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7-诊家正眼-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无,欲绝非绝。”惟斯八字,可为微脉传神。若诊者心神浮越,未能虚静,而 
卒然持之,竟不得而见也。世俗未察微脉之义,每见脉之细者,辄以微 
细并称,是何其言之不审耶!轻按之而如无,故曰阳气衰;重按之而欲绝,故曰阴气竭。长病得之,多不可 
救者,谓正气将次灭绝也。卒病得之,犹或可生者,谓邪气不至深重也。李时珍曰∶“微主久虚血弱之病, 
阳微则恶寒,阴微则发热,自非峻补,难可回春。”高阳生曰∶“虚中日久 
为崩带,漏下多时骨亦枯”,尚未足以概微之主病也。 
算数者以十微为一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 
由是推之,则一厘之少,分而为万,方始名微,则微之渺小难见,盖可知矣。 

卷二
细脉(阴)
属性:x体象x 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x主病x 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 
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按】细之为义,小也,细也,状如丝也。微脉则模糊而难见,细脉则显明而易见,故细比于微稍稍 
较大也。伪诀乃云“极细”,则是微脉而非细脉矣。王启玄曰∶“状如莠蓬”,善摩其柔细之态也。王叔和《 
脉经》云∶“细为血少气衰,有此症则顺,无此症则逆。”故吐利失血,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之人,脉亦多 
细,为自戕其气血也。春夏之令,少壮之人,俱忌细脉,谓其不与时合,不与形合也。秋冬之际,老弱之人, 
不在禁忌之例。 
大抵细脉、微脉,俱为阳气衰残之候。《内经》曰∶“气主煦之”,非行温补,何以复其散失之元乎!尝 
见虚损之人,脉已细而身常热,医者不究其元,而以凉剂投之,何异于恶醉而强酒?遂使真阳散败,饮食不进, 
上呕下泄,是速之使毙耳。《素问》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人非少火,无以营运三焦,熟腐水谷。未 
彻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权哉!然虚劳之脉,细数不可并见,并见者必死。细则气衰,数则血败,气血交穷,短 
期将至,虽和缓投治,亦无回生之日矣。 

卷二
濡脉(阴中之阳)
属性:x体象x 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x主病x 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 
右关逢之,脾虚湿侵。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按】濡之为名,即软之义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王叔和比之帛浮水面, 
李时珍比之水上浮沤,皆曲状其随手而没之象也。《脉经》言“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伪诀反言“按之似 
有举还无”,悖戾一至此耶!且按之则似有,举之则全无,是弱脉而非濡脉矣。濡脉之浮软,与虚脉相类;但 
虚脉形大,而濡脉形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脉之无根,与散脉相 
类;但散脉从浮大而渐至于沉绝,濡脉从浮小而渐至于不见也。从大而至无者,为全凶之象;从小而之无 
者,为吉凶相半也。 
浮主气分,浮举之而可得,气犹未败。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无,血已伤残。在久病老年之人见之,尚 
未至于命绝,为其脉与症合也。若平人及少壮及暴病见之,名为无根之脉,去死不远矣。 

卷二
弱脉(阴)
属性:x体象x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x主病x 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 
右关土寒,水谷之 。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若见,阳陷可验。 
【按】弱之为义,沉而细小之候也。叔和《脉经》云∶“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何 
其彰明详尽也。伪诀乃借叔和之名以欺世者,而反以弱脉为轻手乃得,是明与叔和相戾;且是濡脉之形,而非弱 
脉之象矣。因知高阳生误以濡脉为弱,弱脉为濡,不意欲立言之人,而不加考据乃尔耶!即黎氏浮沤之喻, 
亦误以濡脉为弱脉矣。夫浮以候 
阳,阳主气分;浮取之而如无,则阳气衰微,确然可据。夫阳气者,所以卫外而为固者也,亦所以营运三焦, 
熟腐五谷者也。弱脉呈形,而阴霾已极,自非见 ,而阳何以复耶!《素问》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脉弱以涩,是为久病。”愚谓弱堪重按,阴犹未绝,若兼涩象,则气血交败,生理灭绝矣。仲景云∶“阳陷 
入阴,当恶寒发热。久病及衰年见之,犹可维援。新病及少壮得之,必死安待。”柳氏曰∶“气虚则脉弱。寸 
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卷二
紧脉(阴中之阳)
属性:x体象x 紧脉有力,左右弹人;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x主病x 紧主寒邪,亦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 
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 
x兼脉x 浮紧伤寒,沉紧伤食。急而紧者,是为遁尸。数而紧者,当主鬼祟。 
【按】紧者,绷急而兼绞转之形也。古称热则筋纵,寒则筋急;此惟热郁于内,而寒束于外,故紧急 
绞转之象,征见于脉耳。《素问》曰∶“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则刚劲之概可鞠。夫寒者,北方刚劲肃杀 
之气,故紧急中复兼左右弹手之象耳。仲景曰∶“如转索无常。”叔和曰∶“数如切绳。”丹溪曰∶“如纫 
簟线。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合为绳,必旋转而绞,乃紧而成绳耳。”可见紧之为义,不独纵有挺急,抑且横有 
转侧也。苟非横有转侧,则《内经》之左右弹人,仲景之转索,丹溪之纫线,叔和之切绳,将何所取义乎! 
高阳生伪诀未察诸家之说,而妄云“寥寥入尺来”,不知于紧之义何居乎!盖紧之挺急而劲,与弦相类;但 
比之于弦,更有加于挺劲之异,及转如绳线之状也。 
中恶、祟乘之脉而得浮紧,谓邪方炽而脉无根也。咳嗽、虚损之脉而得沉紧,谓正已虚而邪已痼也。 
咸在不治之例。 

卷二
缓脉(阴)
属性:x体象x 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 ,初春杨柳。 
x兼脉主病x 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症。浮缓风伤,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 
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 
土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按】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正相反也。在卦为坤,在五行为土,在时令为四季之末,在人身为 
足太阴脾。若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和平之脉也。故曰,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 
不小,不疾不徐,意气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真胃气脉也。又云,土为万物之母,中气调和,则 
百疾不生。又一切脉中皆须挟缓,谓之胃气;但得本脏之脉,无胃气以和之,则真脏脉见,与之短期。又曰,有 
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缓之于脉大矣哉!是故缓脉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见之脉,乃可断其为病耳。岐伯曰∶“ 
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其来如水之流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如乌之 
喙,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王叔和《脉经》云∶“脾旺之 
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死不治。反得浮涩而短, 
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虽病即瘥。”高阳生伪诀以缓脉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 
梦鬼诸症,出自杜撰,与缓脉无涉也。 

卷二
弦脉(阳中之阴)
属性:x体象x 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x主病x 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 
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见,痰疟 瘕。右关弦见,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 
尺逢弦,足挛疝痛。 
x兼脉x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 
主虚,弦细拘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