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国驻华大使传奇-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上可见,美方想平息这场争论,办法是强调让中方看自己的行动,中方也准备表明立场后看美方的实际表现,双方在交涉中都留有余地。从事后看,卡特政府的表现基本上还比较谨慎,但美国是“一国三公”,总统管不了国会,而且卡特总统在位的时间已屈指可数,他许下的诺言,下届总统也不当回事,而《与台湾关系法》一旦成了法律,就成了美国反华势力鼓吹“台独”和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法律依据”,因此它是两国关系上空的一片乌云,随时会掀起风浪。这是伍德科克大使任期内最感头痛但又无能为力的一件事。


第二部分美国大使在北京喜结良缘

    伍德科克到北京任联络处主任前,已与前妻分居15年之久,尚未办离婚手续。到北京后,他与在联络处内工作的护士姗伦相识,两人由相识而相知相恋,情投意合,不到一年就互订终身。伍德科克遂于1978年1月初返回美国,一方面是述职,并挑选接替他的副手丁大卫的人选。更重要的是,他催促万斯国务卿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上早下决心。其次是办理与前妻的离婚手续。    
    在美期间,他会见了中国驻美联络处代理主任韩叙,讨论了中美关系的进展。他告诉韩叙,已挑选了芮效俭做他的副手,不久将赴中国任职(后来此人当了驻中国大使)。还坦言告诉他此行也是为了办理离婚手续,新的对象是联络处内的姗伦小姐,回北京后就结婚。    
    伍德科克于2月中旬返抵北京,立即到美国联络处附近的中国民事机构办理结婚手续。4月12日他通知外交部,将于4月22日举行结婚庆宴,邀请外交部及有关部门领导出席。此事在北京外交界尚属首次,一时传为佳话。外交部有几位负责人出席了这次别具一格的喜庆宴会。黄华外长赠送伍德科克夫妇咖啡具1套,外交学会会长郝德青、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王耀庭、外交部副部长王海容等都赠送了礼品。姗伦39岁,比伍德科克小20多岁,温文尔雅,俏丽端庄。伍德科克老年得佳偶,满脸笑容,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公开抨击里根反华言论遭到打击报复    
    1980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在竞选中发表了一系列亲台湾、有损中美关系的言论,尤其是提出了他要恢复美台官方关系的主张。这事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严重关切。当年8月26日,伍德科克大使认为有必要表明美国政府的立场,在北京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他在会上点名批评里根的言论不当。他说:他感到难以理解里根先生目前对台湾的立场,中美有关协议已排除了美国在台湾设立官方机构的可能性,里根重提这一问题,危及美国精心同中国建立起来的关系,在当前国际形势处于特别敏感的时期,将有严重削弱美国国际地位的风险,如里根当选后实施其“两个中国”的政策,中美关系将发生危机。作为一位大使,公开抨击一位总统候选人的言论,这是很少见的,而且这位候选人很可能就是下一任总统,公开批评他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这次讲话引起了里根阵营的强烈反应,他们指责这位大使出言不当。卡特政府的国务院发言人站出来表态,说伍德科克的观点,就是政府的观点。接着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也发表类似讲话,为伍德科克撑腰。    
    这次争吵风波不久,里根竞选成功,注定要成为白宫的主人。伍德科克的厄运也就到了。里根和新当选的副总统布什都记着这笔账,寻机报复。1981年1月,里根总统刚上台,伍德科克就接到了离任通知。此前国务院曾建议让伍德科克再留任一段时间,以免出现空挡,不利两国关系,但里根拒不采纳这一建议。伍德科克只好开始为离任进行辞行活动。    
    2月13日,伍德科克大使夫妇离开北京,回到了美国密歇根州的家乡。当时他正逢70岁寿辰,从此过起了退休生活。


第二部分具有传奇经历的恒安石大使

    1981年5月底,经新上任的国务卿黑格大力推荐,美国政府才物色到一位新任驻华大使——恒安石(Arthur William Hummel)。由于恒安石当时还担任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7月中旬才能离任,因此一直到当年9月他才到北京就任。这期间中美之间已就美国售台武器问题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甚至到了要关系倒退的地步。恒安石可算得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我算是半个中国人”    
    恒安石的经历颇不平凡,而且与中国有密切缘分。    
    恒安石于1920年6月1日生在中国山西省汾阳县。他的父亲中文译名为恒慕义,原为德国后裔,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恒安石的母亲毕业于俄亥俄州的奥伯林学院。恒慕义夫妇二人于1910年到山西汾阳,为基督教教会办学。恒慕义担任汾阳“铭义中学”的校长。1923年,恒安石3岁时,其父移居北京,在东四头条“华北协和华语学校”任教。1928年恒安石随父母返美,其父应聘担任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东亚部主任,他连任此职达30多年。恒安石也随父母同住华盛顿,后去费城读高中。中学毕业后,恒安石考入俄亥俄州的安蒂奥克学院。他在学校不太安分守己,仅待了一年半即辍学,走向社会自谋生路。他在两年内先后当过推销员、医院看护以及干其他杂活,过着游移不定、自食其力的生活。    
    1940年9月,恒安石计划随父踏上返回中国旅程。恒安石先到北京,其父则因有变故而未来成(国会图书馆鉴于中国局势紧张中途将恒安石之父召回美国)。恒安石在北京成了孤身一人,先在“华北协和华语学校”学习中文,同时为了糊口又在“辅仁男子中学”教英文。    
    1941年被日军关押在山东潍县拘留营    
    当时的北京已沦落在日本铁蹄之下,恒安石开始并未受到日本人迫害,但1941年12月发生了“珍珠港事件”,美日进入战争状态,恒安石被日本人作为“敌国国民”加以拘留。与恒安石同时落难的还有一大批美欧等国侨民,他们原来分别住在北京和天津各地,包括司徒雷登校长(燕京大学)和许多美、英教授以及中国教职员工,均被日本宪兵抓获,先押禁于燕京大学临湖轩和北京沙滩的北大红楼(当时的日本宪兵司令部)地下室,然后分别加以处理:大部分学生被勒令停学回家;一部分中国教授转押至北京北新桥胡同日本陆军监狱;美、英、法、荷等国籍侨民3000余人被押往山东潍县的日本集中营,恒安石也在其中。顺便提到,1941年日军占领菲律宾和东南亚国家后,把9万多美、英战俘经过“死亡之旅”(途中条件恶劣,许多人惨死旅途,因而被英美媒体称为“死亡之旅”)押往中国东北的奉天(即今沈阳市),投入“奉天俘虏收容所”。不管是“潍县拘留营”,还是“奉天收容所”,都由日军严格看管,不但居住条件恶劣、饮食难以保证,且受到日军人格羞辱和残酷刑讯,很多人死于非命,也有因逃亡不成被追回而遭枪杀者。但“拘留营”和“收容所”难友在中国人的协助下,都能同外界建立联系,互通信息或协助策应逃亡。


第二部分逃出魔爪,参加抗日游击队

    恒安石在潍县拘留所被关押一年多之后,在英国难友的安排策划和中国人的协助下,于1944年5月成功逃出魔爪,加入了当地国民党的一支抗日游击队“山东挺进军第15纵队”,在山东胶东地区的高密、昌邑一带和胶济铁路沿线进行抗日活动。恒安石与中方人员交谈时曾多次提到自己的这些苦难经历,晚年退休后也曾想把这一段经历写成书出版,留给后世。但“壮志未酬身先死”,生前未能完成此一心愿,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恒安石与游击队一起一直待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与这些抗日战士一起生活,与当地老百姓朝夕相处,由于拘留营生活艰苦,游击战环境恶劣,部队缺衣少食,终日奔波,他在这些日子里得了哮喘病,以后这一病痛一直伴随着他。他在游击队中肩负协助仍被拘留人员与外界联系的任务,在行军之余也教战士英文。作者1984年在外交部美大司工作时,曾收到一位山东老乡的来信,说他曾与恒安石在同一游击队战斗过,很想再见他一面,共叙旧谊。我当时已准备赴驻美国大使馆工作,基本脱离了岗位,只好将来信交上级处理,因此不知来信者是否如愿以偿。我相信他们已取得了联系。    
    作者与恒安石成了“校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