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启风云-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房、土地的灌溉、粮食的晾晒保存、鸡鸭猪牛的圈养等设想的模式,让他多找点懂行的人集思广益想好后上报。

    思琴这时候说:“皇上,你建立一个模式后准备先让普通百姓来体验还是另外找人?”

    天启想了想说:“朕这个模式里房子要另外修,田地要重新规划,河流都要限定宽度并定时疏理,这难免会破坏很多原来的村庄布局。这人都是念旧的,你要把他的家毁了就算赔他个更好的他也不会乐意,因此朕的意思是先让听话的人来住着看。人都考虑好了,赵率教的两万人刚刚把城里因王恭厂爆炸毁坏的房屋修好,他们拖家带口的约有五六万人,原来准备让他们疏导运河,但现在朝廷没钱就让他们先替朕办事,闲着也是闲着。”

    冯思琴点了点头说:“这就好办了,先在附近找几个移民移得比较多的县,没走的人给点好处让他们集中住,其余的地就空出来了正好让赵将军的士兵带家眷住进去。因为移民走的人留下的地都成了官田,所以不存在需要银子买卖土地的说法,让他们先住进去再做按规划修房、修河、平田等事。”

    天启点了点头说:“那就齐头并进一起做,徐光启找人定规划,赵率教带人下乡按规划搞修建,到时候能种新品种就种新品种,不能种新作物也可以种其它的。”

    郑贵妃摇了摇头说:“皇帝可能不知道,京城越往南平地越多,但全国各地是山地多,平地上的经验恐怕经不起推广。”

    天启看着郑贵妃说:“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老人家这话算说对了,我叫徐光启多考虑几种模式,比如说山地模式、平地模式、旱地模式、水田模式,尽量把全国的所有地型都考虑进去。”

    思琴这时候说:“还应该想想做到什么程度,真成功了是让他们就地扎根还是换人来做?换人又换谁来?”

    天启想了想说:“是啊,这干得好好的让别人走肯定不合适,走了后其他人也不一定愿意来,谁都喜欢新家,这倒是个难题。”

    皇后这时说:“:臣妾倒有个主意,皇上不是准备让他们疏通运河吗?不如在运河边把他们一个村一个村地布置。什么地形都兼顾到,并说清楚那就是他们今后的家,把家建好他们应该没有意见,这样一来今后要修运河管运河都可以随叫随到。至于说怎么推广,只要搞得好就让其他人来参观,参观完了满意了自己照着修也可以,花钱请他们去修也成,皇上还能从中挣几个。”

    思琴说:“皇后说的有道理,皇上不是成立了个公司吗?到时候赵率教的人也算是公司的人。别人是卖货卖地,皇上是大手笔卖村子,当然不是直接卖帮着照样修就是了。”

    天启摇了摇头说:“不好,这公司是大家都有份,给徐光启投银子是朕皇店里出的银子,这样做朕太吃亏。”

    郑贵妃说:“皇帝算得太精就有些小气了。”

    思琴说:“可以叫其他人愿意的添钱加入,不愿意的不加入就是,臣妾的意思是以公司模式经营农庄。”

182 新型农庄(中)

    冯思琴说用公司的名义修建并推广农庄。这话得到天启的认同。这农民没有组织也很懒散,挨家挨户去协商费力费时不说效果还不一定好,正所谓众口难调。加上现在住在一起的多为家族,里甲之人的话有时候还没有族长的话管用,让他们通过比较来整体决定怎么样做要好得多。再说以公司的名义做事就会考虑成本和效益,避免某位官员一激动只顾博得好名声不顾经济效益,那样一来只会让人一时感动而无法长久实施。

    博学院接到天启的要求后好多天没有动静,直到六月下旬谈敬去催问时徐光启才说有了大致构想。这一阵天启让谈敬在户部新挂牌成立的工商局里注册了两个公司,一个是接管原来路商局和钱庄股份的大铁股份公司,另一个是皇帝私人的小公司。小公司专用来经营新型农庄和培育新品种粮食作物,公司取名叫住“常青树”喻意为永不变色不衰老,还注册了一个品牌叫“上林苑”,今后的出产都要打上“上林苑”的牌子。

    眼见过几天大铁公司就要开会,天启决定先去博学院看看,也好有个比较看今后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哪里。

    这天见天气好,天启带人来到博学院。这博学院最开始只占用了国子监一小半地盘,自从得到天启的高度支持以来,博学院就越侵越宽,加上博学院里时常还有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出没,以及他们带来的希奇古怪的物件和各种闻所未闻的知识,国子监改换门庭的人就越来越多地盘也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两个小院了。这还不算什么,前一阵谈敬带来了消息说只要有项目皇帝每月可以投入三万两,国子监原来的人都跑到博学院来了。

    徐光启听说天启临时到来,急忙带人出来迎接,看到徐光启憔悴的样子,天启知道他这一阵肯定很劳累,于是让他带路去看看他们的成果,并让他注意休息。见他旁边还有几个外国人在向自己鞠躬行礼,天启本想说上两句洋文,但搜肠刮肚想了半天也只记得什么“好阿油”,“古得拜”几句,最后只好放弃了微笑着向他们点头示意作罢。

    在博学院议事堂里,天启让大家都坐着说话,看了看在座的人,居然看到了好久不见的孙元化,立即问道:“好久没见到孙大人了,前一阵听军务院说孙大人正跟倪元璐倪大人在研究大炮,有没有什么进展?”

    孙元化说:“回皇上话,臣等现在正在试验不同的铸炮材料、火药份量的比例,还有炮身的长短大小等设计,这其中得到了几位外国友人的支持和帮助。总的来说各项事务都有进展,但要得到大的提升还有一个过程。”

    天启点头说:“任何事物都有个从无到有再从粗到精的过程,把基础打扎实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些外国人的话要记录下来,尤其是涉及到的一些他们国家有而大明没有的工具,一定要搞清楚原理做出来,有疑问随时上奏。”

    见孙元化答应了天启转对徐光启说:“听说博学院对新型农庄的规划一事已经有了大致构想,朕今天刚好得空来看看,徐大人说说吧。”

    徐光启点了下头,回头让人把桌子中间的布揭开,露出一张图来。徐光启指着图说:“皇上请看,这是臣等这一阵仔细商议后绘制的地形图,是遵照皇上说的要考虑农户的房屋、粮食晾晒、土地灌溉、牲畜饲养等要求规划的。”

    天启看了看桌子上的图,上面标有房屋、田亩、沟渠、道路、池塘等字样,于是问道:“你们绘制这个地图是凭空想象还是以某处实地为原型?”

    徐光启说:“臣等为了稳妥起见,拜访过有经验的老农,也听取过周边农户的意见,认为主要应该因地取势以水为主进行规划。以水渠为主干平整田地,可以方便取水蓄水避免缺水,没有缺水的困扰农户们就没有饥馑之忧了。有了固定的田亩就可以就近修建房屋,有了房屋土地生活就能够渐渐过得富足平安,接下来就可以娶妻生子开枝散叶。民富则国强,百姓富足且代代传承,则我大明江山也可以万世无忧。”

    天启点头问:“听说农户间乃至村落间经常为了争水械斗,死伤之外还引发邻里不和乡里成仇,徐大人有没有考虑过这些事?”

    徐光启说:“皇上所言极是,臣等在派人去附近寻访农户时,听说就上月顺义县境内还因为争水发生过数十人的械斗,死数人伤十数人。臣等在作规划时专门有这方面的考虑。这农户争水是因为各想多占,这分东西是分不均的,就算分均了也会被人说成不均,所以要分得公平很不容易。”

    天启笑着问:“那徐大人可有均分的法子?”

    徐光启摇了摇头说:“这水是个怪东西,平时大家不缺水时都可以眼睁睁得看着它流走,雨季时怕淹了房屋土地还惟恐其太多。但是当需要水的时候又惟恐其太少,就算自己村引过来的水足够了都还担心不够,那时候分水是分不均的,所以臣认为不能临时分水而应该先分好。”

    听徐光启说要先分好,天启想了想说:“朕记得徐大人以前呈的报告中说了池塘蓄水的很多好处,徐大人说提前分水的意思是不是各村都建足够多的池塘?到时候只要池塘有水大家的心就不慌?”

    徐光启点头道:“圣明不过皇上,不过光是建池塘还不够,还应该把水渠公有,不允许任何村子私下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