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第7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代之时,将领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把那些节帅们黄袍加身,拥举他们当皇帝。因为对这些将领们来说,事情若是成功了,他们拥立有功,加官进爵。若是失败了,倒霉的是他们的主子,而为了安抚军心,他们这些将领不但不会有事,反而往往会加官进爵,以安军心。

事情就是这么的奇怪,而在晚唐时,各镇的那些大将手下,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拥立主将做节帅。事情成功了,他们的上司成了节帅,他们自然是升官发财。若是失败了,往往也是上司倒霉,他们这些人却是没事的,而且为了安抚军心,往往也会给他们提升官职。

幽州就是天下间最喜欢兵变的一个藩镇,李璟有十足的把握。眼下范兴隆的手下将领们已经在寻找着出路了,其中最好的一个出路,莫过于投奔刘岳或者直接投奔李璟。

李璟与刘岳谁强谁弱十分明显,这些范兴隆的手下,要想不被李璟率军讨伐,最好的做法便是杀了范兴隆向李璟陪罪。

“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在今秋冬向高句丽发起全面进攻,整个战役最好能在一年内结束。眼下渤海已经丧胆退守海东,奚人、鞑靼内附,契丹败回潢水。对于高句丽来说,他们已经是再无援手。而对于我们来说,也将是夺取下辽河流域控制权的最好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接下来,我们所有的的精力都需围绕于平灭高句丽做准备。骁骑司全力打探高句丽敌情,参谋司分析情报,制定作战计划。李七郎则要负责道路修建与新城建筑,后勤部门要负责粮草及军械运输。迁民移民工作也要立即展开,另外,商贸和工坊、矿山上的事情也要加强。诸位,今明两年将是我们关健的两年。这些年来一直准备忙碌,最终就要见到成果。打赢这一场战役,我们就能拥有整个辽东,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乾符五年四月,蓟州雄武军使范乐、静塞军使周进、檀州威武军使耿彪、镇远军使燕海四将执范兴隆首级赴平州,向镇国军请降。

李璟接受二州四军使请降,同月,派出李居义和刘寻二将前往二州接收。

檀、蓟二州五县四军一镇一城三守捉二戍,共两万人马归附李璟麾下。

李璟十三州地盘再添营州、蓟州、檀州三州,共十六州。

同时,奚族、阴山鞑靼二族,归附大唐,听从李璟调令!

第639章 霸业初成

乾符五年,七月。

浩浩荡荡的十余辆四轮马车,百余人行走在通往镇国军登州的官道上。

一个五十余岁的中年男子骑着马走在车队的最前面,他身着一袭白叠布圆领长袍,头上戴的是黑色的乌纱幞头,略显削瘦的脸庞上,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留着五绺长须的嘴角略带微笑,顾盼之间,神采流转,加上跨下的雕花银鞍和白色骏马,实是个充满儒雅的成熟男子。

同样骑着白马,紧跟在这人身后的,是一字排开的十员彪形壮汉。十人年纪都是三四十许正当壮年,虽然十人都只穿着青色长袍,可只看这些人在马上的稳妥姿势,还有他们的规模与气势来看,便知道这些人定是军将大员。

中年男子打量着新登州凯旋门外官道两边,只见两边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书店、邮局、报馆、酒馆……商店门楼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各色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和西京长安城城的繁华比起来,亦是毫不逊色。他脸上不由的露出惊讶的神色,停住马叹道:“文和,我等不过离开登州三年,这里的变化竟然如此翻天覆地,真让人惊讶万分。”

说话的这人。正是三年前登州刺史崔芸卿。三年前崔芸卿与宋威联合,将登州刺史之位传给宋温。前往青州升任淄青镇节度行军司马。之后又升任泰宁军节度使,不久又调任岭南东道节度使,随便又调任了江南西道观察使,不久江南西道升为江西节度使,赐号镇南军,他又为镇南军节度使。不过在江西也没有呆多久,不久前朝廷下令,调崔芸卿任安东大都护府副都护。三年时间。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登州。

而跟在他身后的十名壮汉,却也非等闲之辈。乃是宋威和他的旧部。

宋季荣、宋温、宋希、杨林、常保、刘衡、韩忠、刘健、徐成、崔德成。

宋季荣乃是宋威的都押牙,宋温更是曾任登州刺史、淄州刺史。宋希、杨林、常保与刘衡都曾是兵马使。

而韩忠、刘健、徐成、崔德成,也都是崔芸卿的心腹着将领,这几年一直跟随于他。如今再回登州,崔芸卿不但带回了自己的四将。也将宋威手下的六员大将一同带来。

就在一个月前,宋威在长安病逝,他手下的心腹诸将,也一并吩咐他们前来登州,归于李璟麾下。

崔芸卿从江西来,宋温等从长安来。一路上两边人在宋州相汇,然后一路结伴而来。

宋温也勒住马头,感叹道:“崔公说的不错,登州确实是日新月异。”因为崔芸卿是李璟的老师,而宋威是李璟的义父。他又是宋威的族侄,因此。宋温对于崔芸卿这位老上司和前辈,十分恭敬。

原本天下间有扬一益二之说,指的是扬州为大唐最繁华之地,而南都成都当属第二。

按原来的排名,如只论商业繁华,那么扬州最繁华,其次当属成都,然后是广州、接着才是长安、洛阳、太原,以及江陵等城。不过现在,江陵府被王仙芝破城,广州城被黄巢屠城,扬州城也因为黄巢、王仙芝先前攻入淮南,后又有高骈与李璟对抗,导致境况大变。

眼下,登州这座原本大唐北方第一大海港,现在已经在镇国军数年的经营之下,俺然成为大唐东面第一大都会,甚至已经有人说登州已经超越了扬州。

许多人并不知道,居于东海之滨的登州能有如此的繁华景象,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就已经超越扬州,完全就是因为登州城已经成为了镇国军的中心。

在东面,围绕着登州,镇国军已经悄无声息的打下了一大块地盘。

淄青镇、镇国镇、安东大都护府、还有营州、平、蓟、檀诸州。

环绕着渤海湾,镇国军将诸州相连,已经拥有了十六州之地,据地千里,拥民五百万口。

十六州分开来算不得什么,可组合在一起,在李璟的规化建设下,依靠着商贸之利,以及镇国军的战争红利,这一大块地盘确实可谓日新月异。而做为整个镇国军势力的中心,登州也因此以飞速的速度发展。

登州不但成为镇国军的政治中心,还是文化中心,军事中心,经济中心。

大量镇国军的家眷都在登州,另外镇国军开设的大量工坊,也多集中于此,再加上其它商人们在此开设的工坊,整个登州光是在工坊中做工的工人就多达近百万。依靠着登州港,镇国军下十六州中产出的各种原料材料运到登州港,然后送入各个工坊之中,将之加工生产成各式各样的商品,然后又从港口运往各地。

整个登州,仅各个军校、技校、以及普通学校的在校学生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人。这其中除了众多的童军外,还有大量学子从大唐各地慕名前来登州的书院和技校等学习。这些外来的学子数量逐年增加,眼下超过一万余人。而这一万余人带来的书僮,加一起又是大量人口。

再加上各个学校请的老师、校工,以及他们的家眷,人口不断增多。

登州的驻防镇国军还有团结军、乡兵,就一直保持有两万士兵左右。

还有登州港的大量仓库、货栈等,也有众多的商人。

大量工人和商人以及学生、老师、士兵,使得登州的服务业也越发的兴隆起来。

旅馆、饭馆、酒馆、妓馆、茶馆,等等。兴旺无比。

而一座百万人的城市,每日所需要的各种粮食和生活物资等等也是需量极大。带动着登州周边的田地已经开始不种粮,而全都种上蔬菜,甚至养殖业也极为繁荣。

一百万人的城市,新登州城每天都以看的见的速度在向外扩张。

原来的老登州城,早已经被包围成了一座城中之城。就连新的登州城,也在扩建了三道城墙之后,终于修建新墙的速度赶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现在,新旧登州城合在一起。有了四道城墙,可在城墙之外,却还有无数的街道店铺。

登州城的建设赶不上扩张的速度,镇国军全力忙着在辽东辽西修路筑城,人力紧缺,李璟不得不下令暂时停止对登州的新城墙建设。

现在的登州,虽然有四道城墙。可依然有半数的繁华商业区和居民区在城墙的保护之外。

登州城,也许是大唐唯一一座如此繁华,却又没有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