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6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确实,在中国,类似这样的风水宝地,早就被农民伯伯修满了渠道,种满了庄稼。

    但在这朝鲜,却是一片荒芜。

    甚至,就连人类的活动踪迹,都很少见。

    不过,这在朝鲜很正常。

    萁子朝鲜灭亡后,篡国的卫氏政权,自称‘被发左袵’,甘做夷狄,完全抛弃了过去的一切,在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全面向匈奴人看齐。

    这成为了卫氏朝鲜灭亡的导火索。

    当今天子最恨的,就是此类数典忘祖,背弃祖先的叛徒。

    卫氏如今已是过眼云烟,卫家死的死,囚的囚,其国中贵族,更是尽数被押解到了长安。

    这块土地,全部的被汉室控制,直道从辽东郡开始向平壤延伸。

    据说,未来还要在平壤以西的海疆,修建港口,驻扎舰队,以船舶将朝鲜与齐鲁联系起来。

    周策就听说了,天子似乎有意,将鲁地的孔家,迁一支到朝鲜平壤,教化朝鲜民众。

    只是听未央宫的消息,天子似乎很犹豫,始终没有下定决心,似乎是担心什么两千年后有棒子说孔子是韩国人之类的。

    周策不太理解,天子担心什么韩国。

    韩国早就灭亡了好不好!

    至于棒子,那是什么?

    想着这些事情,周策笑了笑,对众人道:“吾等即来此屯垦,就是要将这夷狄之地,变为中国之土,如故吴太伯、姜太公一般,化夷为夏,使千百年后,吾等子孙,能在此繁衍生息!”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为子孙后代计,诸君请助小子一臂之力,将这细柳堡,建设成朝鲜河东,东方南阳!”周策对着众人深深一揖而拜。

    假如只是建设一个城镇,周策根本不会出现在这里。

    他的心很大,非常大。

    他想要在这里,从无到有,建设出一个新河东,新南阳。

    让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

    众人听了也是热血沸腾。

    吴太伯,姜太公,都是史书上的英雄,也是如今天子推崇的贤王、贤者。

    两人一东一南,将原本的夷狄之地,变成了诸夏之土。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朝廷的宣传下,士大夫们的‘教化情节’怦然发作。

    此番屯垦,有不少人,就是主动请缨,甚至毛遂自荐的。(未完待续……)

第五百九十二节 少府令刘舍

    未央宫,宣室殿。

    时隔一个月,这座汉室最重要的宫殿,再次被启用。

    站在修缮一新的宣室殿中,刘彻里里外外的看了一遍,感觉很不错。

    尤其是那块挂在御座上方殿堂之顶上的牌匾,很和刘彻的胃口。

    “四海穷困,天禄永终……”刘彻念着这八个小纂字,对着陪同视察的臣子们训道:“此乃上帝之训也,盖天命之本质也!”

    旁人说这个话,轻则掉脑袋,重则死全家。

    但皇帝却是毫无压力。

    因为,全世界,只有皇帝拥有对所谓‘天命’‘天意’的最终解释权和定义权。

    当年秦始皇在的时候,去王号不用,用‘皇帝’,废谥法,自号始皇帝,全天下除了‘吾皇圣明’之外,就没有第二个声音了。

    又好比当初刘邦在雍县看着四位帝君的神庙,觉得人数不对,于是一拍屁股加了个黑帝。

    天下人也就只有捏着鼻子认可的这一个选择。

    所以说啊,强行喂翔这个天赋,还真是皇帝的特长。

    此刻,满殿大臣都只能在刘彻面前点头哈腰,道:“圣明无过陛下,臣等唯顿首受训而已……”

    这个场面让刘彻不禁想起他刚刚登基的时候。

    那个时候,他这个皇帝,只能选择对东宫百般讨好,对群臣各种拉拢。

    短短两年,他就已经进化到了圣心独断的境地。

    让他颇有些感慨。

    想了想,刘彻问道:“前日。朕曾下诏,命天下郡国四百石以上各陈己见。御史大夫,如今。天下郡国的奏报可已汇总了?”

    晁错立刻拜道:“回禀陛下,天下郡国奏报,皆以抵京……”

    “这样啊,卿就辛苦一下,早些将奏报查阅完毕,从中选取一百位言之有物之官员,以御史大夫衙门的名义,命其等入京述职……”刘彻吩咐着。

    后世的天朝,依靠中央党校的培训方式来加强官员的思想政治建设。

    刘彻有意取取经。在这个方面学习一下。

    毕竟,单纯依靠考举来培养新型官僚,速度太慢,成效也太慢,且很难真的把握住这些考举士子的思想观念。

    反正,儒家的士子在思想上面,肯定是跟墨家的人,背道而驰的。

    而法家跟黄老派的路线之争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考举只是一个初选,确定对方是否具备常识和能力。

    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建设。却只能是一点一点的通过政策、法令和培训,深入下去。

    “诺!”晁错点头领命。

    刘彻转过身子,看向群臣,想了想。严肃的问道:“前任少府令岑迈,如今已经去职,转任凌烟阁大使。这少府令,干系重大。掌有山海地泽之税,沟通中外之权。朕思来想去,未得堪用者,诸卿皆贤达,必有能识俊杰者,请不吝举之!”

    少府这个庞大的机构,自秦以来,就在中国的政坛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三公之下,最重要的官职,就是少府令了。

    因为,少府的财权和人事权大的超乎你的想象。

    国家每年一半多的财税收入,以及全国所有的国家主导的大型工程,乃至于各种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作坊,全部都是由少府来控制并主导实施的。

    除此之外,少府还拥有自己的文官集团,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民政系统。

    在此时,少府就是一个比后世天朝二十世纪末的铁道部还bug的存在。

    而且,因为少府本身的性质,使得它比铁道部还封闭。

    连丞相、御史大夫,都很少有能干涉少府内部事务的。

    在原则上,少府只会听从来自未央宫和长乐宫的主宰的命令。

    但丞相和御史大夫,肯定不会甘心看着少府这么大的一个块头游离在自己的控制之外。

    所以,长期以来,汉室的少府,就是一个战场。

    来自方方面面的利益,以及来自方方面面的势力,在这个汉室最庞大最复杂的衙门中彼此争斗。

    自太宗孝文皇帝以来,有关少府的改革议案,在常朝和朔望朝上就已经分别提出过十几次了。

    但每次都是无疾而终。

    因为,统治者们最终都发现,想要动这个汉室的老大难,不是闹着玩的。

    少府要是出了问题,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都要动荡不休。

    所以,历代以来,都只能是小修小补。

    刘彻即位后,好几次都想对少府下手,但出于种种顾忌,刘彻忍了下来。

    少府积弊,确实很多。

    但问题是,这个官僚系统,至今依然是健康稳定的在运行,而且,刘彻关注的东西,都保持了高效运作。

    掀起一场打击少府积弊的运动,确实很简单。

    嘴皮子上下一碰,刘彻相信,丞相府和御史大夫衙门还有九卿其他部门,都会立刻冒着绿光扑上去。

    但,运动之后呢?

    刘彻不确定,少府还能保持完整。

    没有少府的钱袋子撑着,刘彻现在的很多事情,可能都没办法去做。

    所以在权衡再三后,刘彻决定暂时放弃肢解少府的决定。

    这才有了今日的向群臣征询少府令的继任人选的举动。

    不然,直接将少府令的位置空着,然后,坐看少府衙门内部的各个部门撕逼就好了。

    等他们撕逼撕的差不多了,也就有借口和理由,将一些敏感的部门,从其体系中剥离出来。

    譬如上林苑、军械作坊还有兰台。

    当然,这也只是暂时而已。

    这从刘彻不断的拔高兰台的地位,同时加强对上林苑的控制就能看出来。

    再过个三五年,兰台的地位,就能与外朝相比了,而上林苑也会自动从少府独立出来。

    群臣们相互看了看。

    少府令的位置,大家都清楚,这个问题上,天子不会让大家做什么‘民煮决策’的。

    实际上,自秦至今,历代少府都是皇帝亲自任命。

    所以,天子开口的意思很明显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