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1〕“伊陟”,伊尹之子。〔2〕“祥”,吉凶的预兆。“穀”,树名, 即楮(音 ch()。此字从“木”“殼”声。〔3〕“拱”,两手围握,常用来比拟树干的 粗细。〔4〕“阙”,音 qu5,缺失,过错。“与”,音 y*,同“欤”,句末疑问语气 词。〔5〕“赞”,告,称道。“巫咸”,太戊的大臣。〔6〕“艾”,音 y@,同“喭”, 治理。〔7〕旧说原是臣名,《原命》是命原之辞。由于此篇已亡佚,内容无法确考。
〔8〕甲骨卜辞提到已死的商王时,屡称“中宗祖乙”(祖乙是太戊之孙,见下文), 又有“中宗祖丁、祖甲”之文(祖丁、祖甲亦见下文),但是称太戊为“中宗”之例在 卜辞里尚未发现。此外,古本《竹书纪年》也以祖乙为中宗。《史记》可能有误。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帝中丁迁于隞。〔1〕河亶甲居相。〔2〕祖乙迁于 邢。〔3〕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为帝外壬。《仲丁》书阙不具。帝外壬崩, 弟河亶甲立,是为帝河亶甲。河亶甲时,殷复衰。


【注释】〔1〕“隞”,音 2o,他书作“嚣“或”“敖”,故地在今河南荥(音 x0ng)阳县北。在荥阳东南的郑州市曾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商代古城遗址。有人认为商代 的隞范围可能比较大,不一定局限在荥阳北面,郑州商代古城可能就是隞都遗址。但也 有人认为郑州商城是汤所都的亳的遗址。〔2〕“亶”,音 d3n。“相”,音 xi4ng,故
 
地在今河南内黄县东南。〔3〕“邢”,旧说读为“耿”(《书序》“祖乙圮于耿”), 耿的故地在今山西河津县东南。近人多不从此说,认为这个邢就是邢丘,故地在今河南 温县东。依后说,邢仍当读 x0ng。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1〕帝祖乙立,殷复兴。巫贤任职。〔2〕


【注释】〔1〕“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据关于祭祀先王的甲骨卜辞来看,祖 乙应为中(仲)丁之子,而不是河亶甲之子。〔2〕“巫贤”,或谓是巫咸之子。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为帝沃甲。帝沃甲崩, 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为帝祖丁。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为 帝南庚。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阳甲,是为帝阳甲。帝阳甲之时,殷衰。
自中丁以来,废適而更立诸弟、子,〔1〕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
〔2〕于是诸侯莫朝。


【注释】〔1〕“更”,音 g5ng,变更,轮流更替。“诸弟子”,或以为“弟” 与“子”并列,“诸弟、子”指王之诸弟与诸子,或以为“弟子”当解释为弟之子。译 文从前一说。〔2〕“比”,旧音 b@,接连。“九世”,当指中(仲)丁至阳甲九王。


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 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1〕乃五迁无定处。〔2〕殷民咨胥皆怨,〔3〕不欲 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4〕法 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 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注释】〔1〕盘庚迁都,依《史记》之说,应是从黄河以北的邢迁到黄河以南的 亳;依古本《竹书纪年》,则是从黄河东南的奄(在今山东曲阜,为南庚、阳甲所居) 迁到黄河以北的殷(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今人多从《竹书纪年》之说。〔2〕“五 迁”,指商汤到盘庚的五次迁都,具体说法有分歧,如商汤迁住亳、盘庚迁殷(依《史 记》也是迁亳)是否算在五迁里,就有不同意见。〔3〕“咨”,叹息声,这里似乎应 该当叹息讲。“胥”,音 x&,皆。〔4〕“高后”,时代早的先君,“高”与高祖之“高” 同义。


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是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 乃作《盘庚》三篇。〔1〕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为帝小乙。

【注释】〔1〕《尚书?盘庚篇》所记为盘庚在迁都前后对贵族和民众的训话(但 已经过后人改写),《史记》此处所说似有问题。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 言,政事决定于冢宰,〔1〕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2〕以梦 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3〕得说于傅险中。〔4〕 是时说为胥靡,〔5〕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
 
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注释】〔1〕“冢宰”,即太宰,辅佐天子的官。〔2〕“说”,音 yu8。〔3〕 “百工”,百工的“工”有工人和官吏两义,营求傅说的百工,旧说多认为是百官,但 也有人认为是画人像的画工一类人。译文取后说。〔4〕“傅险”,地名,他书多作“傅 岩”,故地在今山西平陆县东。〔5〕“胥靡”,一种刑徒。刑徒就是被罚服劳役的罪 人。“靡”,音 m!。一说胥靡之“靡”同“縻”,则读为 m0。


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惧。〔1〕祖己曰:〔2〕 “王勿忧,先修政事。”祖己乃训王曰:“唯天监下,〔3〕典厥义,〔4〕降 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绝其命。民有不若德,〔5〕不听罪,天既附命 正厥德,〔6〕乃曰其奈何。呜呼!王嗣敬民,〔7〕罔非天继,〔8〕常祀毋礼 于弃道。”〔9〕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

【注释】〔1〕“雉”,音 zh@,野鸡。“呴”,音 g#u,鸟鸣。《史记》这一段 是以《尚书?高宗肜日篇》为据的。高宗即武丁。据后人研究,《高宗肜日》所记的并 不是“武丁祭成汤”,而是武丁之子祖庚祭武丁之事。《史记》说“武丁惧”,实际上 应是祖庚惧。“肜”,音 rng。据甲骨卜辞,“肜日”是一种祭名。《高宗肜日》说, 在举行高宗的肜日之祭时有野鸡鸣。《史记》说祭祀的明日有野鸡鸣,也是错的。旧说 “祭之明日又祭”为“肜”,《史记》当由此致误。〔2〕“祖己”,贤臣,近人或以 为即祖庚兄孝己(参看杨筠如《尚书覈诂》)。〔3〕《高宗肜日》作“惟天监下民”。 “下民”是跟“上天”相对而言的,泛指地上的人,意义与跟君上、官吏相对而言的“庶 民”不同。这一段里的“民”都指下民,其中包括统治者。〔4〕“典”,主。〔5〕“若”, 顺。〔6〕“附”,或谓当读为“付”,当付与讲,译文用此说。〔7〕《高宗肜日》作 “王司敬民”,疑《史记》“嗣”字当读为“司”,当主管讲。〔8〕“天继”,《高 宗肜日》作“天胤(音 y@n)”,“胤”的意思就是后代。〔9〕《高宗肜日》作“典祀 无丰于昵”,意思是说,在经常的祭祀里,不应对亲近的先人(如父亲)特别隆重。可 能祖庚在祭祀中有太重视武丁的情况,所以祖己这样告诫他。《史记》此句跟《高宗肜 日》的原文有很大出入,可能有误,译文姑且据《史记》勉强译出。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1〕
遂作《高宗肜日》及《训》。〔2〕


【注释】〔1〕《史记》对《高宗肜日》的理解是有问题的。因此这里说祖己由于 “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而尊之为高宗,也是不可信的。〔2〕“《训》”,此篇全名,
《书序》作“《高宗之训》”。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为帝甲。〔1〕帝甲淫乱,殷复衰。


【注释】〔1〕“帝甲”,从甲骨卜辞看,商王有时把已死的父王称为“帝”,“帝” 下可加天干字,但天干字上不能加“祖”、“武”、“大”、“小”等字。在祖甲之子 廪辛、康丁时代的卜辞里,有称祖甲为帝甲之例。《国语?周语下》也称祖甲为帝甲。 所以帝甲这个称号虽然并不是生称,但也不是虚构的,跟上文帝祖庚、帝武丁等称号不
 
一样。下文帝乙、帝辛这两个称号也不是虚构的,但是帝纣这个称号就又是虚构的了。


帝甲崩,子帝廪辛立。帝廪辛崩,弟庚丁立,〔1〕是为帝庚丁。帝庚丁 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2〕

【注释】〔1〕“庚丁”,据甲骨卜辞,为“康丁”之误。〔2〕“徒河北”,据 古本《竹书纪年》,徙河北的是盘庚,而且自盘庚迁到河北的殷以后,至纣之亡,一直 没有再迁都。《史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