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7-诊家正眼-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尺逢弦,足挛疝痛。 
x兼脉x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 
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按】弦之为义,如琴弦之挺直而略带长也。在八卦为震,在五行为木,在四时为春,在五脏为肝。经 
曰∶“少阳之气温和软弱,故脉为弦。”岐伯曰∶“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 
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为不及, 
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不及则令人胸胁痛引背,两胁胀满。”又曰∶“肝脉来濡弱迢 
迢,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又曰∶“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 
脉来急而益劲,如张弓弦,曰肝死。”弦脉与长脉,皆主春令,但弦为初春之象,阳中之阴,天气犹寒,故如 
琴弦之端直而挺然,稍带一分之紧急也;长为暮春之象,纯属于阳,绝无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长,纯是发 
生之气象也。戴同父云∶“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内经》之旨。两关俱弦,谓之双弦; 
若不能食,为木来克土,土已负也,必不可治。《素问》云∶“端直以长。”叔和云∶“如张弓弦。”巢氏 
云∶“按之不移,察察如按琴瑟弦。”戴同父云∶“从中直过,挺然指下。”诸家之论弦脉,可谓深切着明 
矣。高阳生乃言“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则是紧脉之象,安在其弦脉之义哉! 

卷二
动脉(阳)
属性:x体象x 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x主病x 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及拘挛。 
右关若动,心脾疼痛。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奋迅。 
【按】动之为义,以厥厥动摇,急数有力得名也。两头俯下,中间突起,极与短脉相类;但短脉为阴, 
不数不硬不滑也。关前为阳,关后为 
阴。故仲景云∶“阳动则汗出”,分明指左寸属心,汗为心之液,右寸属肺,主皮毛而司腠理,故汗出也。 
又曰∶“阴动则发热”,分明指左尺见动,为肾水之不足,右尺见动,谓相火虚炎,故发热也。因是而知旧 
说言动脉只见于关上者,非也。且《素问》曰∶“妇人手少阴心脉动甚者,为妊子也”,然则手少阴明隶于左 
寸矣,而谓独见于关可乎!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以关前为阳, 
主汗出,关后为阴,主发热,岂不精妥!而庞安常强为之说云∶“关前三分为阳,关后三分为阴,正当关位, 
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是亦泥动脉只见于关之说也。高阳生伪诀云∶“寻之似有,举之还无”,是弱脉而 
非动脉矣。又曰∶“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谬妄,无一字与动脉合义矣。 
詹氏曰∶“如钩如毛”,则混于浮大之脉,尤堪捧腹。 

卷二
促脉(阳)
属性:x体象x 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x主病x 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 
促居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定。 
【按】促之为义,于急促之中时见一歇止,为阳盛之象也。黎氏曰∶“如蹶之趣,徐疾不常”,深得其 
义。王叔和云∶“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亦颇明快。夫人身之气血,贯注于经脉之间者,刻刻流行,绵 
绵不息,凡一昼夜当五十营,不应数者,名曰狂生。其应于脉之至数者,如鼓应桴,罔或有忒也。脏气乖违, 
则稽留凝泣,阻其营运之机,因而歇止者,其症为轻。若真元衰惫,则阳弛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 
者,其症为重。然促脉之故,得于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或因气滞,或因血 
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气,或内因七情,皆能阻遏其营运之机,故虽当往来急数之时,忽见一止 
耳。如止数渐稀,则为病瘥;止数渐增,则为病剧。伪诀但言“并居寸口”,已非促脉之义;且不言时止,尤 
为 矣。 
燕都王湛六,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诊得促脉,或十四五至得一 
止,或十七八至得一止,余谓其原医者曰∶“法在不治。”而医者争之曰∶“此非代脉,不过促耳,何先生之 
轻命耶?”余曰,“是真元败坏,阴阳交穷,而促脉呈形,与稽留凝泣而见促者,不相侔也。”医者唯唯。 
居一月,果殁。 

卷二
结脉
属性:x体象x 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x主病x 结属阴寒,亦因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 
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见,痿 之 。右尺见结,阴寒为楚。 
【按】结之为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也。古人譬之徐行而怠,偶羁一步,可为结脉传神。大凡 
热则流行,寒则停滞,理势然也。夫阴寒之中,且挟凝结,喻如隆冬天气严肃,流水冰坚也。少火衰弱,中气 
虚寒,失其干健之运,则气血痰食,互相纠缠,营运之机缄不利,故脉应之而成结也。越人云∶“结甚则积 
甚,结微则气微。浮结者外有痛积,伏结者内有积聚。”故知结而有力者,方为积聚;结而无力者,是真气衰 
弱,违其运化之常,唯一味温补为正治也。仲景云∶“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蔼蔼如车盖,曰阳结。”王叔 
和云∶“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曰结,主死。”夫是三者,虽同名为结,而义实有别。浮分得之 
为阳结;沉分得之为阴结;止数频多,参伍不调,为不治之症。由斯测之,则 
结之主症,未可以一端尽也。伪诀云,“或来或去,聚而却还。”律以缓时一止之义,几同寐语矣。 

卷二
代脉(阴)
属性:x体象x 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x主病x 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 
不食,腹疼难救。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按】代者,禅代之义也。如四时之禅代,不愆其期也。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 
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还。《内经》以代脉一见,为脏气衰微,脾气脱绝之诊也。惟伤寒 
心悸,怀胎三月,或七情太过,或跌打重伤,及风家痛症,俱不忌代脉,未可断其必死耳。滑伯仁曰∶“无病 
而羸瘦脉代者,危候也。有病而气血乍损,只为病脉。”此伯仁为暴病者言也。若久病得代脉而冀其回春者, 
万不得一也。《内经》曰∶“代则气衰。”又曰∶“代散者死。”夫代脉见而脾土衰,散脉见而肾水绝,二 
脉交见,虽在神圣,亦且望而却走矣。大抵脉来一息五至,则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也。故五十动而不一止 
者,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 
脾气不能至,则二十动一止;心气不能至,则十动一止;肺气不能至,则四五动一止。戴同父云∶“三部九候, 
每候必满五十动,出自《难经》,而伪诀五脏歌中,皆以四十五动为准,乖于经旨。” 
伪诀又云∶“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殁命。”荒疵越理,莫此为甚。夫人岂有一脏既绝,尚活四年之理哉! 
历考《内经》,而知代脉之义,别自有说。如《宣明五气篇》曰∶“脾脉代。”《邪气脏腑病形篇》云∶“ 
黄者其脉代。”皆言藏气之常候,非谓代为止也。《平人气象论》曰∶“长夏胃微软弱曰平,但代无胃曰死” 
者,盖言无胃气而死,亦非以代为止也。如云“五十动而不一代”者,是乃至数之代也。若脉平匀而忽强忽弱 
者,乃形体之代,即《平人气象论》所言者是也。若脾旺四季,而随时更代者,乃气候之代,即《宣明五气》 
等篇所云者是也。脉无定候,更变不常,则均谓之代,各因其变而察其情,庶足以穷其妙耳。善化县黄桂岩, 
心疼夺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施笠泽云∶“五脏之气不至,法当旦夕死。”余曰∶“古人谓痛甚者 
脉多代。周梅屋云∶‘少得代脉者死,老得代脉者生。’今桂岩春秋高矣,而胸腹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