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求生在西晋末-第2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言众人皆沉默深思,不知过了多久,只见温峤踌躇片刻建议道:“主公,不如以承担的任务不同将府兵划分成不同等级如何?”

    “太真且细细讲来!”

    “主公,我们不妨将府兵以承担的任务不同,酌情补发部分薪酬。比如位于边境一带折冲府,在那里服役的府兵可以领取厢军一半的薪酬,而其他各地折冲府。则领取三成或者两成各不等薪酬。而大量只承担训练任务的府兵仍然不领取任何薪酬。”

    “虽然这样做,辽东财政仍然会增大军费开支。但也比将折冲府升级为厢军来的划算。”

    温峤的建议,让在座众人心中一动,虽然厢军战斗力强悍,而且每次大战都冲锋在前,但府兵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提高各地府兵积极性,保持府兵战斗力。对于辽东来说十分重要。

    “嗯,太真此议甚好!接下来由刘遐任朔州都督、卫雄任幽州都督、孙纬任并州都督,尔三人到任之后,在将军府的帮助下,抓紧时间组建各地折冲府。争取在年底完成府兵整编。”

    “诺!”刘遐、卫雄、孙纬纷纷起身。

    “诸位,经过几轮扩军,辽东厢军人数已高达十一万七千人,但仍然远远无法满足今后需求。尤其是最近这次大胜,光是降军就有十多万人,再加上两百万民众,一下子让辽东多出近五成人口。”

    “灭掉汉国使得辽东辖地、人口大增,必然要伴随新一轮军队扩充,军队的数量增加得太快会有很大的问题,一是训练显得滞后,二是各族融合问题。”

    “在汉国降军中,虽也有一些晋民后裔,不是晋民后裔的也有很多黄种人,但仍然以胡人居多,一眼望去,黄白参半,纵然晋军高层没有歧视胡人的意思,那些新降服的胡人兵将也不可能很快地就真正归心,要改造、教育,达成真正的融合,却都需要时间。”

    “主公担忧甚是有理,不如趁着眼前机会,在原有基础上,吸收部分降兵和青壮,组建各地府兵,然后在府兵基础上挑选出精锐扩编成厢军。”

    厢军扩编这些事情,高瞻和温峤等将军府人员在大战刚刚结束时就已经挂在心上了,这时再拿出来稍稍与卫朔讨论下便可敲定一切。按照四十比一的兵民比例,以辽东治下四百八十万民众考虑,辽东至少可征召十二万厢军。

    考虑到战事紧张,高瞻、温峤等人都建议将厢军从十一万人扩充至十四万,其中步兵八万,骑兵六万,如此在加上十三万半职业化的折冲府府兵,足以应付今后局势发展。

    “今后幽并南、东一线仍然是厢军驻防的重点,故而十四万厢军中,有十万分别驻守幽、并两州,剩余三万人则驻守在朔州。当然了眼下这些编制还停留在口头上,接下来半年时间里,将军府务必完成军队整合任务。”

    “诺!”

    ……

    建兴四年,七月下旬,羊献容带儿子刘熙秘密抵达了蓟城,早就得知消息的司马嫣正焦急的站在蓟城门口等候母亲到来。

    “母后!”

    司马嫣上前一把紧紧抱住母亲,眼泪瞬间夺眶而出。羊献容亦是泣不成声的样子,她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自己女儿。

    “嫣儿,嫣儿,真……真是你吗?”

    “母后,真的是我,我是你的嫣儿啊!”

    “母亲……”正当羊献容母女二人抱头痛哭之际,忽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嗫嗫嚅嚅,打算了母女二人情绪发泄。

    “母后,他……他是谁?”司马嫣望着四岁左右刘熙不知所措。

    羊献容脸色一黯,生怕被女儿瞧不起,可惜她却不知司马嫣可不是一般的女子,自小历经磨难,这些年更是靠着自己养活了一大家子,绝不会因此事而嘲笑羊献容。

    “他……他是……是你的弟弟刘熙,嫣儿,我知道此事让你有些为难,可……可母后也没有办法啊!从洛阳到平阳,我虽说贵为一介皇后,可关键时刻根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刘曜虽是胡虏出身,可他十分宠爱我,我不得已只得屈身中山王府上。”

    “好了,母后不要再说了,我能理解。在这个乱世当中,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说着司马嫣儿上前抱起年幼的弟弟,领着母亲前往自家府邸。来到司马嫣住处,羊献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眼前这座豪华的宅邸竟是自家女儿挣来的。

    “嫣儿,这……这座府邸真是你自己花钱买的?”

    “当然了,最近跟着镇北将军家跑海贸,女儿可是赚了不少钱。当初买这座府邸,也是花了不少钱。”(未完待续。)

第342章 蒲津古桥

    建兴四年,八月初,经过大半个月讨论,辽东军政联席会议终于顺利结束,得到新任命的官员纷纷赶赴各地上任,辽东军也开始了有条不紊地整编休整。

    将具体政务、军务交给牧府、将军府处理后,卫朔并未闲着,他带着封奕、杜群、王琰等部分工、转运两曹官吏赶到了蒲坂城视察。

    蒲坂,扼蒲津关口,当秦晋要道,是河东郡内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由于其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河东郡出产的食盐有一大半要经蒲津渡口西入关中、河西。

    在弘农郡内潼关被朝廷控制的情况下,蒲津古桥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为了加强秦晋之间的联系,卫朔打算重修蒲津古桥。

    当封奕、杜群、王琰等人得知卫朔要在黄河上建造桥梁时,纷纷指责卫朔异想天开。不能说其他人说错了,别说是古代,就是搁在现代想要在黄河上建一座桥梁也不是一件简单事情。

    而且黄河天险桀骜难驯,脾气古怪,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频繁的水患,使得黄河在古代有“不桥”之说。意思是说,在这条河流上,根本无法架设桥梁。

    然而卫朔却了解到,历史上盛唐时期,聪明的华夏人民在蒲津渡口上架起了一座巨型浮桥。它令鬼神低头,洪水肃静。这座桥建成后的几百年中,无论黄河水位高低,都无法漫过桥面,它总能够保证车马平稳通过,竟前前后后使用了近千年。

    卫朔在收复并州后首先来蒲坂视察,就是考虑到蒲津渡口上黄河古桥的重要性。

    在辽东暂时无法南下夺取潼关的情况下。蒲津渡口就成了关中与并州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纽带。有了蒲津古桥,以后幽、并出产的食盐、煤炭、粮食、铁器等重要物资可以源源不断支援关中。

    其实古代人一早就意识到了蒲坂城的重要性,这里自古即有通衢大道可以西至长安,北达幽燕,处于山东和河北进入关中的锁钥位置,是卫长安、保三晋的关键所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秦公子鍼出奔晋时,曾于此地造舟相连成桥渡河而过。

    战国时,秦昭襄王为统一大业曾两次造桥于此。

    其后的东魏高欢、西魏宇文秦、定关中的汉高祖刘邦、西征马超的魏武帝曹操以及隋文王杨坚、唐太宗李世民等历代皇帝都曾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这里修建浮桥以兴师济渡。

    魏晋时期,蒲津桥已由临时性的舟式浮桥渐渐发展成了固定性的竹缆系舟式浮桥。只是这种浮桥不够牢固,容易被河水冲垮,而卫朔要做的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番升级改造,将竹缆系舟式浮桥改为铁铸与混凝土浮桥。

    封奕站在卫朔身侧,望着波涛翻滚的黄河,轻声问道“主公。你真的要升级改造蒲津渡口上的桥梁?在黄河上修建浮桥可不是一件简单事情,不但耗资巨大,还有可能功亏一篑,徒损物资。”

    “那是自然!请子专放心,某自有成算。我打算让工曹、转运曹联合,在桥的两头用水泥砌石护堤,并在岸上铸造由铁牛、铁人、铁板、铁山、铁柱等相互关联的沉稳坚固的地锚,用来取代旧地锚。然后换竹缆为铁索串连百数叟木船系于铁牛尾部的横轴之上。”

    “如此不久,一道稳固可靠的新浮桥就可夹岸横跨在黄河上了。”

    杜群、王琰二人闻言若有所思。听了卫朔介绍,他们发现在黄河架桥似乎并不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若真按照卫朔的策划建成了,他们就有可能因此而名垂青史。想到这儿,两人眼中顿时射出一道炙热的眼神,灼灼地盯着卫朔不放。

    “若真如主公所言,一旦架桥成功。必将大大加强秦晋交流啊!只是这样一来,岂不要消耗大量钢铁?我辽东有充足的钢铁支撑桥梁建设吗?”

    王琰原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