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6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闯贼部抓来不少明军和地主武装的炮手、铳手,炮击城池以火铳三段击掩护裹挟的老百姓蚁附攻城成为可能。

    开封守军拼死抵抗,文武官员紧急动员城中青壮男子上城参加战斗,周王拿出钱粮驱使城中老幼抢修城墙缺口,昼夜不休。

    这一次死守开封的主将是李中正,他为了激励军民万死不降,效仿战国时田单坚守即墨的办法,编造流寇传单在开封军民中广泛传播。

    很快流言四起,守城军民得知闯贼凶残,准备“攻的开封破,不留人一个,就是答帚头,也得刀三剁。”

    得知城破所有人都会死于非命,军民们奋不顾身,还算贤德的周王朱恭枵不是守财奴,亲自拿出库金二十万两银子给守军将士发饷,并且开出赏格,杀一贼给白银十两。

    闯贼部攻城属于人海战,器械和兵力调度都不成章法,火炮也是瞎打一气,火铳质量太差,射程、准头都不靠谱。

    守城军民用猛火油柜喷射猛火油然后投以火把,贼兵被烧死者不可胜计,没辙,李独眼在城外折腾了接近一个月再次灰溜溜放弃开封找软柿子捏去了。

    闯贼二打开封宣告失败,可是开封城虽然解围,但已经伤筋动骨。

    不是银子等等贵金属没有了,这些东西始终存在,只不过不停换主人而已。

    而是粮食短缺,为了躲兵灾逃入城中的人太多有几十万,正值隆冬,老百姓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李中正和张修身等等文武学习“战神”做派配给供应粮食,并且自己以身作则和军民一起吃糠咽菜,才勉强不让老百姓饿死。

    翌年正月,开封没有等来朝廷的救济粮,等来了崇祯下诏褒奖周王。

    如“……此高皇帝神灵悯宗室子孙维城莫固,启王心而降之福也。……。”这样的语句已经是很高评价。

    但此时老百姓不需要漂亮话,只需要一碗热粥……。

第七百四十二章:挂马头卖人肉

    可惜在这青黄不接的早春,开封城内几十万军民连得到一碗香喷喷的粥都是奢望。

    周王朱恭枵已经基本散尽钱粮,此时他也无能为力。

    开封屡屡被围,而朝廷人马的增援越来越无力,恰恰相反,流寇的人马总是倍增,李中正认为此消彼长必然难以持久,不能选择在此死地和流寇拼消耗。

    就在这时,李中正见到了南王派来的老熟人“南明”正三品武官河南军情处主官左守权。

    跟随左守权前来的只有一个百总河南籍骑兵,还有宣传队正六品百总军官陆文华带着二十几位宣传队辅兵。

    这一支一百几十人的组合没有打“战神”旗帜,也没有打“南明”旗号,而是以“华夏大钱庄”警卫的名义来到中原。

    左守权见到李中正直言不讳,告知他如果想要保全军队杀敌建功唯有守卫沿江城池才会有保障,因为“南明”会在紧要关头派出内河战船沿江增援。

    毫无疑问左守权要求李中正放弃开封,这是数千里之外的黄胜通过军情司传回的情报得知,历史上出现的李自成三打开封已经打了两回。

    鞭长莫及的黄胜在集结兵力去辽东,崇祯皇帝已经在邸报上要求大明文武齐心协力消灭流寇,要大家不等不靠不要奢求外**队入援。

    大明情报“南明”基本上掌握,邸报传递的意思连普通军情处特工都看明白了,大明这是阐明态度,也亮出了底线,不许“南明”军队染指中原。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验丰富的左守权被派来河南公干,为了不引起大明误会,他身边只有百十号以“华夏大钱庄”警卫的名义跟随的人马。

    左守权要做的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能让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

    因为闯贼第三次围攻开封志在必得,他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意图让开封数十万军民饿死。

    被围后,开封城里的粮食在三个月后告罄,饥饿之困到了“人人相食”的绝境,敲人骨吸骨髓之事已经不足为奇。

    弱民不能杀人食肉只能吃一切能够获得的东西,如水草、观音土、皮革、中药等等,甚至吃马粪。

    最后军中开始杀马,竟然有兵丁将马肉人肉混起来出售,每斤卖价三四两银子,“挂马头卖人肉”该是何等景象?现代人无法想象。

    开封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人饿死,可是即便如此,顽强的开封军民依旧选择死战到底。

    独眼李没想到开封人如此倔强,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闯贼丧心病狂掘断黄河大堤水淹开封城。

    北宋画家张泽端画作“清明上河图”上繁华的汴梁“满城俱成河汉”,只存钟、鼓两楼及周王府紫金城屋脊、相国寺顶、延庆观、土街等高阜处。

    历史上的那一次人为决口导致黄泛区绵延几百里,导致开封被泥沙掩埋达二十米。

    造孽啊!老百姓损失数百万之多,侥幸活下来的人也变成了一贫如洗,祖祖辈辈耕种的熟地变成了荒滩盐碱地。

    先知黄胜不能判断李自成是否还是如此疯狂,为了防患于未然下达命令给左守权,不许“大明”军民死守开封,免得老百姓成为枯骨、古都成为废墟、麦田变成盐碱地。

    李中正不迂腐,他何尝不知河南已经被流寇打烂了,如今千里无粮,现在还无法进行生产自救,因为流寇随时都会出现,老百姓种麦子得不到收获还要搭上劳力和种子。

    军民得不到粮食补充无论多么坚固的城池也不可能久守,到了再次被团团包围之时,期盼效率低下的朝廷救援,肯定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七八年前,李中正被流寇包围在河南伊阳县城就是这个状况,有了前车之鉴,他必须为满城几十万军民官吏负责。

    左守权表态可以提供军粮但是只能选择供给沿江城池,因为这些城池能够确保不失的可能性极大,否则不远万里海陆联运到大明的粮食就有可能便宜了流寇。

    如今的大明粮价奇高,而“华夏粮行”始终执行限价配给销售,每石精米最高上限两个半银币。

    大明太多有良知的文官武将知道黄家十年如一日平抑粮价多么不容易,几千里江海联运难道不要成本吗?仓储损耗、搬运费用都不是小数目。

    黄胜运粮食进大明是为了救活更多汉民,不是让流寇能够吃饱肚子有力气祸害地方。

    李中正认为这样做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带领军民来到江边就近吃粮成本小了安全性高了,可行!

    明目张胆把大军带去江边城池不可能,但是李中正可以巧立名目驻军光州,这里还是河南辖区,虽然不靠长江但是有淮河可凭,一样可以水运粮食。

    光州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李中正移师以这里作为大本营无可厚非。

    况且他仅仅是在这里虚张声势设立名义上的大本营,只留三千人马守城,发现贼兵大举进犯立刻转进汉口新城。

    李中正知道贼兵发展迅猛,官兵渐渐地处于劣势,保存实力尤为重要,万万不能分散兵力让闯贼各个击破。

    汉口是南王设立的屯粮城,背靠长江探险,大军转进汉口,军民选择留下协助守城又或者逃难出海都不是问题,流寇不管来多少人也无法围死那里。

    因此他把真正的大本营设立在汉口,进可攻退可守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既然双方都是本着尽可能解救老百姓的思维做事,当然不会患得患失,当天就开始撤离贫民,副将张修身带领麾下三千骑兵又和左守权合作了。

    老百姓大撤退,周王也不会留下,他动身南迁之时写了折子请皇帝恩准暂避光州,等局势好转后再回藩。

    几十万老百姓撤离,开封城留给升职为开封总兵官的陈永福带领一万人马守卫,需要吃饭的人少了,粮食问题基本解决。

    况且他也没有必要死守,发现贼兵势大,可以选择往南撤退到光州,贼兵围攻光州也给他们,官军接着往汉口转进即可。

第七百四十三章:掩护军民撤退

    左守权再次来中原腹地的主要任务还是竭尽所能往沿海、沿江转移汉人。

    即便他们中大多数人不愿意渡海南下,也要让更多人能够摆脱成为炮灰的宿命活下来。

    左守权成功劝得李中正弃守开封南下后又去了南阳府,狠滑头的南阳知府回乡丁忧去了,现在是同知高智勇主事。

    高家知道河南灾害连年流寇不绝,担心二公子的安危,把家里的心腹家丁都派来保护高智勇。

    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