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8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官府的徭役,却是四年一次,眼看就又要轮到自己了。

    明年若是去服役,少不得一年全泡汤,可要不去,那就要交践更钱。

    可自己去哪里找那么多钱的交践更钱啊!

    若在以往,他们唯一的选择,大抵只能是卖儿卖女卖老婆最好卖自己了。

    但,现在他们多了一个选择——怀化!

    朝廷招募移民的命令,就贴在亭里的露布下,亭长、里正还有游缴都三番五次的宣讲过朝廷的政策了。

    报名前往怀化屯垦的,需要加入某屯垦团,跟随众人一起劳作三年到五年,期间,朝廷提供食宿和用度以及工具种子。

    期限满之后,根据表现和劳作的成绩,按户授予土地一百亩到三百亩不等。

    在以前,有很多过的比自己还差的邻居,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于是报名,在去年在朝廷的组织下,前去怀化屯垦。

    村中的地主跟有学问的长者们,以前总是看着那些报名跟着官员去当地屯垦的百姓,叹息着说:“想那怀化自古荒服之地,贫瘠寒冷,这些子弟怕是要再也回不来了……”

    地主士绅和长者们读的书多,见识也广。

    因此,当时很多其他勉勉强强还能活下去的佃户,在闻言后纷纷偃旗息鼓。

    是呢!

    那么远的地方,去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

    当年秦始皇在河套屯垦,又移民开发三越,征发民众数以百万计,最终能活着回到故乡的却是很少很少。

    很多人都死在了异域他乡,尸骨不能回到故乡。

    在有前例佐证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果断怂了。

    继续留在家乡,给地主士绅耕作,给朝廷纳税服役。

    但如今,一个个有关怀化富庶无比的传说,接踵而来。

    而且,有图有真相!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朗朗上口而又脍炙人口的歌谣,很快就勾起了无数人的憧憬。

    大家流着口水在心里幻想着,那个富庶的热土。

    许多人摸着扁扁的肚皮,想象着自己大口大口的吃着美味的野鸡,啃着肥美的狍子——今天晚上,自己只喝了半碗麦粥,没办法,家里有好几个孩子,都在长身体,要养活他们,殊为不易啊!

    要不要冒这个险,赌一把呢?

    有人犹豫不决,而有人则决心已定。

    尤其是那些家中的次子,还没有成家的青年们。

    一年到头,都在半饱半饿,甚至有时候,一天到晚,只能喝点稀粥,吃点豆子充饥。

    这样的日子,他们是不想过了。

    尤其是在看到了那些已经皱巴巴的白纸上的图画之后,他们更是心痒难耐。

    他们不由自主的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希望,都倾注到了那个传说中富饶无比的肥沃热土,并将之看做了自己的理想国和天堂。

    自古以来,老百姓都是很好忽悠的。

    哪怕再夸张,再离奇的谎言,在这些生活困苦,整日劳累,几乎没有明天与未来的人眼中,都是可信的。

    不然,历史上也不会那么多人在一两句口号的煽动下,在那些不切实际的宗教谎言忽悠下揭竿而起。

    在这些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的人眼里,任何美丽的理想国和传说,都值得一信。

    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已经没有精神寄托了。

    “反正朝廷会负责我一路上的吃住,到了地方,据说还会安排住处……”这些人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假如是朝廷负担路上的全部开销和到了地方后的食宿的话,那么,就不需要为路费发愁了。

    而这个问题的被解决,则进一步消除了百姓对远方未知世界的恐惧。

    “只是,起初几年,要给朝廷耕作,所得基本全部要上交……”

    但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他们在家乡,本来就没有什么积蓄。

    甚至每年还要倒欠地主的债务呢!

    现在去了怀化,开始几年给朝廷耕作,似乎也算不得什么了。

    于是,唯一的问题就变成了:我欠的那些债务怎么办?

    汉室,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不管是谁,都休想赖账!

    这个时候,朝廷宣布,屯垦移民所欠债务,可由官府具保,延后三年偿还。

    这个政策,顿时就冲垮了这些人的最后一丝担忧。

    在未来数年,无数关东的佃户和贫民,纷纷报名,前往怀化。

    以至于,很多地方的地主士绅手足无措,在慌乱过后,不得不急忙提高自己的佃户的待遇,减免债务、田租甚至有些人一下子就从铁公鸡变成了慷慨的‘大善人’,逢年过节,还会发给佃户衣物、酒肉,以此来稳住这些自己的长期饭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现在,刘彻还不清楚,他做的这个试探带来的影响。

    对现在的刘彻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无疑是南越王赵佗的入朝。

    要借助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南越从一个********的割据政权,变成一个在法律和外交军事上受长安控制的地方势力。

    最好将之慢慢变成一个类似过去长沙国那样的异姓诸侯国。

    而怎么实现这个目标,无疑,是对刘彻政治手腕和决断能力的一个考验。(未完待续。)

    PS:这两天仿佛不在状态啊,总感觉好像很疲惫很疲惫,容我调整一下

第七百四十四节 赵佗入朝(1)

    元德三年夏五月二十七。

    南越王赵佗的朝觐队伍终于越过函谷关,进入了关中的地界。

    “一别经年,物是人非……”赵佗坐在宽大的马车之中,望着外面的山峦与人群,在心中感慨着。

    这是他阔别了七十年后,第一次回到这个熟悉的故国家园。

    虽然他是真定人,但十六岁后,就到了咸阳,为始皇帝侍从骑郎。

    关中于他而言,算的上是第二故乡了。

    对于此地,他的感情非常深厚。

    可惜……

    车帘之外的景象,已经跟记忆中的关中完全不同了。

    “也是,项羽入关,大造杀戒,关中残破,百姓离散……”赵佗在心里轻声叹息了一声。

    项羽当年在关中造成的杀戮,哪怕是他远在南越,也是有所耳闻。

    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被一把大火焚毁,旧时的秦都咸阳,更是被烧成一片白地,不知道多少老秦人死于乱兵的刀下。

    以至于,后来高帝刘邦迁都关中,只能被迫先在铄阳理政,数年后才迁入此时的长安未央宫和长乐宫。

    至于长安城的建立,那就更是要往后推,直到惠帝六年左右,长安城才算落成。

    在那之前,长安,只是一个乡邑,而非一个都市。

    因而,经历如此重大的历史转变,整个关中的城市与乡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故秦时的经济政治中心,现在。可能只是一片田园与农庄,而曾经的田园、山陵。此刻却已成了丰邑大都。

    恐怕,此刻关中。唯一没变的,大抵只有那永远奔流不息的渭水与灞水了。

    正感慨着故国变化,赵佗的眼睛,忽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事物。

    一条木制的轨道,在直道的一侧,延绵向前。

    这种轨道,赵佗再熟悉不过了。

    当年为了灭楚,大秦就铺设了数百里这样的轨道,来为大军输送给养。

    后来征服百越。数十万大军的给养和军械补充,通过一条条这样的轨道,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灵渠边上,然后通过运河转输岭南。

    他在南越独立割据后,也曾经想过修建一条类似的轨道,来加强对百越的控制。

    但,尝试过后,赵佗很悲哀的发现。

    想要建设和铺设一条这样的轨道,需要一个大一统的中央帝国来为它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需要一个拥有无数能干巧匠,并且能随时动员大量资源的少府,更需要一个扎根于商君思想之下,如同蜘蛛一般。能随时控制和监察地方乡亭情况的文官系统。

    简单的来说,想修建完成一条这样的轨道。

    它需要将秦帝国复活。

    让耕战思想和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作为国家的政策基石。

    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还得保证,这个政府拥有足够多的能动用的人力物力与资源。

    并且。统治者本身还得有极为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来推动轨道工程的建设。

    没有满足这些条件,这样的轨道是不可能修建完成的。

    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