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4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降书,率所部四千营兵并潮州城易帜投降。

    决定投降时,卢光祖唯恐福建绿营不肯一起降,便诓来福建将领,于军帐后伏下刀斧手,待福建将领入帐后刀斧手一齐冲出,转瞬便将福建将领宰杀。尔后,卢光祖命李天水、石庆等军官带人控制福建营兵,派人往太平军递上降书。与卢光祖一同投降的还有潮州知府吴文宪、海阳知县宋国忠等清廷委任的官员。

    周士相知道卢光祖是真心投降,因为济度的死让这个乌真超哈副统领没了选择。清廷肯定要追究亲王战死的责任,到时他这个败逃回去的汉人肯定要被当替罪羊宰了,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投降。

    接纳卢光祖投降后。周士相又命归降的潮州知府吴文宪带人往仍为清军控制的潮州各县劝降,明言有不降者则太平大军即日便至,破城之后不论官吏军民,老弱妇孺一律屠之。

    受济度之死及屠城威逼,潮州各县纷纷易帜。除已为太平军占领的普宁、惠来及易帜的潮州府城所在海阳县外,潮州其余各县相继归明,共得揭阳、程乡、饶平、镇平、大埔、平远、澄海七县。计有丁口八万四千,实有人口13万6000余人。另得七县驻防营兵3000余。

    七县清廷委任的官吏尽数投降,无一闭城反抗者。对于这些降官。周士相一律留任,潮州知府也叫吴文宪继续当着,只调那些营兵至普宁接受整编。

    潮州境内除县城外,另有大小寨子百多处。周士相命卢光祖部扫平这些寨子。愿降者一律整册造丁,不降者全寨拔除。在卢光祖部和各县归降营兵的协助下,只用了半个月时间便将这些堡寨尽数拔除,得丁口两万多,内中青壮五千余。

    大战之后的太平军急需补充,原有四镇要扩至八至十镇,以应付接下来的西征之役,故除了投降和俘虏的清军一律纳入太平军外。那些随军民夫也没有被放回,周士相又叫潮州各县按三丁抽一的办法挑选精壮送至普宁。如此又得7000丁壮,加上先期归降的清军和民夫,仅在潮州,就有两万余人可供太平军补充。

    第一镇在玄武山大战时伤亡最为惨重,三旅只剩一旅兵,急需补充。周士相命从降军中选5000人调入第一镇,计从归德总兵刘忠部降兵选500人,南阳总兵张超部选400人,潮州绿营选600人,卢光祖部选1200人,汉军选200人,余下从潮州驻防营兵及青壮中选调,如此将第一镇补充完整。

    鉴于来降蒙古兵达到了三千余人,若独编一部恐日后难制,周士相便在第一镇、第二、第三镇再建一骑兵营建制,将蒙古兵分拆调入各镇。此举虽让苏日勒不满,可在太平军的强势之下却也不得不行之。如此,第一、第二、第三镇计有步军三旅7475人外再有一营骑兵775人,实有兵员为8250人。

    余下蒙古兵仍编入骑兵旅,各镇骑兵营非战役集结时由各镇单独指挥,若遇会战时,则由军帅府视会战规模调度各镇骑兵归骑兵旅建制统一指挥。

    第一镇在人员补充到位后在普宁休整三日后立即经陆路回广州。周士相又成立第六镇,以满州人苏纳为镇将,卢光祖为副将。第六镇兵员由福建兵、潮州兵及潮州青壮组成,不编骑兵营,实有兵员7475人。

    苏纳得知自己被委以镇将,很是欢喜,向周士相请了令,特意将碣石卫随鄂多投降的那百余满州兵都要到自己镇下。对此,周士相欣然同意,命苏纳自行安排那些满州兵,营校以下军官任命可自决。

    第六镇的补充时间稍长,加上需要适应太平军的军制,旅校一级的军官也需从太平军老镇调入,故而在普宁休整了半个月便移至惠州海丰驻防。

    原驻普宁的第五镇被调至潮州驻防,第五镇本是广州投降绿营兵改编而成,在潮州打粮时抓了不少清兵俘虏和寨兵,兵员方面不需补充,只是战斗力却是不高,且军纪也是不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士相命第五镇和第二镇各调换一个旅,将第五镇的黄四成旅和第二镇的于世忠旅调换,如此既保证了第五镇的战斗力,又确保第五镇的军纪可以受到有效监督。

    于世忠旅在陆丰保卫战期间表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虽然于世忠的练兵方法学的是戚家军,和周士相的步军操典有所不同,但只要能出战斗力,周士相并不介意于世忠的练兵方法,他倒是很欣慰戚家军能在太平军中得到延续。

    光有一个于世忠还足以稳定第五镇,周士相又命宋襄公立即从广州抽调安军使补入第五镇,以确保第五镇的军纪。周士相给赵自强下了严令,禁止再在潮州掳掠。光有口头警告还不行,调入于世忠旅是一个手段,驻防海丰的第六镇也是悬在赵自强头上的利刃,若他不遵军令,内有于世忠旅,外有第六镇,足够让赵自强掂量份量了。

    第二镇暂时还没有返回广州,解决潮州的事情后,周士相必须解决惠州的事情,他意将胡启立部整编为第七镇。(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二章 谁赞成 谁反对

    胡启立部本为广东绿营督标,反正时有督标兵千余,又有顺德营兵900余随之一同反正。三江口之战结束后,胡启立率所部2000兵夺取惠州府城归善县,设计骗开城门后便杀奔府衙,胁迫清廷委任的惠州知府马安民与之一同反正。

    马安民本是明朝的连化知州,绍武政权覆没后开门向清军请降,被清廷任命的两广总督佟养性留任,后来李成栋反正归明,这马安民却是长了心眼,没敢跟着一起换上明朝官服,而是连夜将官印带着跑到北面的赣州。结果李成栋败亡后,“未从贼”的马安民便官运亨通起来,先是从连化那个散州调到肇庆任通判,后来又接了往广州任参政官的惠州知府王章钧的位子。短短十年,从一个七品的散州知州做到四品的大府知府,不能不说马安民当年的选择颇是有眼光,若当年走错一步,今日的他只怕早已成了一具白骨。

    眼下形势,虽说太平军占了广州,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继茂一死一降,满州将军哈哈木连同满城都叫太平军给干掉,可马安民还是不看好南明,毕竟和已占大半天下的大清相比,南明这气数真的不行。当年李成栋反正时,广东全省地盘转瞬归了明朝,可结果又如何?

    大势逆不得啊!

    马安民不想反正,他想跑,和当年闻知李成栋反正一样赶紧跑,然而马知府的速度却是慢了一步。在他刚把官印揣在怀中时,胡启立的兵就冲进了府衙。

    “马大人可愿归明?”

    胡启立叫人将刀架在马安民脖子上,也不与他多说。但问他愿还是不愿,若不愿这刀便砍下去了。

    一番犹豫之后,怕被清廷清算可更怕死的马知府选了条他非常不愿意走的路——反正归明。

    马安民是违心答应胡启立反正的要求,表面上十分配合胡启立接收惠州地盘,背地里却派人往潮州吴六奇那里求援,甚至将自己迫不得已归明的苦衷也写了封血书央求吴六奇替他递上京师,免得他日大军杀到。清廷不问青红皂白将他脑袋也砍了。至于书写所用的血到底是他马知府的还是另有他人,却是个不能说的事了。

    有了马安民明面上的配合,胡启立接收惠州各县进展很顺利。那些清廷委任的知县大多响应了知府大人的“号召”,人人都换了一身崭新的大明官服,不过真正把辫子割了的却只有龙川和海丰两个知县,其他各县的太爷脑袋后还挂着辫子呢。

    不过胡启立虽然已经反正归明。可部下很多人也没有割辫。甚至连胡启立本人也没有将辫子割掉,以致于百姓们常看到一帮明军在几个留着辫子的官员带领下到处抄家,美其名曰“劝粮”,有好事的问起来,那帮明军多半还会说这是与广州的太平大军学的。

    有鉴于太平军的成功事迹在,胡启立也算是有样学样了,不仅学太平军“劝粮”征收他的军饷钱粮,还学太平军大滚雪球。疯狂在惠州境内收编绿营,招纳土匪。强征青壮,短短数月便将所部2000兵扩至一万四千兵。

    扩充实力同时,胡启立又以惠州总兵的名义大肆封官,不仅追随其反正归明的部将都升官晋爵,那些招降来的营兵和土匪的大小头目也是人人给官。官印不够便拿木头来刻,导致惠州一夜之间出现数百拿着木头官印往各县接防的官,同一个县竟然能出现两个守备出来!

    这些“木头官”把个惠州闹得乌烟障气,百姓怨声载道。此种作为,不仅广州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