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5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在征收对象上,更是堪称致命。

    而这,便是官绅免税。

    在后世,大部分人或许会觉得哪怕是高官显宦,照样也得纳税。不管免税以及逃税的法子多么繁多荫蔽,至少从法律上讲,人人都得纳税。

    但换个时候,在大明可就不是这回事了。

    按照常理讲,既然是大明子民,自然要人人纳赋税徭役。但显然,大明的官绅是不如此的。

    太祖皇帝在时诏谕:“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也。若贤人君子,既贵其家,而复役其身,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

    也就是所,洪武年间时官绅是不需要服徭役的。

    到了嘉靖二十四年《优免则例》则规定,京官一品优免役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递减,至九品优免役粮六石、人丁六丁;外官减半;举、监、生员优免粮二石、丁二人;致仕优免本品十分之七。

    最后到了万历三十八年时《优免新例》规定,现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进士优免田最高可达三千三百五十亩,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生员、监生八十亩。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免税条例也只是一种额度,也未必会有谁都用得上。比如海瑞,还不是死的时候连个丧事都办不起?

    然则,这又涉及到大明复杂的基层生态了。比如那范进中举为何能欢喜得癫狂过去?当真只是有了一个考进士的机会吗?那定然不是,纵然是举人可以直接当官,其实也难讲能当个什么官儿。毕竟,候着等官的人可太多了。

    这一切,便是在这: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上。

    只要有了这个免税资格,哪怕你之前一穷二白没有一千两百亩地,那只要想有就立刻能有了。

    当然不是说举人有本事能够强取豪夺不犯法,而是当了举人便立马能当个老爷,有的是那本乡邻里笑嘻嘻地将田地进献个举人老爷,挂在举人老爷的名下。

    为的,便是免税。

    毕竟,在大明治下,实在是有无穷无尽的徭役赋役等着百姓们去承担。相反,要是将田地挂在官绅的名下,这些无穷无尽的烦扰顷刻间就消失干净。将田地进献出去的百姓自然是依旧还自己耕作,只需要贡出一份收入给举人老爷。而名下寄着田地的举人老爷也能凭空得到一份收入。

    唯一受损的,只有大明税收。

    更加隐性受损的,便是那些无处将田地仅限的小老百姓,他们要更瘦加税过后的重担。

    谁都明白,官绅比起小民百姓而言显然是有力者,比起其他平民百姓更应该承担赋税。但在大明,这逻辑却掉了个头。

    免税被当作一种特权赠予给了大明官绅。就是朝堂要加税,亦是只能加到小农身上。

    可要动这一块蛋糕……

    李邦华与傅淑训都陷入了沉默。

    他们都是在京高官,李邦华位居一品,傅淑训加上赠官也是位居一品。身后都有免税一万亩田地的优待,这一茬要是没了,动的可是切切实实的利益。

    甚至,就算他们勉强想要推行,能有多出力亦是可想而知。

    朱慈烺如何不明白他们的心思?

    “朕意已决。”朱慈烺道:“但……朕既非暴戾刻薄之人,亦非莽撞少谋之人。岂能不明白国家大政,一举一动都要三思后行的道理?诸位爱卿只管放心行事便可。若是你们听了朕接下来的话还以为不妥,朕可以暂缓。”

    李邦华与傅淑训缓缓颔首:“老臣洗耳恭听。”

    朱慈烺悠悠地道:“我大明职官之少,俸禄之低,历朝历代实属罕见。朕,亦是不愿意坐看这一点啊。这大明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想要用之于民,自然也要有一套良好运转的管理体系。而官吏的待遇便是重中之重。这一点,从朕执掌临清户部分司的时候便已然做了。诸位爱卿,就没有想说的吗?”

    听朱慈烺如此一言李邦华与傅淑训既是欢喜,又是忧虑。

    李邦华当即感叹道:“此乃大事,更是大善啊。吾皇仁慈。”

    傅淑训先是纠结了一下,一想到额外的支出他就头疼,但既然是加薪,那自然是可以提高效率,解决税收问题的。傅淑训很快就搞明白了主次,笑道:“吾皇英明,此乃我大明之幸。”

    没有哪个员工不渴望加薪的。

    尤其是在工资太低,历朝历代都罕见低的情况下。

    大明宣德时朝臣月薪止给米一石,外官不过三石,原来的俸钞,因为贬值,每贯实值二三钱。洪武年间倒是好一些,俸禄都是全给的米,但有时候也用钱钞折支,照例特价钞一贯钱一千抵米一石,但大明宝钞后来发行太过泛滥一文不值,于是又增加到每石米换算包抄十贯。

    正统年间的时候有规定,五品以上,十份的俸禄里二份米八份钞,六品以下,十份里,米三钞七。后又改在外官月支禄米二石,其他的全都发宝钞。照比例推算,正一品月俸得米十七石四斗,其他的折算宝钞五百九十六贯,用一贯值三钱计算,只有一千七百八十八文。

    外任正七品官知县实际上能拿米二石,包抄五十五贯,算起来只有一百六十五文。这么低下的俸禄,只依靠工资,谁都没法正常生活。实际上变相逼迫大臣贪污。反过来造成朝堂税收更加艰难。

    无论于公于私,李邦华与傅淑训都是大为赞同。

    既然有了加薪这一张牌,参考此前军衔制后大明的俸禄水平,李邦华与傅淑训脸上表情便好看了许多。

    “其余姑且不论,先将京畿这里试点起来吧。”朱慈烺笑着,喊来几人,低声吩咐了起来。

    ……

    后世都吐槽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像是废纸一张,擦屁股都嫌硬。说起来,朱慈烺每回擦屁股的东西其实就是宝钞司出产的。宝钞司。是四司,也就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之一的衙门,掌制造粗细草纸。皇帝所用的草纸由内官监制作,就是来源于这里。宝钞司虽然名字里有宝钞两个字,但这其实不是制造大明通行宝钞的地方。

    真正负责宝钞事宜的衙门叫做宝钞提举司,位列户部门下。

    今日,徐焕武进了内城,在城西鸣玉坊靠近新开道街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是一处中式四合院,门庭不大,十分老旧。只有一个老头在门房里依墙睡觉。

    角落里,一块陈旧的牌匾显露着这里的身份。

    这是宝钞提举司。制造大明货币的地方。

    徐焕武在门前立定,足足等了百余息,直到身后的人都烦了。那老头才发觉有人进来了。见来了生人,老头一脸惊讶。但很快,老头就反应了过来。这会儿的老头仿佛发觉了自己乃是衙门的门房,板着脸撑出一些威严,但这会儿肚子里却不争气地咕咕叫了起来。

    见此,徐焕武倒是笑了:“老伯,眼下已经过了午时了,还未开饭呢?阿桂,给老伯送点吃的。”

    “哎呦,原来是军中将士。”这会儿,老头终于看到了那阿桂身上的军装,面色一变,但紧接着就是疑惑:“不知这位将士来此有何贵干?”

    “贵干么……”徐焕武望着顶上宝钞提举司上的牌匾,道:“当然是有的。来人,将这里门庭换掉。”

    紧接着,一块硕大的门牌换了上去。

    “大明帝国中央银行。”

    徐焕武手中拿着一封任命状,从今往后,这就是他的新工作了。

    ……

    大明二七六年十月一,对于大明而言是一个平静的日子。

    宛平县衙里,清晨的阳光升起,吴英科麻溜爬了起来。作为宛平县的县令,他可是每天都忙得喘不过气来。

    尤其这一回连番大捷又是圣上大婚,吴英科更是忙得头大如斗。

    不过,当吴英科上衙的时候,忽然发现户房的书办费丁苦着脸:“县尊,出事了。”

    一见来的是户房的费丁,吴英科顿时心里一惊。这关节出事情,不会是秋粮出问题了吧?顿时,吴英科急切问道:“到底是出了何事?”

    “本月的俸禄连带此前的加俸犒赏都下来了,可是……可是……”费丁苦闷道:“折了五成的钞啊!”(未完待续。)

第八十六章:皇帝的筹谋

    费丁那一句“折了五成的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