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8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省到各个州府县乡,再到主官、佐贰官、警署、六房、地方守备军。光是出现的财政编制就可以解决上万人的就业问题,更是可以间接解决数十万人的活路。

    当然,也不是说随便放一个人就行。人事问题,向来复杂必须谨慎。就业仅仅只是一面罢了。

    故而,朱慈这才说恢复辽东只是一方面,并非是核心脉络。

    至于万邦来华,也同样如此。

    交结各国,建立外交事务线,这是为了海外贸易做准备。老实说,朱慈虽然脑海里还有一些后世的记忆。知道东南亚此刻已经有欧洲列强开始殖民扩展。但他们到底是如何殖民的,东南亚的地方土著又是个什么情况,朱慈依旧是两眼一抹黑。

    要知道,朱慈现在可不是什么后世的普通人,这是一国之主。

    但眼下,大明对东南亚的掌握依旧还是稀少。而这,显然就需要朱慈朝着后世那种水平建立一个新的外交系统。

    至于这样的举动反过来被人理解成搞一个万邦来华炫耀盛世的目的,那自然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眼下大明久经战乱,人口凋零,故而人稠地少的情况得以缓解。百姓稍多一些活路。但是,将这一方眼界困顿于国内实属下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之大,实在有太多的地方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了。所谓天朝上邦,无所不有,不需睁眼向外看的自大之言,朕可是从不这么认为的。”朱慈郑重地看着徐茵茵,眼角一瞥,发现杨文岳与倪元璐等人来了。

    见此,朱慈收住声,喊来内侍将准备好的礼品送给了几人,一番告别,倪元璐与杨文岳联袂坐下。

    一干京师大学堂的女学生们惊喜地带着皇帝的礼物离开了。

    朱慈则是有些不安的看着两位大臣的到来。

    好在,让朱慈稍稍安心的是,两人显然不是纠结朱慈是不是要继续出宫的。

    两人,是带来了一份辽东之战的战果汇总。

    见此,朱慈顿时欢喜了起来:“哈哈,有这一份清单,两位爱卿回了京,可就好受多了。至少,户部傅爱卿那边就不会白眼有加了。”

    往常看到枢密院,傅淑训就感觉头大。因为这意味着又是大笔的战争经费支出。

    但每次战后,这种关系就会调过头。

    也许是传承了朱慈一开始就算账精明的作风,大明皇家军队不管是陆军还是水师都喜欢算账。全军上下格外重视斩获纪律,一律充公,绝不私藏。

    毕竟,这可是军队少数可以在户部衙门面前硬起腰杆的时候。

    也正是这种会经营思路的思虑,这才让军队一直保持了较高军费标准,有钱,就有了跨时代发展的底气。毕竟,一支火器化的近代军队军费开支可是数倍于传统军队。

    “这么多啊……”朱慈虽然心中有所预料,但看了这一战后的斩获,还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凉:“一共价值……一千九百万两?”

    “建奴贵胄伪朝之产,一共都折算了进来。单单只算现银,其实只有七百余万两。但折算上其余的私财,包括金锭、珠宝、字画、地产、牛马、人参鹿茸等财货,价值一千九百万两。当然,余下一千余万两这些具体还要看拍卖的情况。这么多的东西,要一次性投入市场,拍卖起来价值还会有所波动。”杨文岳解释着道。

    “但这已经足够让朕惊喜了!”朱慈重重地松了一口气:“这一回,见了李爱卿,朕倒是可以换一个法子头痛了。”

    “陛下身体不适?”倪元璐有些紧张。

    朱慈促狭地笑道:“倪爱卿多虑了。朕呀,是打算对李爱卿说……多了一千多万的经费预算。朕,要头痛怎么才能把这笔钱花光喽!”

    作为一个现代人,朱慈的财政理念当然不一样。这年头对于官员而言,当然是想着存钱越多越好。

    但朱慈明白,储蓄习惯说到底是为了抗风险。但实际上,钱不用出去,就无法让经济活跃,对于国家政府而言是亏本行为。

    倪元璐等人跟随朱慈良久,耳濡目染,对于这一点当然清楚。此刻听明白这个梗,都是不由欢畅笑了起来。

    是啊,有钱不知道怎么花,这实在是个幸福的烦恼。

第三章:权柄

    辽东收复,京师自然是载歌载舞,各处一片庆典。不少商家们都纷纷挂出了复辽东,进店优惠的招牌。

    至于各处如何张灯结彩欢庆辽东收复,灭亡清国,礼部、枢密院、内阁又是如何热议着怎么办一场献俘大典,那自然是无需赘言。

    总而言之,欢乐的海洋席卷了全国。

    大明重归承平,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异族还会闯入关内,屠杀抢掠,美好的日子就这么来到了。

    朱慈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之中,抵达了塘沽码头,悠然地陆路回到了京师。

    感受着久违的和平气息,朱慈掀开窗子,贪婪地深唿吸了一口气。

    “还是得回京一趟啊……”马车里,朱慈脑海里想着如何外出的事情。

    没错,这一回又是让李香君猜对了。

    或者说,这个聪慧的女子深切明白朱慈骨子里那一刻躁动的内心是不会忍受紫禁城对他约束的。

    当初的朱慈频繁去京师大学堂便足可以证明这一点。

    眼下,辽东已经收复,御驾亲征开始进入收尾的阶段。皇帝陛下过足了军事审判的瘾,继续滞留宫外已经让皇帝陛下收到了很多封太过于思念的奏章。

    这一回,倒是少有官员敢于直接指责皇帝陛下贪玩了。

    尽大胜,连那个曾经悬挂在帝国头顶之上的心腹大患已然为皇帝陛下铲除。举国上下,尽皆欢唿庆贺之情。人心之中,纷纷为朱慈这般武功赫赫所敬仰敬佩。

    这会儿的朱慈,正是权柄威望最隆重的时候。

    事实上,数前朝帝王,除了那些开国皇帝,极少有人能比得上朱慈的武功。而且,文治之上,朱慈亦是不俗。

    往常,朱慈年纪轻轻,难以压服群臣。但现在,朱慈的年纪轻轻不再成为朝臣们可以忽视的理由,反而成了朱慈更加可怕的优势。

    对于寻常小皇帝而言,年轻意味着不懂事,意味着好欺负,意味着没本事。

    但朱慈显然已经不需要懂事这种忽悠小孩子的评价了,这一位更是只有他欺负别人,没有别人欺负他的,至于本事,文治武功的颂词遍满京华。灭国平贼,这等巅峰级别的战功,举国无出其右。

    没有三个特征,朱慈的年幼就成了优势。

    毕竟,只要朱慈不自己作死中途挂掉,哪怕按照后世正国级领导人的退休时间,朱慈也可以继续执政五十年。

    五十年是个什么概念?

    那意味着朱慈再久一点,可以从十七世纪执政到十八世纪。

    这么漫长的政治生命,哪怕再刺头的官员都必须敬畏。这意味着,若是真有人打算拿皇帝陛下刷声望来积攒政治资本,朱慈完全可以冷藏人家三代,从本人到他儿子再到他孙子……

    纵然朱慈自己忘记了有这么一个人得罪了自己,但官场之上,最不缺少的就是聪明人。只要皇帝陛下活着,这种自不量力的倒霉鬼就绝不会被人提拔、赞赏。

    对于之前的官员而言,得罪了皇帝,熬几年等这个皇帝挂了,自己就成了两朝元老,靠着之前刷的声望和资就可以回京更胜一层楼了。

    可在朱慈这里,却绝没有人敢打这个念头。

    因为……大部分官员,正常一点的考上进士都是三四十岁了。三十多岁得罪了皇帝陛下,到退休都还没熬出头。到时候,儿子孙子都走上官场了,还得受到牵连。

    故而,此刻朱慈的权柄还真是稳固又强大,直追太祖皇帝与成祖皇帝。甚至,比起朱棣,朱慈还要名正言顺许多。

    当然,朱慈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

    他可不是任性的武宗皇帝朱厚照,丢下京师一大把国务就跑去大同与蒙古人开片。朱慈要的不仅是星辰大海,更要的是国泰民安。只有帝国强盛了,海外殖民才可以算得上是根基深厚,而不至于朱慈在外打得好好的,结果后院起火,前功尽弃。

    车队一路顺利地开进了紫禁城,朱慈一回宫,没怎么封锁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城。

    庆祝大胜的气氛当然是更加浓郁了,但很快,宫城就热闹了起来。

    留守班子纷纷赶到,李邦华、刘宗周、傅淑训、高名衡、史可法、黄宗羲、常志朗、朱之瑜……

    一个个熟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