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大半是“顺才”或“顺习”。(二)功利境界——较高级的,需要进一层的 7 解。(三)道德
境界——更高级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               需要最彻底的了解。
                  (四)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不是依照社会习惯,侄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们从来
未曾了解做某种事情的意义。往好处说,这就是“天真烂漫”,往差处说便是“糊里糊涂”。
他们既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不明白做某种事情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可说没有自觉。
有时他们纵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却不自觉快乐。这,有如天真的婴孩,他虽然笑逐颜开,
可是却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快乐,两种情况,完全相同。这一类人,对于“生”“死”皆不了
解,而且亦没有“我”的观念。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的了解,比较进了一步,他们有
“我”的观念,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着功利,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一批人,大抵贪生
怕死。有时他们亦会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点事,可是他们做事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代
价,表面上,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所做
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这一类人既不贪生,又不怕死;他们晓得除“我”以外,上面
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就普通常识来说,部分的存在似乎先于全体,可是从哲学来说,应该先有全体,然后始;个
体。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后,始有所谓“柱”,假使没有房子,则柱不成为
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样,人类在有了人伦的关系以后,始有所谓“人”如没有人
伦关系,则人便不成为人,只是一团血肉。不错,在没有社会组织以前,每个人确已先具有
一团肉,可是我们之成为人,却因为是有了社会组织的缘故。道德境界中的人,很清楚的了
解这一点。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他们生死的见解,既无所谓生,复
无所谓死;他们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全体——宇宙。科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
天体,太阳系及天河等,哲学家的所谓宇宙,剩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会有其他的东西,
我人绝对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够彻底了解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所做的事,
便是为宇宙服务。
  中国的所谓“圣贤”,应该有一个分别,“贤”是指道德境界的人,“圣”是指天地界的
人。至于一般的芸芸众生,不是属于自然境界,便是属于功利境界。要达到自然境界或功利
境界非常容易,要想进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却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了解。究竟要怎
样做,才算是为宇宙服务呢?为宇宙服务所做的事,绝对不是什么离奇特别的事,与为社会
服务而做的事,并无二致。不过所做的事虽然一样,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就不同了。我
曾经看见一个文字学的教授,在指责一个粗识文字的老百姓,说他写了一个别字。那一个别
字,本来可以当做古字的假借,所以当时我代那写字的人辩护。结果,那位文字学教授这样
的回答我:“这一个字如果是我写的就是假借,出自一个粗识文字的人的手笔,便是别字。”
这一段话很值得寻味,这就说,做同样的事情,因为了解程度互异,可以有不同的境界。再
举一例:同样是大学教授,因为了解不同,亦有几种不同的境界:属于自然境界的,他们留
学回来以后,有人请他教课,他便莫名其妙的当起教授来,什么叫做教育,他毫不理会;有
些教授则属于功利境界,他们所以跑去当教授,是为着提高声望,以便将来做官,可以铨叙
较高的职位;另外有些教授则属于道德境界,因为他们具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怀抱;
有些教授则系天地境界,他们执教的目的,是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在客观上,这
四种教授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可是因为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自有差别。
  《中庸》有两句话:
          “圣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赞天地之化育”
并不是帮助天地刮风或下雨,
            “化育”是什么?能够在天地间生长的都是化育,能够了解这一
点,则我们的生活行动,都可以说是“赞天地之化育”,如果不明白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生
活行动,只能说是“为天地所化育”。所谓圣人,他能够了解天地的化育,所以始能顶天立
地,与天地参。草木无知(不懂化育的原理),所以草木只能为天地所化育。
  由此看来,做圣人可以说很容易,亦可以说很难。圣人固然可以干出特别的事来,但并
不是干出特别的事,始能成为圣人。所谓“迷则为凡,悟则为圣”,就是指做圣人的容易,
人人可为圣贤,其原因亦在于此。
  总而言之,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1879…1955).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得者,晚年移居美国。本文选自赵中立、许良英编
                  (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9。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
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
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
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
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
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
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
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
制,而且要适应内在的必然。叔本华说:
                 “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这句格言从我青年时代起就给了我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
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是宽容的持续不断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
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
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
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这些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
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
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
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我总觉得,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都是可鄙的。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又明显地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要
求,这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
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为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
到一定距离而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
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值得惋惜。无疑,这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他的
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
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避免那种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