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6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怕是两艘楼船,各自派出了数十人协同捞取,也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就将渔网中的鱼群全部捞上来。

    至于用滑轮组吊起渔网,拖到楼船甲板上这个选项,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这具太贵了,没有人敢冒着损坏的风险。

    于是,有些士卒可能觉得,靠这样站在甲板上捞鱼,可能要捞到天黑。

    于是,纷纷跳进网中,抓起鱼就往甲板上扔。

    有些聪明的家伙,更是招呼同伴,将楼船上配备的几个类似背篓一样的竹制器皿丢下去。

    然后,这货就在水中,将一条条肥大的鱼儿,抓进背篓里,当装满整整一背篓后,他才跟几个伙伴一起将背篓举起来,送上甲板。

    当然,在这过程中,也有些不和谐的画面。

    因为,这些被拖网捕获的鱼群,非常的生猛,还长了一口锋利的牙齿,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咬到,甚至咬出血来。

    不过,在食物面前,中国人从来不畏惧一切挑战。

    别说食物长了一口利齿了。

    就是丫满嘴的毒牙,为了吃,中国人都能想办法,让它乖乖的滚到餐桌上。

    长江里的河豚就是很好的证明。

    而在甲板上,楼船的厨师已经在准备今天的晚餐了。

    吃鱼,自古以来就是诸夏的特长和天赋。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货们甚至已经将饮食上升到了文化和哲学层面。

    而生鱼片,本来就是齐鲁的名菜。

    楼船上的士卒和水手,基本都是来自齐鲁地区。

    所以,楼船上的厨师,做起生鱼片和全鱼宴来,简直不要太熟练。

    一条条鲜活的大鱼,被迅速的杀死,放血,掏出内脏,除了鱼仔外,其他的内脏都丢到河中。

    然后,将之熟练的切成一块块薄薄的鱼片,佐上酱料,放点茱萸,就能让人胃口大开。

    这些生鱼片做好以后,被迅速端到划桨的水手和拉动滑轮组的力士面前,给他们填肚子,补充体力。

    薄世与徐偃这里,自然也被送来了一份。

    用手捻起一块鱼片,放到嘴里,用力一咬,顿时,鲜美的鱼肉与微辣的茱萸就在味蕾上绽放开来。

    “好吃!”徐偃竖起大拇指赞道。(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四节 鱼海!鱼海!(4)

    当黄昏的余晖出现在天际时,整个新化城附近,已经挤满了超过三万人的围观群众。

    无数的濊人贵族,更是跟在已经决定改金姓的沧海君身后,伸长了脖子,看着在渔海之中撒了欢的捕捞鱼群的汉人。

    作为渔猎民族,濊人上上下下,从君王到奴隶,都依赖于渔海中的渔获。

    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鱼代表着什么。

    那是生命维系的必须,种族存亡的关键。

    在过去的岁月中,濊人不止一次品尝过渔获不足带来的痛苦。

    最近一次,发生在七年前。

    在场的濊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奴隶、野濊,都清清楚楚的记得当时的灾难。

    那一年,从四月开始,鱼海的洄游鱼群就变得格外的稀少。

    很多时候,许多人拿着鱼叉,蹲在河边一整天,也没能见到一个洄游的鱼群的踪影。

    甚至,本该是洄游季高峰期的八月和九月,濊人的收获,也少得可怜。

    很多部族,一天下来,也只能猎获百余条鱼。

    在这样的可怕灾难中,饥饿立刻席卷整个远东地区。

    大量的人口因为饥饿死去。

    其中,婴儿和未成年的孩子,占了多少。

    当年,整个濊人部族的所有部落中,只有一百多个十岁以下的孩子活到了第二年的春天。

    没有孩子,就没有未来。

    濊人不是没有尝试过从其他方向获得食物来源。

    但,当鱼海的鱼群数量减少后。整个地区的生物链,立刻就崩塌了。

    同样依赖洄游鱼群来增加体重的熊类。漫山遍野的疯了一样的吞吃一切能下肚的东西。

    青草、树叶、鸟蛋乃至于袭击人畜。

    鱼海中的河狸和水獭,成群的死去。腐烂的尸体,飘荡在河面上。

    而完全依赖于河中鱼群的各种鸟类,更是几乎死绝。

    这等于断绝了濊人通过贸易来获得救命的粮食的可能——在当时,濊人可不知道有个汉朝爸爸的金大腿可以抱,更不知道,自己家的林子里那些埋在地下的人参,能值大钱。

    当时,濊人唯一能对外贸易的硬通货就是皮毛。

    可惜,随着生态链崩溃。皮毛的来源几乎断绝。

    至于那些原本的可怜的储备,在当时的情况下,又能弄到多少粮食呢?

    当时可不是现在,来自汉朝的商旅,沿着直道和海路,络绎不绝的前来新化城。

    在无数一夜暴富的神话鼓动下,商人们前仆后继,带着各种各样的物资和特产,蜂拥而来。

    在当时。每年来到濊人地盘交易的商队,都少得可怜。

    他们带来的东西,更不是粮食,而是丝绸和青铜这样的奢侈品。

    至于卫氏朝鲜?

    卫家要是靠得住。母猪都能上树了!

    所以,当时的濊人上下,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族人在饥饿挣扎、死去。

    甚至某些部族出现了人吃人的悲剧。

    这也是为什么。当南宫信(金信)归附汉室后,目前。整个濊人部族,上上下下。都铁了心的跟着汉朝爸爸,甚至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认祖归宗运动。

    原因很简单,归附以后,濊人的贵族都过上了奢靡的生活。

    他们领地内出产的皮毛、人参,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财富。

    而下层的部族民众,也从中分润了不少好处。

    最起码,来自汉朝的海量粮食和补给物资,让濊人在去年冬天,没有发生一个饿死、冻死的悲剧。

    这就够了!

    还能奢望更多吗?

    但在今天,汉朝人用自己的文明和技术,好好的给所有濊人贵族上了一堂启蒙课。

    当那张巨大的拖网,将河中的鱼群,毫不费力的拖到一起时。

    所有濊人贵族,都只感觉,自己的心脏,被什么利器,狠狠的刺了一刀。

    汉人用两艘大船,加一张网,在半天时间内,就从河中捕捞到了濊人过去无法想象的渔获。

    “至少有上万条大鱼被抓了……”沧海君身旁一位年长的濊人巫师用着颤动着的话语说道。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只要看看,汉人的大船上的甲板上,那个肉眼可见的,且还在不断蹦跶的鱼山,所有人都知道,到现在为止,一万条渔获,可能只是保守估计。

    而汉人只不过是用那张巨网,在鱼海中随意的拖行了三次而已。

    ……………………

    而在楼船的甲板上,徐偃和薄世,笑的嘴都裂开了。

    那些被捕捞上来的鱼,每一条的重量,都有七八斤,大的甚至有十几斤。

    到目前为止,总共拖了三网。

    保守估计,捕获了至少十万斤的鱼,换句话说,三网下去,就捞上来了一千石的鱼肉。

    哪怕晒干了,运回长安,也是价值将近百万钱的财富!(前文有误,602那章应该将捕获单位从石换算成斤,抱歉)。

    但相比这两人的欢天喜地,那位一直在拿着一个小本子在记录的墨者,却是有些不满意。

    “捕捞量还是不能达到目标,拖网看来并不适合在内河使用,围网才是内河捕鱼的最佳选择!”他嘴里嘀嘀咕咕的念叨着:“我看来应当写信给钜子,请钜子加快围网的设计制造进度了!”

    墨家是一个重视实践,并且喜欢在实践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的学派。

    每一位被称为墨者的人,首先,就是一位‘三表法’辩证理论集大成者。

    不能掌握三表法的墨家门徒,是不可能被授予墨者称号的。

    现在的墨家,在天子的大力支持下。于墨苑中成立分别对口不同领域的研究小组。

    喜欢玩武器和工程器械的,是一个组。

    热爱民生器械研究的也是一个组。

    甚至。还有专门针对世界原理和规则研究的小组。

    每一个小组,哪怕是那些基础原料的小组。都有着丰富的资金和资源支撑。

    这位墨者,就是墨苑中专门研究如何设计和制造捕鱼器械的小组。

    他姓吕名政,是齐人。

    齐国人酷爱吃鱼,而且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

    春秋时期,鲁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