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劝说,林述庆才勉强表示同意。  徐绍桢从上海乘火车来到镇江,召集各方代表会议,组织苏浙联军总司令部,徐绍桢为总司令,顾忠琛为参谋总长,孙毓筠为军事参谋。主要兵力有镇军、苏军、浙军、淞军四支,还有海军相助。镇军包括原第9镇全体部队,编成镇军第1镇,以柏文蔚为统制,受镇军都督林述庆管辖。下属两协,第1协为前卫,第2协为总预备队。苏军由协统刘之洁率领,共步兵4营,炮马各1队。淞军黎天才部,共步兵600人。浙军朱瑞部,步兵1标、马队2营,炮兵2队,工程辎重各1队。此外,后期开到的还有:洪承点的沪军义勇队,江阴、淞江的巡防营,以及女子国民军30名。这些军队中,镇军和浙军战斗力最强,淞军虽人数不多,但慓悍善战。  徐绍桢于11月16日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林述庆、柏文蔚、刘之洁、朱瑞、黎天才等参加。决定分兵三路:淞军为北路进攻乌龙、幕府两山;苏军为南路进攻雨花台;浙军、镇军为中路,镇军攻天保城,浙军攻紫金山。各路军作出发前准备。20日,徐绍桢发出命令,各路从速进攻,海军随同前进。  联军各路向南京进攻,首先取得突破的是北路的乌龙、幕府两山炮台。联军总司令部的同盟会会员官成鲲曾任幕府山炮台官,同炮台兵感情一向融洽,立意策计运动炮台兵反正,秘密谒见徐绍桢,徐绍桢十分高兴,遂派徐朔相助。官成鲲、徐朔密召两台弁兵,晓以光复大义,弁兵表示愿意响应。徐绍桢立刻调淞军黎天才军600人和浙军马队,在夜间随同官成鲲、徐朔直赴乌龙山麓,直达山巅,炮台兵开门欢迎,改插白旗。拂晓,又分兵占领幕府山。捷报传来,徐绍桢立刻任命官成鲲为炮台司令,并留黎天才所部镇守两山。  张勋命令狮子山炮兵轰击幕府山炮台。狮子山、幕府山炮兵都系湘人,彼此心心相印,不愿轰伤同乡,故狮子山之炮,只轰幕府山麓,或半山,或越山而过,从未命中。  25日,联军向南京正面发动进攻。以朱瑞为支队长、吕公望为参谋长的浙军3000余人,是进攻的主力。这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经东流市向麒麟门前进,同清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击退从马群来的清军,一举占领紫金山东部,右翼在孝陵卫附近,左翼到达紫金山中部。清军统领王有宏被击毙,死者1000余人,被俘数百人。王有宏是张勋的一员大将,素来慓悍善战,他战死,对清军士气是个很大的打击。  因张勋部的辎重在浦口,镇军柏文蔚率11营渡江,向六合前进,作为攻击南京的右侧支队。  刘之洁所部苏军向上方镇进攻,并占领了上方镇。  占领幕府山的联军,向城内北极阁两江总督府、满旗将军府和张勋提督府等衙门轰击,炮声震天。1枚炮弹命中北极阁,在总督张人骏、满旗将军铁良和提督张勋3人居住的庙宇内爆炸,击毁了2尊小炮,那3位清朝大臣胆战心惊,惊慌失措地逃入附近的日本领事馆避难。  联军总司令部移驻麒麟门,命镇军速拨步兵1标、骑兵2队、山炮8门,到前线助攻。  张勋见联军围城很紧,于11月26日拂晓5时,亲率奋勇队4000人,旗兵1000余人,袭击联军。战斗自晨至夕,清军不支,退入城内。浙军奋勇追击,直到朝阳门外。  张勋从此只知消极守城,再不敢相机出击。联军对南京已成合围之势,张勋部队正无异坐以待毙。  联军总司令部发布向天保城攻城命令。  天保城地处南京城东朝门外的钟山半腰,钟山山势高峻,居高临下,俯瞰南京全城。天保城上筑要塞,既高且峻。天保城地形窒碍,起伏无定,山路崎岖,羊肠曲径,利于守,而不利于攻。天保城为攻取南京之要点。南京过去一直流传着这样的兵谚:“要得南京城,先打天保城。”  敌军在天保城设江防兵1营,旗兵400人,炮10余门,机关炮4尊。敌军以坚强之兵力,凭险死守,接电话与城内通消息。  徐绍桢下令镇军、浙军、辅以洪承点的沪军,以及刚刚赶来的粤军,会同猛攻天保城。  30日下午,林述庆率镇军第2标,同浙军2队、沪军义勇队以及粤军从钟山山麓,攀藤附葛,猛力冲锋。清军弹如雨下,战斗异常激烈。镇军管带杨韻珂、浙军敢死队队长叶仰高等战死。  12月1日晨6时,联军终于攻克天保城。争先冲上天保城者,为镇军连长季遇春。是时,浙军、粤军亦由两翼相继攻入。沪军亦派队增援,始把天保城完全占领。  联军在攻克天保城的同时,苏军也攻占了南京城南的雨花台。  天保城既破,南京再也无法坚守。张勋遣清军统领胡令宣、被俘的联军总司令部顾问史久光出南门,手执白旗,臂缠白布,投苏军司令部,谒见刘之洁求和。  当晚,张勋率残余部队潜出南门,由大胜关一带渡江,赴浦口。两江总督张人骏、满旗将军铁良,仓皇搭乘日本军舰“秋津州”号出走。  南京城内军心本来不稳。张勋待军不均,素来厚于江防军,薄于巡防军。每战必令巡防军冲前阵,少却则令江防队以炮击之。城中缺米,江防军有食,巡防军则无粮,苦战数日不得食,甚惨。张勋走后,胡令宣和巡防营统领张联升、赵荣华等,各率残部投降,开城门迎联军入城。镇军林述庆部从太平门入城,苏军刘之洁部从南门入城,徐绍桢率联军总司令部从马群开拔入城。  张勋率残部向浦口溃退,遭柏文蔚部截击,缴得枪械饷银甚多。柏文蔚借机扩充了部队。  原新军第9镇主要兵力都落入镇军都督林述庆的手里,林述庆实力雄厚,颇有不可一世之概,不愿受徐绍桢控制,他率部入城后,擅自住于两江总督署花园大洋房内,署内全驻镇军,不许其他部队入署。他不再打着镇军都督的旗号,自改称江宁都督。徐绍桢率联军总司令部到两江总督署,镇军不准他们入署。徐绍桢只得将总司令部带往谘议局屯驻。  徐绍桢虽然号称联军总司令部,只能仰人鼻息。林、徐不和,使南京城内开始出现混乱现象。联军兵力虽以镇军为最强,但其他各部队对林不服,认为林述庆不过是原系徐绍桢的部下的管带,论其资望及功勋,实相差甚远,扬言要举兵攻之。苏浙两省也对林述庆不满,甚至连镇军内部亦反对林述庆夜郎自大的行为。林述庆自称都督,无法控制南京全局。城内浮动,其势汹汹。有谋暗杀的,有谋围攻督署的。  徐绍桢处境狼狈,力辞重任。他致电各省军政府并各报馆:“已将南京城光复,民军陆续进城,此皆群策群力所致,桢实无丝毫之力,善后诸务极繁,务求诸公推举都督以图长治久安。俾桢敛身归隐,没齿铭感。”  黄兴、宋教仁、章太炎以及沪军都督陈其美立即复电:“此间已公推程德全移驻江宁,为江苏都督,并推林述庆为出征临淮总司令。东南要人,本党英俊,共表同情。德全即日赴宁,北征尤为重要。”  江苏省议会全体议员复电称:“江苏本为一省,宁苏分治,原属满廷弊政,今既改为共和,一省之中应只设一行政总机关,俾民政有所统一。而宁苏相较,自以驻宁为宜。程德全平昔行政,注重民事。现在金陵光复,拟即请程公移驻宁垣,抚绥保定以慰全省民望。”  早在联军集合于镇江进攻南京之前,徐绍桢见林述庆欲另立联军总司令部,曾电致上海总机关部,力辞总司令职。上海总机关部便改举程德全为总司令,以徐绍桢副之。程德全自称无军事学识,通电力辞,但允许亲赴前敌抚慰各军。上海总机关部以军事紧急,电请徐绍桢以国为重,勉任其难,徐绍桢不得已,遂率联军向南京进发。  12月3日,同盟会要人宋教仁、于右任等由沪赴宁。宋教仁面见林述庆,劝道:“倘程公督宁,一切军需上补充,必能极力担任,不使君丝毫掣肘。”  林述庆迫于南京情势,终于允诺,参谋长陶骏保即执笔立草电稿,付电局拍发。其电文中有一省不可三都督之语。自此电发出,南京城内混乱的局势消弭。  于右任等立即致电陈其美:“林都督承认临淮司令任务,军民全体急盼程都督火速莅宁,维持治安大局。”  程德全于12月6日,从上海乘专车到达南京,随即就任江苏都督。从此,江苏省会由苏州迁往南京。  林述庆被改举为北伐临淮总司令,但镇军中许多人对他并不心服。进攻南京时,林述庆委柏文蔚为镇军第1师师长,徐宝山为镇军第2师师长,郑权为镇江军政使。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