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此句起,直至“以告成功于天下”句止,转录汉今文本《尚书》的《禹贡》全 文。〔2〕“载”,事,作动词为从事之意。“既载”,已经从事治水。“壶口”,山 名,在今山西吉县西南黄河河道上,是一有名险要处,有惊涛骇浪奔泻而成的瀑布。〔3〕 “梁”,山名,临黄河河道,即今山西河津之西,陕西韩城东北九十里的龙门山的南山。 “岐”,山名,临黄河河道,在今山西永济之北、临晋镇之西,陕西合阳之东。〔4〕 “太原”,地名,指中条山以北、太岳山和吕梁山南脉以南、横卧在晋西南的运城盆地 和临汾盆地。〔5〕“岳阳”,汉古文本《禹贡》作“岳阳”,地名,指山西太岳山以 南的大片地区。〔6〕“覃怀致功”,“覃”,古音 t2n,清人寻其义音 q0n 或 q@n。“覃 怀”即汉河内郡怀县境,在孟津东北、太行山之南、沁水之东、淇水之西,当即今武陟、 沁阳、修武一带。“致功”,《禹贡》作“底绩”,《史记》译其义。〔7〕“衡漳”, 水名,即横漳(“衡”与“横”古同音通用),亦即浊漳。浊漳水出今山西长子西南, 东经襄垣、黎城等县,自西向东横行,至林县、涉县间之交漳口,与发源于山西昔阳自 北南来的清漳水合,出太行山东行。原亦称降水,周时在今河北肥乡、曲周二县间注入 古黄河。其后迭经入河入海的变迁,今漳水至河北大名合于卫河以通运河。〔8〕“白 壤”,柔土为壤。近代治土壤者以砂质盐渍之土为白壤(见陈恩凤《中国土壤地理》)。
《汉书?沟洫志》载战国时漳水溉邺,民歌“终古舄卤兮生稻粱”。舄卤即盐渍土,亦 即冀州白壤。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图》此地区主要为褐土,当由数千年耕 作的影响。宋儒指出,《禹贡》所记土壤,只是各州代表性的主要土壤。〔9〕“赋”, 王朝向人民征取税物之名。“上上”,第一等。“错”,杂出。是说岁有丰凶,可以杂 出次等赋。按,《禹贡》所记经济资料,大抵为东周一些实际情况的反映。冀州田第五, 何以赋为第一,旧皆不得其解。其实当由于此州除田亩生产外其他经济较发达,故赋敛 特多。各州赋入的高低,即由各地总的经济繁荣程度所决定。〔10〕“田中中”,田为 第五等。《禹贡》中各州田亩等次自一至九的顺序是:雍、徐、青、豫、冀、兖、梁、 荆、扬,旧注疏寻其故亦不能得。其实从这一顺序中大体可看出,它反映了从事农业经 济的周代,在华夏这块大地上,由于各地开发先后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农艺生产水平的 差异。又按,各州皆按土、田、赋为顺序,独此处“田”错在“赋”下,应移“赋”上。 原文暂不动,译文移正。〔11〕“常”,水名,《禹贡》原作“恒”,二字意义同,《史
 
记》避汉文帝讳改。恒水出今河北曲阳县,东入发源于山西浑源县的滱水,滱水遂亦称 恒水,原至文安县注入古黄河。今名唐河,经唐县、定县、清苑,至安新汇于西淀(白 洋淀)。“卫”,水名,出今河北灵寿县,南入发源于山西繁峙的滹沱河,滹沱河遂亦 称卫水,原也在文安入河,今经正定、藁城、深泽等地,过献县合滏阳河为子牙河,至 天津合北运河入渤海。它与源出辉县入于运河的卫河并非一水。“常、卫既从”,或释 从其故道,或释从黄河走,总之是说已流泄了。〔12〕“大陆”,古湖泽名,又称巨鹿 泽,亦有广阿、大麓、沃川等名,以其地古代有巨大森林区得名。据近年地下水探测, 今巨鹿、南宫、冀县、束鹿、宁晋、隆尧、任县间有一古大湖泽遗迹,即其址。秦以后 渐缩为二泊:北为宁晋泊,受洨河、泜河诸水;南泊仍名大陆,受洺河、沙河、滏阳河 诸水。今皆淤,诸水大抵汇成滏阳河,东北合滹沱河为子牙河以入海。“大”,音 t4i。 “既为”,已耕作。“为”,《禹贡》作“作”,义同。按,“常、卫既从,大陆既为” 二句为错简,应在“至于衡漳”下,“其土白壤”上。现原文不动,译文移正。〔13〕 “鸟夷”,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称为鸟夷,是由于他们祖先原尊奉鸟图腾。今山东、 河北两省也是古鸟夷居地,发展到淮水流域的称淮夷、南淮夷。“皮服”,指鸟夷所贡 供贵族服用的珍禽异兽的皮毛。按,《禹贡》九州皆有贡,独冀州贡文脱失,只残存其 中“鸟夷皮服”四字,伪古文又误“鸟”为“岛”。〔14〕“夹右碣石”,鸟夷入贡, 沿辽东湾西岸海上向南航行,至当时尚在海滨的今河北省乐亭县境南,便右转向西航行 于渤海北岸之下,最后入于河。碣石是在航行道上正右拐时作为转航标志的乐亭海边特 立之石,故说“夹右碣石”。(后来几个帝王登临以“观沧海”的碣石,是乐亭、昌黎 以北的碣石山。)〔15〕“海”,《禹贡》作“河”,《史记》转录原文必亦作“河”, 传刻误为“海”。《禹贡》各州贡道最后都达于河,即达于帝都冀州。


济、河维沇州:〔1〕九河既道,〔2〕雷夏既泽,〔3〕雍、沮会同,〔4〕 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5〕其土黑坟,〔6〕草繇木条。〔7〕田中下, 赋贞,〔8〕作十有三年乃同。〔9〕其贡漆丝,〔10〕其篚织文。〔11〕浮于济、 漯,〔12〕通于河。〔13〕


【注释】〔1〕“济”,《汉书?地理志》(下简称《汉志》)作“泲”(见注〔12〕)。 “沇”,《禹贡》作“兖”。此句说济水以北和古黄河以东是沇州。其州境包括今河北 省黑龙港地区及其以南,即自今天津、静海、文安、献县、冀县、南宫、巨鹿、曲周、 魏县一线以东(其西与北为冀州),南至古济水以北的今山东北部、西部,即今小清河 以北和黄河西北(其南为青州),还有河南省自封丘、延津、浚县、内黄以东的东北一 角(其西南为豫州),其东则为渤海。〔2〕“九河既道”,九河既通。古黄河自今浚 县大伾山北注大陆泽,然后自泽东北出,分播为九条河以入海。《尔雅》载有此九条河 名,但汉代对“九河”已不清楚,历代寻究亦不能得,近代学者皆以为九是虚数,不必 实指。但近年河北省勘测地下水,探明黑龙港地区即古大陆泽之东与北,直至海滨,有 九条古河道带掩于地下。详《河北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探测中发现不少地下古 河道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说明河流虽有移徙变化,而此地区地形客观地存在着九条河道 带,能为古河水播为九道入海之路,足证古九河是存在过的。(惟《尔雅》九河不足信, 其河道多与此不合。) 〔3〕“雷夏”,古湖泽名,在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六十里。宋 时已涸。〔4〕“雍、沮”,二水名,都出于山东省鄄城、菏泽二县间的古沮洳地,注 入雷夏泽,至宋代亦涸。“雍”,《禹贡》作“灉”。“会同”,是说二水都同入于泽 中。〔5〕“于是民得下丘居土”,《禹贡》作“是降丘宅土”。“宅”,居。此译其
 
义。伪《孔传》承此释云:“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桑蚕。”〔6〕“坟”,膏肥 的土壤。“黑坟”,当是一种含有黑色植物腐质肥料的灰棕壤。《中国土壤图》中此地 区今为潮土,大致是古黑坟经过耕种熟化形成的土壤,或即与潮土中的砂姜黑土相近。
〔7〕“繇”,音 y2o,抽也。此指植物萌长繁茂。“条”,长条修畅之意。孔颖达释云: “繇是茂之貌,条是长之体,言草茂而木长也。”〔8〕“贞”,为“下下”二字之误。 因“下下”古篆作重文“下=”,写误为“正”再讹为“贞”。按,九州所列赋之等第, 此州本为“下下”。〔9〕“作十有三年乃同”,治理耕作兖州十三年然后同于其他各 州。(有一说谓指治水十三年,误。)“年”,《禹贡》作“载”。〔10〕“其贡漆丝”, 兖州在周时擅名特产是漆和丝,故作为贡品。 〔11〕“篚”,音 f7i,筐。“织文”, 有文采的丝织物。〔12〕“浮”,不经过陆路,以船循水道转入另一水道而行称为浮。 “济”,古水名,字本作“泲”(音 j!),亦作“沇”(音 y3n,变而为“兖”,或作 “衍”)。此水出王屋山称沇水,至温县称济水,即于此入黄河。河自此处对岸荥阳南 出一支津,古人误以为济水横过黄河,东北流经今山东省入渤海。古时以其与江、河、 淮为独立入海的四大河流,称“四渎”。王莽时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