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7-诊家正眼-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多代。周梅屋云∶‘少得代脉者死,老得代脉者生。’今桂岩春秋高矣,而胸腹负 
痛,虽有代脉,不足虑也。”果越两旬而桂岩起矣。故医非博览,未易穷脉之变耳。 

卷二
革脉(阳中之阴)
属性:x体象x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x主病x 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 
关遇之,土虚为疼。左尺之革,精空可必。右尺之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按】革者,皮革之象也。表邪有余,而内则不足也。恰如鼓皮,外则绷急,内则空虚也。浮举之而弦 
大,非绷急之象乎?沉按之而豁然,非中空之象乎?惟表有寒邪,故弦急之象见焉;惟中亏气血,故空虚之象 
显焉。仲景曰∶“革脉弦而芤,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男子亡血失精,女人半产漏 
下。”王叔和云∶“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李时珍云∶“此芤弦二脉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 
诸家脉书皆以为即牢脉也,故或有革无牢,或有牢无革,溷淆莫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与症皆异 
也。”《甲乙经》云∶“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谓脉来混浊革变,急如泉 
涌,出而不返也。观其曰涌泉,则浮取之不止于弦大,而且数且搏且滑矣;曰弦绝,则重按之不止于豁然,而 
且绝无根蒂矣,故曰死也。王贶以为溢脉者,自寸而上贯于鱼际,直冲而上,如水之沸而盈溢也,与革脉奚涉 
乎?丹溪曰∶“如按鼓皮”,其于中空外急之义,最为亲切之喻。 

卷二
牢脉(阴中之阳)
属性:x体象x 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x主病x 牢主坚积,病在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 
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按】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故树木以根深为牢,盖深入于下者也。监狱以禁囚 
为牢,深藏于内者也。仲景曰∶“寒则牢固”,又有坚固之义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 
牢之体也。牢脉所主之症,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弦实也, 
故咸为坚积。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则内虚,而当得革脉,乃为正象;若反 
得牢脉,是脉与症相反,可以卜死期矣。”伪诀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但依稀仿佛,却不言实大弦长 
之形象,是沉脉而非牢脉矣。又曰∶“脉入皮肤辨息难”,更以牢为死亡之脉矣,其谬可胜言哉!叔和《脉经》云∶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可谓明尽其状。至伏脉虽重按之亦不可见,必推筋至 
骨,乃见其形,而牢脉既实大弦长,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矣,又何以谓之似伏乎?脉之义幽而难明,非字 
字推敲,展转审辨,能无遗后学之疑惑哉! 

卷二
散脉
属性:x体象x 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x主病x 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见散,怔忡不寐。右寸见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 
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左尺见散,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按】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也。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 
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 
义得,散脉之形确着矣。故叔和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崔氏云∶“涣 
漫不收”,盖涣漫即浮大之义,而不收即无根之义;虽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凿凿也。柳氏云∶“无统纪,无 
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 
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此又补叔和未备之旨,深得散脉之神者也。 
戴同父云∶“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皆平脉也。心脉软散而怔忡,肺脉软散为汗出,肝脉软散为 
溢饮,脾脉软散为 肿,皆病脉也。肾脉软散,诸病脉见散,皆死脉也。”古人以代散为必死者,盖散为肾 
败之征,代为脾绝之候也。肾脉本沉,而散脉按之不可得见,是先天资始之根本绝也。脾脉主信,而代脉歇至 
不愆其期,是后天资生之根本绝也。故二脉独见,均为危殆之候;而二脉交见,尤为必死之符。 

卷二
芤脉(阳中之阴)
属性:x体象x 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x主病x 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 
呈芤,相傅阴伤。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按】芤之为义,两边俱有,中央独空之象也。芤乃草名,其状与葱无以异也。假令以指候葱,浮候之 
着上面之葱皮,中候之正当葱之空处,沉候之又着下面之葱皮,以是审察,则芤脉之名象,昭然于心目之 
间,确乎无可疑矣。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叔和云∶“芤脉浮大而软, 
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二家之言,其于芤脉已无遗蕴矣。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 
脱血之象也。”伪诀云∶“两头有,中间无。”以头字易《脉经》之边字,未明中候独空之旨,则是上下之脉划 
然中断,而成阴绝阳绝之诊矣。又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里逢芤肠胃痈。”是以芤为蓄血积聚之实脉,非 
失血虚家之空脉矣。以李时珍之博洽明通,亦祖述其言为主病之歌,岂非千虑之一失乎?伪诀又云∶“芤主淋 
沥,气入小肠。”与失血之候,有何干涉!种种邪讹,误人不小,不得不详为之辨也。即叔和《脉经》云∶“ 
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然暴失血者脉多芤,而谓卒病得之死可乎? 
其言亦不能无疵也。至刘肖斋所引诸家论芤脉者,多出附会,不可尽信。 

卷二
伏脉(阴)
属性:x体象x 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 
x主病x 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症。伏居 
右寸,气郁之 。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按】伏之为义,隐伏而不见之谓也。浮中二候,绝无影晌,虽至 
沉候,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见耳。故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非轻浅之剂所能破其藩 
垣也。在《伤寒论》中,以一手脉伏为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症见阴脉为例也。火邪内郁,不得发 
越,乃阳极似阴,故脉伏者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必先六合阴晦,一回雨后,庶物咸苏也。又有阴 
症伤寒,先有伏阴在内,而外复感寒邪,阴气壮盛,阳气衰微,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阳 
乃复回,脉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则必死无疑。刘玄宾云∶“伏脉不可发汗,为其非表脉也, 
亦为其将自有汗也。”乃伪诀云∶“徐徐发汗”,而洁古欲以附子细辛麻黄汤发之,皆非伏脉所宜也。伪诀论 
形象则妄曰∶“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是于中候见形矣,在伏之名义何居乎! 

卷二
疾脉(阳)
属性:x体象x 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x主病x 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旦夕殒灭。左寸居疾,弗戢自焚。右 
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过极。 
【按】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形,数之甚者也。是惟伤寒热极,方见 
此脉,非他疾所恒有也。若劳瘵虚惫之人,亦或见之,则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可与之决短期矣。 
阴阳易病者,脉常七八至,号为离经,是已登死籍者也。至夫孕妇将产,亦得离经之脉,此又非以七八至得 
名,如昨浮今沉,昨大今小,昨迟今数,昨滑今涩,但离于平素经常之脉,即名为离经矣。大都一息四至,则 
一昼一夜约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之当五十周于身,而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