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俯拾即是的事。新近由中央电视台播映、天津女作家航鹰编撰的八集电视连续剧
《乔迁》,对此已作了十分精彩生动长镜头式的艺术展示。
    此刻,我也不期然地想起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窘迫:女儿降临人世,因只有一间
15平方米的住宅,自然无资格雇请保姆,只好不顾千里万里之遥将年迈的老母从福
建老家接来北京照管孩子。为这早已塞得满满当当的房间里突然要多出两口人和两
张床来,我同爱人将室内所有的家具均按照一定比例尺寸缩小后制成纸板模型,再
按同样比例规格在表示15平方米的纸面上进行着多种方案的模拟试摆;我们都充分
调动了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想象能力,不约而同地羡慕起大学时代集体宿舍里能够利
用立体空间的双层架子床来,但追寻北京市商场而不可得;也时不时因意见相左而
爆发了无数次唇枪舌剑的口角;其最后结果,我的一张书桌实在找不到它应有的位
置,只好每逢更深夜阑,邻里们已酣然进入梦乡,我便把一张可折叠的吃饭桌搬到
门外空寂无人的公共过道上,再把台灯用长长的胶皮线接出门外,这样来求得属于
我读书写作的一席之地。夏夜,蚊虫叮咬,则在脚边四处点燃蚊香;冬日,穿堂北
风如刀刃般寒冷彻骨,则一再裹紧身上的棉大衣——我曾为此而自嘲日“走廊书斋”!
    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工部,在他的晚年曾作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中的名句千古传唱不衰: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50年至1986年,我国用于城镇住宅基本建设方面
的投资总额为1120多亿元,总共建成住宅面积13。22亿平方米,其中1979年至1986年
8年间,全国城镇住宅基本建设投资多达751亿元,建成住宅面积8亿平方米,这无疑
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路线所收获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第一次全
国房屋普查结果却又表明:我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6。36平方米,其中市的居住水
平远低于县镇,全国城镇还有缺房户多达1054万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26。5%,即
说明有四分之一多的住户缺少房屋,其中无房户又有130万户,占了3。21%。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现象:前所未有的建房奇迹与前所未有的房荒并存。
    纵有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未必俱欢颜。这是一曲难唱的“僧多粥少”的咏叹
调。当然,也有个别手中握权的“僧”,多抢占了一碗甚至几碗的“粥”,那是另
当别论。1987年8月1日,发仞于山东烟台市的“住房商品化改革”之潮,就是为了
遏阻某些“僧”无所顾忌地抢“粥”行为继续蔓延下去。然而,“僧多粥少”这一
基本事实依然活生生存在着,纵然烟台市的住房改革方案若干年后能够在全国城镇
行之有效地推而广之,它的实际社会效益也就是把有限的“粥”在众多的“僧”中
间分得均匀一些罢了。
    北京市的高楼大厦正由前三门、建国门、地安门等三环内地域向三环外地域快
速扩展延伸,隆隆轰鸣的推土机声就是有力的证明。1989年,北京市政府使出了吃
奶的力气,终于完成基建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其中属于可供居民住宅用的建筑占
到了半数,数字不可谓不辉煌了。然而,经北京市的现有1000万居民一除,人均也
就只有半平方米了。
    问题的症结还在于“僧”太多啊!

                         3  生态——地球在呻吟

    1981年8月,地球的友好使者“旅行者2号”,在神秘的土星上周游一圈之后,
发回了一则令人懊丧的消息,至此,人类企望在太阳系星座上寻找伙伴的工作,宣
告以彻底失败而终结——太空科学勘察一再表明,别的星球上没有水,没有大气,
或者温度不适,总之,没有具备生命赖以生存的一切基本条件。
    作为人类,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外形如鸡蛋的椭圆球体——地
球上,它的表层和深处分布着:水、空气、土壤、植物、动物、石油、煤炭、金矿、
铜矿、铁矿等各种资源,又从太阳那里吸取光和热,供给一切生命繁衍生息。
    作为人类,我们是偶然的。正如同一位哲学家所表述的那样:“地球在宇宙中
是孤独的尘埃。地球在宇宙中的出现是偶然的,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也是偶然的,
于是,我来到人世间,便是三重的偶然。”
    我们既幸运又偶然——我们这样认识了宇宙和自己。
    那么,我们将怎样与之相依相存的地球相处呢?
    这是一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悟彻了其间深奥如利刃的法则。
    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群山套着群山,峻岭遮住峻岭,山相连,岭相接,绵延
起伏,蜿蜒不息,在如云如涛如奔马的山峦中环抱有一个小小的村落,青砖瓦房、
阡陌桑田诗情画意般横陈于大山的脚下,耕织男女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仓凛丰,衣食足,日子过得乐乐然陶陶然。大山如屏障般拱卫于四围。山上古树参
天、莽莽苍苍,山风骤起时,松涛鸣唱,其情其状其声如古战场金戈铁马嘶鸣;密
林深处杜鹃灼灼如火,山茶洁白似雪,绿绿的一片与红红的一簇疏密相随、天然合
一;山羊、野狼、花豹奔突跳跃,黄莺、喜鹊、画眉百鸟唱和——这是一个恬静、
安宁、和谐的“伊甸园”。
    慢慢地,“伊甸园”失去了平衡。
    解放前这个只有70余人的小村庄,解放后医疗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
犹如注入了一针催生剂,村民们能生则生,快生早生,全村人口很快发展到165人,
最后又猛增到620人——无节制的人口生育确实是以几何级数在增长的啊!
    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神州960万平方公里大地遍布烟火腾腾的土高炉,
当时的民谣唱道:“千万把斧头上山,千万亩森林成炭。”这深山老林也非世外桃
园,领袖的号令威慑四海,东西南北杂杂沓沓无所不及。于是,村民们手舞利斧,
拉响山锯,伐木声叮当悦耳,昼夜不息,不出一个月的时间,四山八岭上一棵棵合
抱粗的大树,统统被砍个精光,村口却多出了一堆又一堆的废铁渣。
    历史的报应来得那么迅捷。人为地强行变革生产关系,必然带来生产力的大滑
坡。接踵而至的三年困难时期,人人一身水肿、满脸菜黄色。野菜吃光了,竹笋采
光了,为了填饱肚皮,又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让“高山剃头”、“平地洗脸”。村
民们拖着沉重的步履再度上山,把剩下的小树,灌木丛和草也统统烧光种庄稼。
    接下来是如火如茶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喊得震天价响的是“以粮为纲”、
“向荒山要粮”,什么森林,什么植被,统统见鬼去吧!全民总动员,全民大垦荒。
这也是无可奈何而为之,人越生越多,土地却不生育,粮食从哪里来?
    郁郁葱葱的大森林不见了,丰茂繁盛的绿草地不见了,一架架大山恍如被剥去
了一层皮,变得赤身露体、嶙峋瘦骨。每遇大雨如注,山洪暴发,泥沙石块随着山
势滚滚而下,在平缓的山坡冲出一条条小水沟。年复年,月复月,日复日,小水沟
变成大水沟,大水沟有如一条巨蟒,将大山一劈两半,弯弯曲曲从山顶伸延至山脚。
    1982年5月10日夜,天黑得像一口锅,沉沉地压向大地,突然,电闪、雷鸣,大
山怒吼了——这是雷霆震怒,狂风、冰雹、暴雨裹挟着泥沙巨石、残枝败叶,沿着
巨蟒般的大小沟呼啸翻滚……很快,似有一座山在移动、一道坡在移动,居高俯冲,
轰轰隆隆,其势若猛虎下山,不到30分钟,巨大的泥石流铺天盖地压向村庄。瞬间,
有三户人家连同屋子被冲得无影无踪,全村共死亡37人,伤31人,冲毁房屋26间……
    劫后余生的村民组组长李世伦两眼茫然失神,心惊肉跳地对前来采访的《中国
人口报》记者赵大力说:“事先我有点预感,离我们村不远的杨家湾村,前天因为
下大雨就冲走了一家人,我就告诉大伙,这些天天气不好,注意点。5月10日那天晚
上,我刚吃完饭,还没来得及洗碗,突然天变了,开始是一阵狂风,把房上的瓦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