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惊门-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徐公子胜治

【】

第一部:如是我名

序章(上)、七里山塘,绘人烟一卷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号称人间天堂的苏杭两地,或多或少都与唐代一位大诗人有关。

大唐长庆四年,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发动民众兴建水利,修筑堤坝水闸、疏浚西湖。在钱塘门外石涵桥附近,曾有一堤名白公堤,如今已不在。西湖美景千年,后人便将湖上白沙堤当做纪念白居易之处,以致很多人误以为西湖白堤便是当年的白公堤。

白居易以诗文著称于世,至于其私生活方面后世各种考证褒贬不一。但唐代诗文大家中,出仕为官造福一方、发展民生经济、兴修农田水利并留下千年美景,直至今日仍在造福当地、促进商贸繁荣与旅游开发者,白居易首屈一指。

西湖白堤今犹在,钱塘门外古白公堤已无存,而江南一地,还有一道白公堤却保留至今,便是今天的苏州名胜、自阊门至虎丘的七里山塘街。

在修筑堤坝、疏浚西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大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告别杭州转任苏州刺史。白居易到任之时,前往吴王阖闾葬剑处虎丘凭吊怀古,看到当地河道淤塞、水路不畅,便找来工匠与官吏测量设计,向商贾募资发动民夫开凿了一条山塘河。

此河东起阊门渡僧桥,西至虎丘望山桥,全长七里有余,沿河形成了一条热闹繁华的山塘街,又称七里街。

山塘河开凿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不仅有利排涝灌溉,而且水路交通便捷,邻河的山塘街一出现,便成了苏州商业与人文风景荟萃之地,后人亦称山塘街为白公堤,并在阊门外渡僧桥头立白公祠纪念。

苏杭美景,天成山水与人工巧建合一而成,然而白居易却未能久留,山塘河刚刚开通不久,便于次年秋天离去。离任之前的当年正月,白居易登山遥望姑苏城感慨无限,赋诗一首道——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

白居易于山上楼阁中吟诗之时,却没有发现半山腰有两位仙人也在遥望城外七里山塘。他们是一男一女,宽袍大袖、腰系丝绦者名叫乔散人;云鬓高挑、婀娜秀媚者是乔散人的道友柳仙子,这两位仙家来自仙界万寿山,游历红尘于姑苏城外驻足。

柳仙子缓缓展开了一幅画卷,约一尺高、近四尺长,然而上面却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只听她轻声叹息道:“此卷是当年明月仙童行走红尘路过姑苏时所作,不用笔墨,摄月下水面倒映人间山河凝炼成画,却未留一丝痕迹。”

乔散人亦喟叹道:“明月仙童凝炼此画成卷时,清风仙童就在身旁,伸指将卷中画迹隐去,并用大法力在上面画了一道门,从此画中山河人烟自成一界。”

柳仙子微微皱眉道:“这画中界,我亦不解,究竟是怎样一片山河呢?”

乔散人若有所思,一指山下道:“就是这人烟景象,你眼前所见,便是画中之界。”

柳仙子不解道:“可是这山塘河刚刚凿建而成,百年前明月仙童作画之时,人间尚无此河,难道画中也会有吗?”

乔散人微微一笑:“也许有,也许没有,此画本就是摄山水人烟而成,清风仙童以大法力画一门封之,是在印证推衍之道。封入画中的山水人烟皆为虚景,却能随画外人间推衍而变化,就如水中倒影,不知再过千年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景致?”

柳仙子点头道:“我明白了,假如再过千年有人能看到这幅画,虽然是明月仙童做于千年之前,可画中景色却是当时的姑苏,无论那人来没来过苏州、无论此画流落到何地。只是这卷中画迹已隐去,连你我都看不到。”

乔散人苦笑道:“别说你我看不到,就是那封境入画的清风祖师本人也是看不见的,此物只是他一时动念而已。画上那道门并未与画凝炼一体,只是一道法术,千年之后待这法力消尽,那画迹就会重新显现。如果那时的画迹已变为千年之后的姑苏山水,则说明清风祖师的推衍之道当年便已大成,不在镇元祖师之下。”

柳仙子又长叹一声道:“可惜清风已散、明月不归,就算千年之后这卷中画迹重现人间,可证明百年前清风仙童的推衍之道已不在镇元大仙之下,又能如何呢?清风祖师当年封此画之时,是否想到百年之后他本人已经殒落?”

乔散人摇头道:“此非我所知,清风祖师一时动念留下了这样的画卷,只是一种修为印证。至于这幅画卷本身,反倒是可有可无。”

柳仙子思忖道:“万寿山三大祖师,明月仙童我所知不多,而镇元与清风皆极擅推衍之道,但我却听说那清风祖师根本不会做画?”

乔散人一笑:“清风仙童确实不会作画,亦不擅歌咏,这卷中画迹本是明月仙童摄山水人烟而成,他只是以推衍之术封境入画而已。”

柳仙子转身看着乔散人道:“你亦习推衍之术,却无法与两位祖师相比,但在万寿山,你以擅画闻名,何不以此卷做画,感悟一翻当年意境呢?”

乔散人眯起了眼睛似在思考着什么,等他睁开眼睛之后手中已经多了一支笔,沉吟道:“我手中这支群芳点颜笔,是当年明月仙童所赐,便以此笔做画,描绘眼前山塘景色掩卷,以待千年之后卷中画迹重现之时。既然清风已散、明月不归,此画就留在人间吧。”

言毕,柳仙子展卷、乔散人持群芳点颜笔作画,描绘的便是刚刚开凿的七里山塘风景。画成之后,乔散人随手一挥,此画飘向天际不知落于人间何处。

……

白居易辞苏州任、乔散人作山塘卷之后,又过去六百余年,到了明代成化年间。

此时的苏州山塘街,历经沧桑战乱、几度兴衰之后,繁华远胜往昔。沿河街面店肆林立、会馆集聚、居货山积、游人商贾如云。山塘河上舟楫往来不断,桨声连连夹杂着丝竹弹唱之音。此河白日间商船穿梭,入夜之后彩灯画舫飘荡,是红尘中富贵风流地。

此日夜已深,画舫弦歌声渐渐喑去,唯有船上彩灯在水中细碎的倒影如鳞。沿街商铺早已上了门板,只有大宅门前还挂着写有各家堂号的灯笼,喧闹了一整天的山塘街上没有一个人影。

在这河堤石街旁的很多座桥头,不知道什么年代放置了一座座蹲踞的石兽像,大约半人来高,似狮似虎似猫更似狸。这石兽的样子并不凶恶,反倒一个个笑呵呵的憨态可掬。夜深人静之后,仿佛只有这一座座石兽仍在默默地守护七里山塘河。

就在这时,不论是岸上船中,睡梦中的人们都听见了一声断喝:“妖孽休走——!”

一道人影从望山桥方向飞速而来,脚不沾地地沿山塘街飘行向阊门而去,锃亮的光头在灯笼照耀下依稀可辨,看面貌是一位中年僧人。他身上灰色的僧袍撕开了好几道口子,上面还沾染了斑驳的血迹。

僧人穿行山塘街的速度极快,每经过一座石兽像的时候,都挥右手打出一道法诀无声无息地印在石兽的额头上。转眼间他已穿过七里山塘到了渡僧桥前,远远的虎丘方向有一道剑光飞来。这僧人一咬牙,将左手中握的一块玉佩扔进了山塘河中。

这玉佩约一寸宽,两寸长,正面雕一枝修竹,反面刻云花图案,近似水滴形的轮廓,大小恰好能握在手心。它落入河中竟没有激起半点涟漪,仿佛奇异地融入倒影波光里,远处追来的人并没有察觉。

扔出玉佩时僧人脚下没有丝毫停留,竟跃上水面在画舫间奔行,穿过阊门一侧的水门进入了苏州城。那道剑光紧追不舍,凌空越过城墙飞入城中。熟睡中的人们被那一声断喝惊醒,僧人与紧随其后的剑光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僧人似是在山塘街留下了什么东西,当时被追的太紧,打算以后再来取。可是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百年过去了,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

那奇异的僧人离去后又过了二百多年,到了清代乾隆年间。

这一天,北京西郊一座蔽旧的书斋,室中匾额上书“雪芹居”三字,有一青衫文士正伏案而书。他的名字叫曹沾,正落笔写到——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

曹雪芹作《红楼梦》,开篇提到姑苏阊门外有这么一条街,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街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