执行;一面向南京何应钦、顾祝同请示尔后行动方略,并要求速派一名副总司令接替杜聿明的职务。  何应钦、顾祝同决定仍按杜聿明北进部署不变,拟定以徐州为核心点,以徐东之陇海段和徐南之津浦段为两线的防御计划。并提名调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宋希濂任徐州副总司令,建议由武汉白崇禧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个“剿总”协同作战,以对付陈毅、刘伯承的华东、中原野战军的联合攻势;调华中“剿总”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转用于徐州会战。这个“一点两线”的方案,经蒋介石批准,速即着手实施。  然而宋希濂认为:徐州“剿总”所辖邱清泉、孙元良、黄伯韬、李弥4个兵团,李弥是他的旧部,黄伯韬也较为踏实,指挥这两个兵团,人事上不会有很大困难。但孙元良虚伪狡诈,邱清泉骄横跋扈,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两个人很难对付。且邱清泉又恃宠于蒋介石,宋希濂感到内则难于指挥,外则难以料敌,稍有错失,就可能遭灭顶之灾。他方寸大乱,踌躇焦虑,久而难决,便同几位亲信幕僚反复研究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