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求生在西晋末-第5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嘉之乱爆发后,大批中原、河北世家为躲避战乱,纷纷南渡长江,史称“衣冠南渡。”

    后世诗云:‘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谢’就是指陈郡谢氏,不过眼下的陈郡谢氏尚达不到顶级世家标准。谢家真正发达起来,是在谢安长大成人后,谢家渐渐由一个‘祖上名声不显’的一般世家,发展成为与琅琊王氏并称的顶级世家。

    原本先帝刚刚驾崩之际,太常卿谢裒每日除了上朝,一概不会客。

    直到局势略有缓和,谢裒才开门迎客,在来访诸人中,尚书郎桓彝与他关系最好。

    正值深秋,桓彝带着十岁的长子桓温来到乌衣巷谢宅拜访。

    谢裒今日只见桓彝一人,所以早早清扫了庭院,布置停当。

    桓彝车马一到,谢裒领着两个儿子迎接上去,大家都是熟人,彼此寒暄,桓温与谢裒长子谢弈在国子学同窗,也是十分亲热。

    待众人分宾主落座,不一会儿双方谈到当前局势,突然一个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听闻大将军率大军坐镇姑苏,却坚持不入朝辅政,不知谢叔父对此有何看法?”

    正高谈阔论的的桓彝和谢裒愣住了,回头一看,却是桓彝长子桓温,看着桓温一脸稚嫩的样子,众人不禁哄堂大笑。

    桓彝怕谢裒下不来台,连忙喝住儿子,赶紧致歉:“犬子桓温,年方十岁,无知至极,贤弟不要怪罪。”

    谢裒望了好友一眼,故作惊讶地说:“果然是虎父无犬子,温儿看上去机敏过人,可知是兄长平日教导有方,尚不足弱冠之龄竟关心起世事?”

    谢裒这话虽是在夸奖桓温机智过人,但却暗讽正其小年轻说话不知轻重,索性连桓彝都戏谑了一通。

    桓温年纪虽小,却听出话里有话,有模有样地踱了几步,对着谢裒大笑:“叔父此言差矣,我闻大司马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侄儿虽年幼,却也不甘居于人后。”

    话音刚落,谢裒爽朗地笑了起来,满眼赞叹之色道:“哎呀,我没料到桓家竟有如此后生,风神秀彻,才思敏捷,日后成就当不下桓兄!”

    将小辈全撵出去之后,桓彝、谢裒二人这才坐在一起说些隐秘的事。

    “幼儒,我等世家根基皆在乌衣巷,如今大将军对建邺虎视眈眈,麾下不是流民都是胡虏出身,最是不讲理,日后一旦兵临城下,那些贱民胡虏看到建邺繁华,难保不会顿起歹心,到时我等世家岂不要殃及池鱼?”

    “兄长所言甚是有理,那些羯胡余孽在北地被大司马打得无处容身,不得已才栖身于大将军麾下。然而胡虏生性桀骜不驯,一旦约束不住必将为祸地方啊。可如今是大将军秉政,其又要仰仗胡骑厉害,哪里听得进其他谏言?君不见我家兄长不过稍稍劝谏几句,就被大将军一脚踢到豫章当太守。”

    “不知怎得,我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大将军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日后一旦有个三长两短,谁来约束那些胡虏!倒不如像北地大司马那样,杀个干净省事。”

    “为兄亦有同样的感觉,那些胡虏残暴不仁,日后万一随大将军进入建邺,必将给建邺带来无穷祸患。”

    “眼下大将军对夔安信任有加,急需仰仗羯胡骑兵威慑各方,绝不会听从外人建议而自断臂膀。小弟敢断定,日后这场兵变的规模肯定会比前次危害要大,说不定会让江东从此一蹶不振。”

    “唉!真没想到,当初看上去很有前途的江东,到了今日竟走入绝境。”

    “不知兄长想过举家北返么?”(未完待续。)

第594章 封邦建国

    永昌元年十一月初,谁也不曾想到,新天子给燕王下的第一道圣旨竟是允许其在北地封邦建国。

    天子诏命一出,天下哗然。

    封邦建国与魏晋传统封王不一样,这一次相当于公开承认了卫朔的诸侯地位,燕国将以周室诸侯存在。

    外界在惊骇之余,更多的还是悲哀和默然,大多数人深知时至今日,大晋王朝早已是名存实亡。

    作为天下最大的割据势力——辽东,已不奉皇命久矣,与其强撑面子,不如直面现实,还能讨好一下辽东。

    所谓不破不立,司马绍是真有振兴晋室之志,决心效仿昔日汉高祖刘邦示弱项羽甘屈汉中王、光武帝隐忍兄仇示好于更始帝之旧事,打算引辽东为外援,忍辱负重,韬光养晦,静观天下之变,寻机先铲除内患大将军王敦,而后据江东以抗辽东。

    待这份诏命传至天下各地时,各方势力却是有喜有忧。

    最欣喜者,莫过于辽东上下。尤其对卫朔而言,从一介流民头子到裂土封王,此间付出的艰辛唯有他自己最清楚,数年来一刻不曾懈怠,不就是为了而今这般么?

    虽然目前这一国之王距离君临天下尚有些差距,但至少从今以后在‘燕国’境内行事当无所羁绊,而且依照辽东雄厚的人力、物力,用不了多久就能完成统一天下的重任。

    其次最欣喜的竟是河东裴氏,原本裴氏就没想到当初误打误撞之下,裴家竟是与新晋燕国联系最为紧密的世家。

    且不说裴嶷贵为辽东文臣巨头之一,还有大批裴氏子弟在辽东各地任职,单单身为王妃的裴颖儿就能让裴家稳居燕国新贵之一。

    作为燕王岳父,说实话在裴盾印象中卫朔一直都是那个小小兵曹从事,直到现在他都未料到卫朔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难怪古人常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其他诸如辽东众文武更多的是兴奋,上次朝廷诏封卫朔为燕王还只是以燕国、辽东为封地,而这一次直接将整个北地作为燕国,允许辽东封邦建国,实际上是等于承认了辽东独立地位。

    此次封邦建国不同于大晋开国以来的传统,倒是跟周王朝分封诸侯类似。诸侯王的权力很大,有权构建自己的政治体系。可以说走到这一步,辽东除了名义上还是大晋诸侯外,其他基本上与大晋没啥区别了。

    卫朔拿着天子诏书,左看右看几下,自言自语道:“没想到天子竟有如此魄力,历史上司马绍若非英年早逝未必没有机会完成北伐大业!”

    ……

    为了尽快完成封邦建国,卫朔于十一月份召集辽东文武近百人进行多轮磋商,终于在月底形成了一个初步方案。

    十二月初,辽东上下在大礼堂内举行了一次规模庞大的联席会议,参加者光是文武重臣就有百余人。

    包括以裴嶷、高瞻、温峤、莫含四巨头为首的牧府、将军府中高级官员,以及各地刺史、太守等地方官。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来自各大学堂的山长、博士,以及民间乡绅代表、阐教掌教和道长等等辽东各界代表。

    加在一起足足有数百人,再加上现场负责维持秩序的侍卫军、记录文字的文吏,将整座大礼堂挤得满满的。

    卫朔根据众人讨论的结果,再加上他的一些意见,最终确定了燕国政治体系。

    这个方案既借鉴了历史经验,又结合了当前实际,应该算是最符合目前燕国的一个方案。

    考虑到三省六部制已有了雏形,卫朔立即将后世唐宋较为成熟的制度拿出来。

    封邦建国后尚书省将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基本上是将牧府那一套换个牌子挪到尚书省名下。

    原本尚书省主官为尚书令,却被卫朔取消,反而分设尚书左右仆射负责。

    尚书省下领户、税、工、农、转运、学、商、吏八部,这里与牧府唯一不同的一点便是少了个计部,计部被卫朔划给了门下省,负责审计、监督尚书省运行。

    门下省设左右散骑常侍,下领计部以及数量庞大的议郎,议郎被分成户、学、工等诸曹分别对应尚书省各部,其日常职责便是对尚书省各部进行相对应的审计、监督。

    另外,卫朔还把审核预算之权力交由门下省负责,每年尚书省的预算都必须得到门下省批准,不然将不能得到实施。

    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代表辽东民意主掌审计之责,尚书省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必须接受门下省议郎质询。

    每年尚书省左右仆射都必须到门下省进行‘春度秋计’,向门下省解释税收征收以及使用情况。

    卫朔把行政权给了尚书省、审计权给了门下省,中书省则被他赋予了立法权。

    根据规定只有获得中书省批准的法律、法规,才能被推行至燕国全境。

    除此之外,任何部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