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18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个时候,众人团结如一人,有着共同的理想、抱负和追求。

    但现在……

    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

    杂家一统安东,影响力向着辽东、辽西辐射。

    甚至跨越山海,打进了儒家的大本营齐鲁吴楚。

    在安东地区,杂家的影响力,无可置疑!

    随着门徒弟子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杂家的贵族、商贾越来越多。

    不可避免的,几位创始人之间的分歧慢慢出现。

    当然,因为左吴、伍被、晋昌三人,曾经同甘共苦,经历过磨难,所以,这个分歧还没有变成裂痕。

    各方还可以坐下来,一起讨论。

    哪怕相互都不认同,也可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予以包容。

    然而,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之中,分歧却已经变成了矛盾。

    左吴、伍被、晋昌,三人的徒子徒孙以及各自的拥泵,现在已经明显的化成了三个不同的派系。

    目前的平壤学苑之内,已经隐隐分作了两个看似相同,实质上截然不同的不同的派系。

    左吴和晋昌及其支持者,是一派,伍被以及其支持者则是另外一派。

    两个派系之间,都发生过争辩甚至是激烈的冲突。

    没办法,思想道路的争辩,是关乎真理的辩证问题。

    是正道与旁门左道之间的纷争,是正统与异端之间的竞争。

    每一派都想踩死另外一派,但因为左吴、晋昌以及伍被之间的关系以及感情,所以这两个派系,暂时来说还没有撕破脸皮。

    此刻,这三位平壤学苑的巨头,聚首在一起,商讨着谁去新化城与许九会面。

    “许公相邀,晋兄去走这一趟吧?”伍被提议道:“昔年,晋兄与许公最为亲密,以晋兄去,最为合适……”

    晋昌却是将头摇的跟拨浪鼓一般,严词拒绝,道:“不妥!吾若去了新化,恐怕会让儒法诸派警觉,毕竟,昔年吾曾做过许公的家令……”

    伍被闻言,呵呵一笑,他自然知道,晋昌在顾虑些什么?

    还不是担心,晋昌自己走后,左吴在这平壤学苑之中独力难支?

    对于老朋友的担心,伍被心知肚明,但伍被同样清楚,现在的杂家,还远远没有资本内讧。

    左吴、晋昌倡导的东西,与他追求的方向,其实只是道路不同,但各自的追求和追求的目标依旧相同。

    还是主张‘众智’,还是以‘民富’为目的,依然是向往着‘天下为公’的理念。

    所以,伍被就顺势说道:“既然左兄这样说,那吾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别看伍被只是一个人,但他的派系的力量,却是最强大的,而且名声也是最高的。

    甚至,除了安东之外,天下其他地方的人,都只听说过他伍被的大名,而不曾闻左吴、晋昌之名。

    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伍被的支持者,是清一色的贵族、官僚、豪强子弟。

    伍被主张‘集众贤之智,开万世之太平’,与左吴、晋昌追求的‘集天下之智而举圣贤之行’,已经渐渐渐行渐远。

    在他们三人之中还好,还可以有说有笑。

    但弟子门徒之间,许多人现在已经是势同水火,两不相容。

    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的例子也发生过许多次了。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他们甚至明知道会导致学派分裂,却也不得不如此。

    原因很简单,他们要做的事情,是前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他们要走的道路,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道路。

    为了寻找这条道路,这些年来,他们尝试过种种努力。

    伍被甚至亲身进入蛮荒,与夷狄野人生番为伍,又借真番之地,做了验证。

    最终,现实让他头破血流。

    为了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自己理想实现的曙光,他们就只能冒险进行分裂。

    主动的分割彼此的道路。

    伍被开始主动倡导‘集众贤之智,开万世之太平’,由此创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系统和理论。

    而左吴和晋昌,则与之相反,追求‘集天下之智而举圣贤之行’。

    这两条道路,一条通向贵族、豪强和士大夫之中的精英治国,另外一条通向天下事天下人共同决定,与《吕氏春秋》的贵公思想遥相呼应。

    毫无疑问,现在看来,伍被这一派,得到的关注和赞誉更多。

    贵族士大夫官僚们纷纷点赞,说‘伍子博览古今,怀天下志,而行先贤之道,可谓贤达也!’

    直接给伍被按上了一个伍子的名头,更不遗余力的为伍被鼓噪声浪和制造名声。

    而左吴、晋昌这一派,则被打压和限制。

    最初,伍被、左吴、晋昌三人主动分割道路,分头探索的理想,在如今却已经在现实面前变色了。

    毕竟,哪怕是陈余张耳这样有着刎颈之交,可以互托生死的人,不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现实之中,最终变成了相互恨不得对方马上去死,甚至为了让对方去死,不惜投靠自己本来的对头!

    伍被与左吴、晋昌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弟子门徒之间的互相斗争,彼此道路的差异和分歧,让他们在实际上已经渐行渐远。

    伍被觉得左吴与晋昌是典型的榆木脑袋,不知变通,而左吴与晋昌则以为伍被过于高傲,忘记了当年的初心与初衷而沦为士大夫权贵的走狗。

    尤其是近来,伍被门下弟子们在鼓噪着‘家訾十万以下非民论’,让左吴与晋昌火冒三丈。

    按照伍被的弟子门徒的说法,家訾十万以下的人,不当出来唧唧歪歪,也不该享有什么决策权。

    国家大事和政策,由他们这些‘精英、贤达’安排好就可以了。

    泥腿子什么的,乖乖听命,服从就好了。

    你想上来发言?

    好!

    家訾达到十万,你就拥有发言权。

    不然思想有多远,给我滚多远!

    当然,左吴与晋昌也知道,伍被的门徒,其实也并非故意看不起平民,歧视平民。

    平壤学苑,本就是一个实践的学派。

    伍被的门徒之中,也有许多人曾经深入地方基层,主持过具体工作。

    他们也曾经抱着满腔热血,希望能引领百姓,走上幸福生活的大道。

    但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很多时候,百姓们的意见,其实与这些精英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驰,甚至不可理喻。

    深重的挫折,让他们开始转变观念,开始生出了‘百姓愚昧,不可为凭,若欲致太平,必先集众贤之智而导百姓,教而化之’的念头。

    就连这个家訾十万的标准,也是基由这个想法衍生而来。

    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拥有一定财产的人,才有可能去读书,去理解世界的变化,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但,左吴和晋昌却知道。

    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

    百姓虽然愚昧,但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让他们知道和理解政策。

    况且,有钱就能决定贤愚吗?

    杂家的立派之本,立学精神,从一开始就是:信欺在性,不在亲疏;贤愚在心,不在贵贱啊!

    以十万家訾这样粗暴的标准来划分贤愚,就是对杂家先贤和杂家自己的背叛!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节 见闻(1)

    第二天,伍被就乘坐马车,踏上前往新化的路途。

    临行前,伍被将自己的几个主要门徒都叫到了面前,面授机宜:“为师此去新化,尔等在平壤城之中,当与诸弟子友爱,不可挑衅、生事!”

    弟子们自然都是轰然应诺。

    但私底下,人人都在心里冷笑着。

    平壤学苑每年都会从整个安东地区遴选年轻人才,甚至,根本不在乎对方的出身。

    真番、韩国、扶余这样的被天子册封的藩国之人,那也罢了。

    但鲜卑、乌恒、沃沮、丁零等夷狄之人,竟然也可以有机会入读!

    倘若,遴选来的人,能够成才,便也罢了。

    但关键就在于,十之**,都是浪费资源!

    过去三年,平壤学苑,曾经从安东地区各部以及各藩国、地区,遴选了汉夷各族上千名年轻人。

    给他们免费入读和免费教育的机会。

    但,这些人中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愚笨不堪,难以教化的人。

    有人甚至学了三年,写字都歪歪扭扭。

    但他们占用了大量资源,造成了严重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