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春秋+刘凤舞-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策动革命,未成,到南京任督练公所参谋官,在江阴训练新军。不久辞职,随郭人璋到广西,任巡防营管带。年余,仍回南京,任33标2营管带,旋擢该标标统,曾援引柏文蔚、倪映典、熊成基、林之夏、林述庆、陶骏保、冷遹等人先后来第9镇任军佐。  孙中山派吴旸谷到南京组织同盟会,柏文蔚的岳王会南京分会集体加入同盟会,赵声、林之夏、冷遹、林述庆、伍崇仁、孙麟、韩金声、何遂、杨韵珂等人以次加入,公推赵声为长江盟主,设机关于鼓楼之东,先定玄武湖之湖神庙为会议地点。  赵声进行革命活动,被两江总督瑞方发觉,便赴广州,在新军中担任标统,并筹谋广州新军起义。  虽然赵声等人离开南京新军第9镇,但留下了不少革命种子。  武昌首义后,张人骏、张勋等人严重疑忌新军,便将新军子弹收缴,又收新军炮6挺、机关枪6门。与此同时,将驻浦口的江防军调入南京,人发500颗子弹。新军和江防军,便成冰炭。新军众论沸然,无不发指眦裂,终日聚议,均欲与张勋的江防军作生死拼,因子弹未能得手,是以累欲起事而又累蹶。张人骏、张勋摸透新军用意,乃于狮子山北极阁高架大炮数尊,炮口对准33、34标;水路又于三叉河要道架大炮一尊,炮口对准工、辎两营。新军无子弹,日坐愁城。  张人骏要在新军各标营大事搜捕,召徐绍桢密议。徐特异议,谓是适以激变,张人骏不敢轻举妄动,便将新军5000人调出南京城,移驻城南60华里的秣陵关附近。张人骏答应拨发新军每人枪150发子弹,机关枪1万发子弹,炮弹1000颗,弹药和9月份饷银于10月31日运往出防地点。出防前,各级将校欲先领弹药,后出发。张人骏坚持到防地即发。但部队到了驻防地方,根本不见弹药饷银运来,受了张人骏之骗。  在新军人心愤激、几有不可终日之势的情况下,上海革命党人派柏文蔚来南京。柏文蔚安徽寿县人,字烈武。原任第9镇33标管带,因与孙毓筠等拟炸两江总督端方,事败走东北,任吉林屯田营管带。同冯麟阁、蓝天蔚等计划在东北起义。武昌起义爆发,乃去上海,受同盟会派遣来南京。南京同盟会机关设在内桥,由上江公学校凌毅、李华侬主持,策动新军起义。柏文蔚便住在机关里。新军官兵知道他来到南京。有几十人前来同他联系,皆以新军有枪无弹而虑。  新军革命党人以下级军官和士兵为多,中上级军官害怕,且有逃离军队者。第9镇统制徐绍桢亦惴惴不安。新军移至秣陵关后,柏文蔚便随之前往。徐绍桢得知,约他相见。柏文蔚告诉他,只要他能领导反正,当拥为都督。徐道:“余老矣,汝辈青年,万不可叫我做难题。”第9镇正参谋官史久光、17协协统沈同午、18协协统孙铭在座,反复讨论,决定先上海、以次攻南京的策略。徐绍桢当即命柏文蔚返上海运枪炮子弹来,作起义准备。当天,上海光复。次日,江苏、浙江同时光复。  正在柏文蔚、徐绍桢等准备起义时,南京局势突然变化。由武昌潜回南京的原第9镇马标排长苏良斌,贸然在南京城内单独采取冒险行动,于11月7日夜半纵火。督署附近卫队和汉西门巡防营内革命党人,误认新军发动起义,乃同时响应。张勋的江防军统领王有宏亲自用机关炮击毙卫队起事士兵20人余人。其余起事者力不支,乃遁去。巡防各营革命党人相继起事,打开城门,未见大军来到,江防军用枪乱击,杀伤甚多,起事者溃散。  次日,张人骏、张勋将巡防营未起事者即行调离城外,将城门紧团,严密防守。由凌毅运动的城内的响应力量、巡防军等,因先斯发动,被各个击破。  驻扎在秣陵关的第9镇新军,在上海、江苏、浙江、镇江相继光复的消息鼓舞下,急于一显身手,不等柏文蔚从上海运弹药来,便于7日下午下达起义的命令,计划分三路向南京进攻,主力向城南雨花台进击,由沈同午任总指挥,口号是“兴汉灭满”。  新军士兵把刺刀、马刀一律开口,准备肉搏拼杀,夺取雨花台,作为进攻南京之据点。第9镇士兵多是勇往直前,但官长有勇有怯。有些中级军官,本来亦不能为部下所容,于是,能逃者逃,不能逃者,只好收起那种夜郎自大的骄傲态度,对部下俯首听命,假意赞成,遇机再图脱逃。  第9镇新军准备在8日上午发动进攻,却不知苏良斌在7日夜半冒险行动,城内响应部队已被击溃,还以为在攻城时能得到城中内应,故在弹药不济的情况下,决定进攻。  8日上午11时,各路纵队抵达无名纬河南岸。主力纵队先锋骑兵刚出花神庙北端,遭雨花台清军守兵炮击,但炮手的技术极差,炮弹落点离起义军很远。起义军33、34标继续前进。  两标展开后,始报协司令部,沈同午急进花神庙,见两标已成战斗队形,军队均脱离总指挥官掌握,陷于各自为战之情况。起义军前队又误认为炮台守军已背叛清朝,便挥动手臂,号召守军同起义军联合。当起义军靠近守军时,遭到守兵排炮袭击,死者无数,少数幸存者才伏地开枪还击。  起义军除34标每人有子弹3粒外,33标及马炮标、工、辎等营均无子弹、战斗不能持久。下午5时,接到从南京城内逃出的谍报员报告,方知苏良斌冒险发动,造成失败的消息。内应断绝,又势成骑虎,沈同午决定只能夜袭,组织敢死队100人,每人发8发子弹,携手榴弹猛扑雨花台。  傍晚,33标吹起冲锋号,部队向前冲杀。但毕竟弹药缺乏,清军守兵据险用机枪扫射,起义军伤亡达200余人,他们一面进攻,一面盼子弹运来。听说子弹用棺材装运而来,但终不见运到。  9日天将拂晓,起义军疲惫不堪,难以再战。沈同午暗想,天明必陷于全灭,不如背进镇江,以图再举。适大雾不辩咫尺,乃命马炮工辎队先退,33、34标继之。因大雾笼罩,张勋军队不敢追击,也不敢下山搜索。起义军溃败后,大部沿句容大道退往镇江,小部分退往安徽,也有奔往武汉的。  张勋在南京城内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因涉戮而惨遭杀戳者达数十人。是以盗贼蜂起,随处抢掠,人们恐慌动荡,四出逃避,人心普遍对清廷不满。  原驻江阴的新军36标早已移驻镇江。镇江驻有新军18协司令部和35标3个营、36标2个营,计5个营,子弹万发。那36标营管带、同盟会会员林述庆,奉中部同盟会密令,同李竟成一起,率镇江新军起义。镇江驻有京口副都统载穆所部旗防步兵1500人、山炮1营、机关炮4尊、马队300余人,又有巡防队1500人,枪械子弹充足。旗军将山炮、机关炮分置南门城上,防御新军。但旗军兵力摇动,夜不敢眠,纷议他徒,一夕数惊,纷纷隐匿财产,已无战斗力。  李竟成由沪到镇,策动驻镇各部队暨各界志士,齐举义旗。李竟成同林述庆密议后,召开军事会议,推林述庆为镇江总司令,许崇灏为参谋长,于11月5日发动起义。  起义军包围了镇江,威胁旗兵,并派人往旗营劝降。京口副都统载穆,深知旗兵游情日久,不堪一击,恐战事一启,旗人遭屠杀。又以大势已去,非镇江一隅所能抵抗。当地士绅等又反复劝说,遂传令所属马步各旗,一律缴械,共步枪数千支、炮数门、马数百匹。  驻镇江的水师管带徐宝山,经李竟成联系,渡江开往扬州。驻镇江的张勋所部江防营,也经李竟成联络反正。  于是,镇江未经战斗便宣告光复。林述庆被推为镇军都督,陶骏保为参谋长,李竟成为军务部长。  柏文蔚从上海运武器弹药来到镇江,被推负责招集从南京撤退的军队,以待整编。尚有从南京城内坠城而出的巡防军千余人,也被柏文蔚改编为先锋队两营。  第9镇新军退集镇江时,徐绍桢自赴上海,同沪军都督陈其美和旅沪各团体接洽,商议联络各方进攻南京。  11月11日,沪军都督府议推徐绍桢为进攻南京联军总司令,电请江苏、浙江两省都督府公认。  但是,徐绍桢原来所统率的第9镇兵力,均全部转入林述庆控制之下,林述庆便不再欢迎空手赤拳的徐绍桢重新做他的上级。然而,林述庆的资望远不能与徐绍桢相比,镇军内不少人劝他服从徐的领导,同盟会会员林之夏劝之不从,乃不辞而别,表示脱离镇军。后经柏文蔚再三劝说,林述庆才勉强表示同意。  徐绍桢从上海乘火车来到镇江,召集各方代表会议,组织苏浙联军总司令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