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暴君颜良-第2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漫天的箭雨下,吴人惨叫之声此起彼伏,皆是龟缩在舰墙之下,惊恐不安的祈祷着自己别被射中。

逼退敌军进攻的颜家军健儿,肆意用箭矢“欢送”着狼狈而逃的敌人,畅快的狂笑着,宣泄着得胜的痛快。

黯然而去的黄盖,耳听着敌人嘲讽般的大笑,苍老的脸上迸射着怒色,一口钢牙紧咬欲碎,却又百般无奈。

※※※

傍晚时分,水陆的战斗均已结束。

水上甘宁军虽然成功的逼退了吴军的进攻,但对敌人的杀伤却并不多。

反倒是陆上这一战,颜良收获颇丰。

四万吴人被杀得七零八落,仅有万余走水路逃走,另有万余人由陆路往东溃去。

因是颜良兵力有限,故只能集中兵力围杀逃至江边的吴军,四面围杀之下,吴军被斩杀加上溺死江中的人数,竟达万余之众。

四万人马一战损失万余,别有万余溃散之军,不知多久才能重新聚集,此一役,颜良可谓是重创吴军。

惊魂落魄孙权,收拾败军退往几十里外的大营,数日间再无动静。

颜良知道,这一战他是杀得孙权丧胆,损失如此惨重之下,多半这碧眼儿是要退回江东,放弃夺还柴桑。

回往柴桑的颜良,自是长松了一口气,一连三日大宴诸将,论功行赏,三军将士无不欢欣鼓舞。

这日,颜良正与诸将豪饮,畅谈着吴人退去之后,如何尽快平定荆南的方略。

外面斥候前内,却将关于吴人的最新情报送到。

“怎样,孙权这小子是不是撤兵还吴了?”颜良笑问道。

斥候却道:“禀将军,吴人并没有撤退,还从江东又抽调了兵马并来,似乎还要对柴桑重新发起进攻。”

听得这消息,颜良的脸上不禁掠过一丝意外,奇道:“这个孙权莫非是疯了不成,难道他非要拼上老本,也要跟老子拼个你死你我活吗。”

这时,徐庶道:“柴桑于吴人乃是命脉所在,若失柴桑,江东便无可屏障,我大军顺流东下,不数日就可直抵秣陵城下,孙权拼了血本要来夺还也是情理之中。主公,依庶之见,现在也是该我们改变一下策略的时候了。”

第266章 挖坑让你跳

“改变策略,怎么个改变法?”颜良问道。

“目下北方大变,于我们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平定荆南四郡,全据荆襄,为收取中原渔利做准备,倘若没完没了的陷入和吴人的纠缠之中,反而会误了大事。所以庶以为,我们眼下应该趁胜撤出柴桑,结束跟吴人的战争。”

退出柴桑?

在场诸将一听这话,都有些茫然,眼下刚刚获得一场大胜,却主动退出柴桑,哪有这等道理。

颜良却知道,徐庶的提议绝非那么简单,他便也不出言,只耐心的听着徐庶解释。

“众位莫急,我所说的退出柴桑,并非是你们所想的那样。如今柴桑一线的百姓,皆已被我们迁回荆州,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把火把柴桑城烧个精光,到时孙权所得到的,其实仅仅只是一座荒芜人烟的空城而已。”

听到这里,心情有些激动的众将,渐渐冷静下来,洗耳静听。

徐庶接着道:“城池一毁,方圆百里又无人烟,孙权想要在柴桑立足,就必要从江东调运粮草。而孙权先平山越之叛,后又马不停蹄来争柴桑,国中所存军粮必定所剩无几,若再从江东往柴桑运粮,对其来说便将是一个极大的负担。以孙权眼下的国力,料想他定然无法支撑太久。”

顿了顿,“粮草不济之下,孙权就只有退兵,介时柴桑就会变成一片无人区。成了荆州与江东的天然屏障,江东与荆州两相隔绝,我们便可无后顾之忧的扫平荆南,将来北图中原,或是东取吴会,便可从容做打算。”

徐庶洋洋洒洒一番话,道明了他的意图。

颜良微微点头。心中对徐庶的献计,倒也颇为赞同。

前一战孙权虽受重挫,但江东的根基未受动摇。以孙权的实力,他完全有资本无休无止的来争夺柴桑,因为孙权占据江东已久。拥有着一个人心归化的大后方。

颜良则不同,他以武力取荆州,未及收拾人心,且荆南还有刘琦这个余孽,在这种形势下,颜良长久的与孙权耗下去,显然并非明智之举。

撤兵还荆州,把柴桑烧成一片白地,断绝孙权西侵的跳板,倒也不失为一招上策。

“既要撤出柴桑。那咱们又何必跟吴人打那几场恶仗,当初早撤不是更好,也不至于让那些死去的将士白白牺牲。”

并不是人人都似徐庶这般长远考虑,文丑便站出来提出了质疑。

颜良并不想就此事让麾下文武们起争吵,眼下文丑提出反问。也该是他站出来拍板的时候了。

颜良遂道:“若无那两场大胜,我军撤出柴桑,那便是被动的畏敌撤退,那时吴人士气高涨的进据柴桑,定会顺势入侵荆州,形势就会于我军不利。而今吴人士气大挫。粮草损耗已极,这时候就算我们把柴桑让出来,吴人占住脚都成问题,更何谈侵我荆州。”

几句话间,颜良将其中的利害点明。

文丑虽乏智谋,却也不是单纯的匹夫,颜良这番话,他稍一琢磨便既悟明了其中道理。

恍然大悟的文丑,方道:“原来如此,倒是愚弟愚钝了,这样看来,咱们撤军西归才是上策,就把这一座废墟的柴桑留给那碧眼儿,让他自陷泥潭,咱们坐看笑话便是。”

文丑被点通,其余诸将亦悟明利害,思维很快就转变了过来,纷纷点头附合。

见得诸将再无异议,颜良欣然道:“那就这么办了,明日就撤兵回荆州,一把火烧了柴桑,咱们也不奉陪了,让吴人自己玩吧。”

当天计议已定,两天后,颜良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近三万的水陆大军,挟着得胜的余威,迅速的从柴桑撤还了夏口。

临行之前,颜良不但一把柴桑烧成了白地,还捣毁了大部分的城墙,孙氏辛苦经营多年的重镇柴桑,撤底的被夷为了平地。

除此之外,颜良还纵兵四出,将柴桑方圆数百里的乡野村庄,一并烧成废,务必要做到不留一座完整的屋舍给东吴。

东吴大营,中军帐。

诺大的军帐中,弥漫着阴冷凝重的气氛。

孙权负手立于所悬的地图前,目光凝重的死死的盯着柴桑出神。

宋谦战死,折损万余士卒,火攻之计的失利,并没有摧垮孙权的意志,惊魂按定的他,当即做出了让不少将领们感到惊讶的决定。

从江东再调兵马,不夺还柴桑,誓不罢休。

孙权这的个决定,立时遭到了凌操等江东藉将领的反对。

前一役折损士卒且不论,接连的战争已消耗了太多的钱粮,若再增调兵马,对粮草的需求便会更大,而每日所需的钱粮巨资,说到底还得从江东土著士民身上出。

况且,眼下三军士气低落,这场仗旷日持久的仗打下去,利益受损最大的自然是江东土著。

故是凌操等人进言,不如且撤兵还吴,等休整之后,再图夺还柴桑。

同凌操等人不同,鲁肃等来自于江北的淮泗籍将领们,则主张不计损失,一定要打到把柴桑夺还为止。

鲁肃的理由很充分,柴桑乃江东屏障,若给颜良占稳脚跟,便会对江东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无柴桑则无江东,哪怕损失再多的钱粮与士卒,也一定要把柴桑夺还。

两相权衡之下,孙权决定站在鲁肃等将领这一边。

除了江东的战略安全之外,孙权的坚持主张,自然也有个人的情绪在内。

作为接替孙策执掌江东之后,亲自指挥的第一战,最终若以失败而收场,未就威望未著的孙权,声望只会更受打击,江东必会有更多人对他的能力心存怀疑和不服。

无论如何,孙权都不能这般灰溜溜的回往江东,他必须要用最终的胜利,来洗刷掉人们对他的怀疑。

拳头渐渐握紧,孙权的眼眸中,复仇的杀意在凝聚。

脚步声响起,陈武步入了帐中,拱手道:“启禀主公,程老将军兵马已入大营,将士们现下正在登岸。”

听得此言,孙权的精神为之一振。

又一支援军被从江东调来,大营中的兵马数量很快就会重新恢复到六万,越来越多的生力军的到来,让孙权渐渐重拾信心。

这时,鲁肃也欣慰道:“如今兵马渐已集齐,我想不日便可发兵西进,肃以为,颜良军步战极强,我军当吸取教训,把全部的力量投入到水战上,肃就不信,凭我六万水军,就攻不破颜良区区一道铁锁阵。”

“子敬言之有理,一定要水战,水战才是我们的长处。”

孙权连连点头,深以为然。

自让次的惨败之后,孙权已然认清了现实,自己的兵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