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去,令它融入并改变个人的命运。她引证犹太作家伊利·维瑟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致词:

   记忆的呼唤,和谨记勿忘的号召,来自我们历史的根源。圣经的诫命,没有哪
 一条是出现得这么频密,口气这么严厉的。我们不但要记住美好的恩赐,也要记住
 邪恶的,令我们受苦的东西……忘记就是遗弃记忆、出卖记忆、出卖历史。换句话
 说,遗忘就是甘冒战争的危险。

  记忆不但有维系生存、延续历史的作用,还和尊严、道义等价值准则联系在一起。在暴
力和邪恶过分强大,反抗已不可能或无济于事时,不甘凌辱的最后方式就是捍卫记忆。受苦
受难者可以记录苦难、记录迫害、记录罪恶,保存和转移这些记录,以便它们有朝一日重见
天日,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这种记录实际上需要极高的远见和极大的勇气,有时甚至需要
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对于走投无路的受害者,这是保全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有时甚至
是惟一的方式。舒衡哲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为中国读者而写的专稿中,就提到
一个名为西蒙·胡伯班特的犹太教拉比,他在自己被杀害前3年四处漫游,记录他的人民每
日每时所经历的恶梦,将黑暗深领于心。他写下犹太人受难的编年史,将其放在牛奶罐中,
隐藏在华沙罗伏里克大街68号一幢四层楼房的底下。他的生命凝结成一份历史见证,这即
是价值的所在。

                  记忆断裂
  舒衡哲谴责政治健忘症,她欣赏中国人重视记忆,把中国人和犹太民族相提并论。但据
我的观察和经验,作为个体的中国人擅长于博闻强记,但作为群体,经常发生的却是记忆的
空白和断裂。
 “文化大革命”中,我参加了红卫兵造反派组织,满脑袋的“路线斗争”“亡党亡国”
                                 、     ,
每天都去呐喊、冲杀,要“打倒”和“誓死捍卫”。我的一个表姐夫,当过“右派"的医生,
向我指出红卫兵不过是炮灰,是政治棋盘上的过河小卒。我一贯钦佩他的才华和思想深刻,
但对他的劝告置之不理。我想:你们那次“反右斗争"的经验算什么!这次,最高领袖亲自
解放了“右派学生”,保证决不“秋后算账”。但最后,我终于发现自己和一代人上当受骗、
重蹈覆辙。
  当我们这批人被发配乡下之后,
               “文革”、大批判和“教育革命”仍在进行。我农闲返城
时,惊讶地发现我表弟和他的同学正干着我们3年前干的事:写大字报,批判斗争校长和教
师。这一次我扮演了表姐夫的角色,苦口婆心、现身说法。我表弟平时对我很是佩服、言听
计从,但这次抗不住国家机器的煽惑,投身于“教育革命”和“大批判”的浊流。我感到沮
丧和痛苦:骗局在一茬人中得逞和被识破后,马上又在下一茬人中大行其道,历史居然在三
五年中就来一个循环!当我思考原因时,我发现个人叙述的局限和无力:我们这一代人的经
验教训并没有进入公共话语,成为集体记忆,下一批中学生充盈于耳的,仍是当年那种对我
们灌输的理想和信誓旦旦的保证,谎言对一批人失效后,立即物色到另一批轻信者和受害人。
  我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记忆的保存、记录、复制与传播,是揭露谎言、避免悲剧的必要
条件。试想一个人在街头碰到行骗者,他上当后,不论是否遭到损失,只顾走自己的路,不
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和斗争,那么,受骗者还会接踵而至。我曾经想不通,在远远不到一个
人生的时段内,运动一个接一个,弥天大谎一次又一次,为什么都能成气候,都能得手?难
道真如俗话所说,日常假话易于辨识,而欺世谎言反倒容易使人信以为真?我坚信原因在于
记忆中断,关键在于受骗者并不是同一批人,如果谎言对新来者永远有效,那么玩弄权术的
人必然稳操胜券。
  我和一家杂志曾策划过一个“激活记忆、抢救记忆”工程,每期刊登采访当年红卫兵的
对话和反思性文章各一篇,以期对“文革”作出深入揭露,警示后人,确保悲剧永不重演。
这个工程进行到1996年5月——刚好是“文革”发动30周年的日子,就再也进行不下
去了。我由此体会到,阻断记忆、扼杀记忆并不仅是偶发事件。
                     捍卫记忆
  记忆是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不论是对个体还是对民族,记忆就是历史,记忆就是生命。
是否具有健全的记忆,是衡量个人和群体精神状况和精神素质的一个标尺。对个人而言,
                                      “人
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有良知的人敢于直面记忆中的创痛,不屑以麻木、冷漠逃避和自欺
欺人。一个民族难免有悲剧发生,但不论祸患是起于内部还是外部,当它的代表以言谈举止
表明自己并不健忘,就不会丧失尊严。如果记忆中充满涂痕抹迹、空白或发霉的片断,那这
一定说明,不但记忆所对应的历史有羞耻和阴暗之处,而且记忆主体的心理也有阴暗可耻、
不可告人的东西。
  记忆在本真的意义上是人的精神资源、精神财富,但它往往被某些政治和社会力量当成
权力合法性资源,因此,记忆必然有可能被利用、歪曲或垄断。每当出现改朝换代或异族统
治,刷新臣民记忆的行为就会大张旗鼓地进行。新的神话、新的创世纪、新的福音书和教义
将居于民族记忆的核心。如果出现了骇人听闻的暴行,集体记忆中将留下空白和断裂,某些
事件被列入话语禁忌,一段鲜血淋漓的记忆不翼而飞。有人会对此心安理得,他们懦弱的心
灵无法承受记忆的重负,他们只愿意享受当下。但毕竟有人要捍卫记忆,竭尽全力搜寻被偷
窃和藏匿的东西,他们坚信,记忆的遗失不仅是过去的缺损,而且是未来的坍塌,他们捍卫
的是民族的灵魂。
  在古希腊人那里,记忆的地位高如神灵。记忆女神摩涅莫绪涅与众神之王宙斯结合,生
下了9位掌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她们不仅包括音乐舞蹈之神,而且包括科学和历史之神。确
实,不论科学、艺术还是历史,都与记忆的母体有血肉关系,都从记忆那里获得哺育和养分。
记忆是意义的渊薮,是真善美的源泉。我们必须以虔诚和敬畏之心对待记忆女神,决不要轻
慢,更不可背叛。


                     思痛录
韦君宜(1917…2002),中国当代作家,本文选自《思痛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选文有删节。
第一章   “抢救失足者”
  我是抱着满腔幸福的感觉,抱着游子还家的感觉投奔延安的。
  去延安之前,我有过个人的不幸我的爱人孙世实同志为党的事业贡献了年轻的生命。
但是我觉得到了延安便一切都会好了,党将爱抚我,抚平我的创伤,给我安慰和温暖,鼓舞
我拿起投枪来继续战斗。到延安以后也的确是这样的。当时在中央青委,领导干部冯文彬、
胡乔木同志放弃自己应当享受的“小灶”待遇,和大家一起吃大灶。我们每天紧张热情地工
作。我当《中国青年》的编辑,稿子弄好,不分什么主编和编辑,大家互相看,互相修改。
以后我怀着打算牺牲的决心到前方去,又回来……那时候我们传唱过两句苏联的歌:
  人们骄傲地称呼是同志,
  它比一切尊称都光荣。
  有这称呼各处都是家庭,
  无非人种黑白棕黄红。
  这是我们心里的歌。
     现在有人说,那种感情是一个人年轻时幼稚单纯的感情。我想,那其实不是一个人的,
而是我们的民族的精英当时都处在那么单纯到透明的时代的感情啊!不止我们这些年轻人,
我就见过足以做我的父辈的也和我们一样!(谢老觉哉、李老六如、鲁老佛如、钱老来苏、
董老必武……我是都见过。也认识的。)
     到 1982 年,有一个去美留过学的中年人告诉我:他在美国见到几位世界知名的美籍老
华人科学家,他们在美国的地位极高。其中一个科学家告诉他:
                           “我是‘一二·九'那时候的
学生。说老实话我当时在学校只是一个中等的学生,一点也不出色。真正出色的,聪明能干、
崭露头角的,是那些当时参加运动投奔了革命的同学。如果他们不干革命而来这里学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